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傳統文化非遺

木洞山歌

時間:2013年10月12日 10:42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木洞山歌是重慶市巴南區木洞鎮民眾傳唱的山歌歌種,木洞位於重慶東面,長江南岸,是重慶市巴南區的一個鎮。在春播的插秧時節和金秋水稻的收割季節,重慶市巴南區木洞鎮廣闊的田野上,人民會邊勞動邊唱起巴渝山歌。

  木洞山歌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的“巴渝歌舞”,中經戰國時代的“下裏巴人”、漢代的“巴子謳歌”、唐代的“竹枝”,直至明清演化形成木洞山歌。

  據史料記載:早在西元前的戰國時期,楚宗王作的《對楚王問》中,就載有以木洞山歌為主體的“巴人歌謠”。木洞鎮,處於長江黃金水道岸邊,歷史上是水陸商貿集散地,人傑地靈,孫中山、辛亥革命大元帥府秘書長楊滄白先生、新中國第一位女大使丁雪松,都出生於此。

  木洞山歌在歷史的長河中,在巴渝文化的熏陶下,經過當地群眾千百年來在勞動和生活中的創造、積累和提煉,形成了巴渝山歌文化,同時也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民間山歌手。

    在解放前舊社會,木洞山歌只能在田裏山間、坡上地頭,農民于勞動中或工餘後唱唱而已,以解除勞動的疲乏和抒發勞動者的心情。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國家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當地政府十分重視對木洞山歌的發掘、繼承和發展,把它作為巴渝民間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後,木洞山歌從歌詞和形式上賦予了新的內涵,在歌詞上既保留了原有表達農民勞動、生活、愛情的詞句,又增加了農村移風易俗、學習知識、運用科學、勤勞致富、鄰里和睦等新內容。在山歌形式上,也由以前的一般對歌,盤歌,發展到現在的聯唱、重唱和山歌劇等,賽歌也由過去的個人賽、擂臺賽發展到對抗賽、集體賽等多種形式。

  木洞人對表達自己生活又易學易記的木洞山歌,世代相傳,山歌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靠近長江邊的丘陵鎮中,一個人能唱出十多首的人很多,其中能唱出上百首山歌的農民歌手有十多人。重慶市己將木洞鎮命名為“山歌之鄉”。

  由於生産、生活方式的變革,大部分山歌失去了發展的基礎,老一代歌手的衰老和謝世,傳承出現斷裂,木洞山歌面臨瀕危境地。搶救、保護木洞山歌,不僅可以豐富巴渝民歌藝術,而且也將促進中國民歌藝術的豐富和發展。

  國家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木洞山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責任編輯:馬小璇]

相關閱讀: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