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傳統文化非遺

川江號子

時間:2013年10月12日 10:3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川江號子是川江船工們為統一動作和節奏,由號工領唱,眾船工幫腔、合唱的一種一領眾和式的民間歌唱形式。重慶和四川東部是川江號子的主要發源地和傳承地。

  川江號子主要流傳于金沙江、長江及其支流岷江、沱江、嘉陵江、烏江和大寧河等流域。這一帶航道曲折,山勢險峻,水急灘多,全程水位落差較大,特別是經險要的三峽出川,船工們舉步維艱。川江號子正是在這種特殊的地理環境下應運而生的。

  川江號子包括上水號子和下水號子。上水號子又包括撐篙號子、扳橈號子、豎桅號子、起帆號子、拉縴號子等,下水號子又包括拖扛號子、開船號子、平水號子、二流櫓號子、快二流櫓號子、幺二三交接號子、見灘號子、闖灘號子、下灘號子等,因此形成數十種類別和數以千計曲目的川江水系音樂文化。

    川江號子的歷史極為悠久,在四川勞動號子中最具特色。重慶、四川自古有舟楫之利,歷代史籍對此多有記載。近年來,在沿江兩岸陸續發掘出土的新石器時期的“石錨”、東漢時期的“拉縴俑”等文物都印證了川江水路運輸行業的久遠歷史。而川江兩岸的人文地理、風土人情、自然風光以及船運中的以歌輔工之俗,無論在民間歌謠還是在杜甫、李白等文人的詩歌中都是久用不衰的題材。

  學術界普遍認為川江號子是長江水路運輸史上的文化瑰寶,是船工們與險灘惡水搏鬥時用熱血和汗水凝鑄而成的生命之歌,具有傳承歷史悠久、品類曲目豐富、曲調高亢激越、一領眾和和徒歌等特徵。它的存在體現了自古以來川江各流域勞動人民面對險惡的自然環境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和粗獷豪邁中不失幽默的性格特徵。同時,在音樂形式和內容上,其發展也較為完善,具有文化歷史價值。

  隨著機動鐵船的普及,以人工為動力的船隻在一些幹流河灣和支流小河中運作,川江號子生存發展的基礎開始動搖,加之傳承斷裂等因素,川江號子面臨瀕危困境。搶救、保護川江號子,讓它在民眾中代代相承,對於豐富、發展中國水系音樂文化乃至世界水系音樂文化將産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川江號子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責任編輯:馬小璇]

相關閱讀: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