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交流專題  >  深化經貿合作  >  演講稿  > 正文

陳世圯:便捷人員及貨物往來 深化兩岸互惠共榮

2012-07-29 13:24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第八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29日下午舉行了議題為“深化經貿合作”的專題研討,國政基金會永續組召集人陳世圯發表了題為《便捷人員及貨物往來 深化兩岸互惠共榮》的主題演講。(台灣網 馬迪 攝)

  台灣網7月29日哈爾濱消息 29日下午,第八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進行了題為“深化經貿合作”的專題研討。國政基金會永續組召集人陳世圯發表了題為《便捷人員及貨物往來 深化兩岸互惠共榮》的主題演講。演講全文如下: 

便捷人員及貨物往來 深化兩岸互惠共榮 

陳世圯

國政基金會永續組召集人 

(2012年7月29日) 

  前言

  2005年連戰訪問大陸進行和平之旅,兩岸突破過去六十餘年的緩慢交流型態,透過各項經貿、文化交流,使得過去低迷與緊張的態勢全然扭轉,並在連胡五項共識的基礎之上,開啟新的發展篇章,此一和平與共榮的發展趨勢,受到全世界的矚目。 

  2008年馬英九當選,在絕大多數臺灣人民的期盼之下,于同年7月4日開放週末包機直航(每週18班,大陸開放5個航點與臺灣對飛)、12月15日起展開平日包機並啟動北線空中雙向直達航路,同日亦展開海運的客貨直航,並陸續開放更多客貨航點。其後,于2009年7月29日啟動南線及第二條北線雙向航路,旋即再于8月31日起展開兩岸空運的定期航班。截至目前為止,兩岸共有50個航點、客運航班每週可增至558班、貨運航班可增至56班。至此,海峽兩岸橫跨兩個世代的分隔,不僅得以連結,甚至發展成為兩岸一日生活圈的榮景。 

  隨著兩岸經貿關係的緊密與合作越來越密切,兩岸進一步在2010年6月29日江陳會後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在ECFA早收清單階段,為兩岸貿易各自節省鉅額關稅,亦同時帶動投資、就業機會和GDP的成長。以臺灣為例,在ECFA生效後的半年之內,臺灣對大陸出口成長10.5%,成效顯著。 

  兩岸透過歷次江陳會談,務實處理兩岸交流的各項議題,並簽署多項協議,將各項交流朝向制度化、常態化的發展,保障並促進兩岸人民在交流過程中,都能深化了解,並享有互惠雙贏的新局。在未來,為了能延續過去兩岸快速交流、持續創造兩岸互惠共榮的願景,此刻應該要積極思考如何透過資源配置的最佳化、以及人流、物流的便捷化等措施,進一步擴大兩岸交流的成效,為兩岸未來的産業經濟與民生福祉,再創更繁榮的契機。 

  一、兩岸海空運直航及ECFA簽署後的成效 

  1.兩岸直航的重要歷程及效益 

  兩岸三通一直是長久以來被積極關注的議題,在正式通航之前,兩岸已透過彎靠第三地、小三通、特定日期包機等變通模式,間接達成兩岸人員與貨物交通往返的需求,直到2008年11月4日江陳會簽署海峽兩岸空運協議、海峽兩岸海運協議、海峽兩岸郵政協議等三項重要協議之後(另亦同時簽署海峽兩岸食品安全協議),兩岸之間的直接通郵、通航又邁入了一個新的里程。同年12月15日,兩岸的航空、海運及郵務正式直通,兩岸三通的實現亦直接帶動更多的人員、貨物的往來,並增加商務、觀光旅遊的經濟利益。 

  在海運的部分,兩岸自2012年4月為止,直航口岸的船舶往來已達5萬1469艘次,總裝卸貨櫃610萬TEU,貨物2億7855噸。在空運方面,目前兩岸每週空中客運航班已達558班、不定期旅遊包機雙方每月各20班(不含季節性旅遊包機)。航空貨運部分目前則達到每週56班。另有關客貨運的航點則亦逐步增加。另以小三通而言,在2009年即逾137萬人次,至2011年更達到151萬人次。 

  在實際的效益上,兩岸空中直航在開闢直達新航路之後,以桃園、上海之間為例,至少可節省40%的燃油消耗,以及節省一倍以上的旅次時間,相對的,也使航空貨運的運費節省至少1/3。在海運方面,由於不用彎靠日本石桓島,因此每航次可節省16小時以上的時間。整體而言,兩岸三通讓相關産業在人員的往返時間、差旅程本、物流成本及商機拓展、營運管控方面,都獲得了正面、有利的改善。 

  2.兩岸簽署ECFA後之效益 

  2010年6月兩岸正式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該協議中,有關於早期收穫計劃,亦納入“服務貿易”的項目,亦更加的確立兩岸各項經濟往來的關係不僅密不可分,同時隨著産業的興革變化,互惠合作的領域已包含製造業、農漁牧業及金融、服務等各類産業。 

  在早期收穫清單中,大陸提供臺灣539項貨品免關稅的待遇(佔臺灣對大陸出口額的16.1%),而臺灣則提供267項貨品免關稅的待遇(佔大陸對臺灣出口值的10.5%)。相關貨品則自2011年開始,分兩年三期完成降稅。而在後續的協商方面,則已逐步針對貨品貿易、服務貿易、投資保障及爭端解決等四項協議進行協商。 

  但隨著協商進程的推演,雙方勢必陸續觸及到較為敏感的貨品與服務項目,這也代表雙方的洽談過程必然會感受到多方的意見折衝,但另一方面,為了讓兩岸都能共同得利,拓展更密切的良性競合關係,盼望在後續的協商當中,雙方能對於開放的廣度和程度達成具體的共識。 

  3.兩岸人員及貨物往來現況 

  在人員往來方面,2011年臺灣民眾赴大陸人次已達526.3萬人次(歷年臺灣民眾赴大陸總累計人次共計6631萬人次),另一方面,2011年大陸民眾赴臺人次達172萬人次(歷年大陸民眾赴臺人次共計650萬人次),在兩岸人民往來的交流過程中,除了增進彼此的了解、加深文化與生活的交流,同時,亦對於當地的各項商務、觀光産業提供豐沛的經濟動力,不管是陸客或是臺胞,都為兩岸人民的工作機會、産業發展與經濟利益做出實質的重大貢獻。 

  在臺灣方面,為了對於兩岸人員的往來提供更制度化的行政支援,併為了因應兩岸簽署ECFA之後的互動及互惠商機的拓展,臺灣方面的主管單位更進一步對於來臺申請流程的簡化進行相關規定的研修,此外,亦重視大陸籍配偶來臺的待遇及各項權益,同步修正臺灣地區人民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縮短陸籍配偶取得身份證的時間,並放寬工作權及放寬繼承遺産的限制。大陸方面,亦在第四屆海峽論壇期間,發佈八項嘉惠臺灣民眾的新措施,涵蓋旅遊、就業、教育、簽證、採購、融資及科技合作等諸多領域。 

  在貿易方面,臺灣對大陸出口的額度佔臺灣出口總額達40.2%,大陸已成為臺灣最大的貿易夥伴,也是第一大貿易順差的來源,足見兩岸經貿貨物往來的關係,已成為共生共榮的態勢。尤其在ECFA簽署之後,至今已使臺灣減免2.93億美元的關稅,對大陸出口成長10.5%。另外在2011年,出口至大陸的農漁産品數額大幅成長127%,而在2012年之後,列在早收清單的539項産品中將有九成以上産品降為零關稅,將使ECFA的效益更形擴大。 

  二、兩岸人員及貨物往來便捷化的重要性及願景 

  1.當前的産業發展局限與契機 

  産業能否在競爭的環境下生存,關鍵在於能否達到人盡其才、貨暢其流的理想。簡而言之,如何讓人員適才適所、貨物便利流通,則是兩岸産業能否發揮加乘合作效果的重要因素。此外,由於全球化的競爭激烈,經濟局勢的轉變亦邊化多端,以往企業應付變局的能力一再受到極大的考驗,也因此,維持兩岸各自的産業多樣性,將可以確保未來兩岸産業鏈的多樣性,如此亦有助於培養各種領域的人才、有利於未來新産業的形成與發展,同時,當傳統大型企業面臨轉型的時刻時,多樣化的人才與産業鏈,亦可以在企業的轉型過程中提供所需的助力。 

  兩岸許多傳統的産業,在過去都著眼于“降低生産成本”,但卻忽略了“增加附加價值”才是全球化競爭下的勝出關鍵,也唯有能夠增加産品(及服務)的附加價值,才能連帶使人民所得提高、使産業持續升級。相反的,許多産業就是因為未能在適當時機積極進行升級,因而在利潤日趨微薄的條件下逐漸喪失競爭力。同時,兩岸都必須體認到,為了擺脫低價、低利的生産模式,必須要從整個商業鏈中,找出能夠明顯增加商品價值的環節進行補強,例如:強化專利發明、規格制訂、通路、行銷、品牌等實力,才是産業能否永續生存、並提升獲利的關鍵。 

  也因此,讓兩岸的人員得以便捷的往來,不僅在觀光、商務旅行的層面上可以為對方帶來經濟利益,更進一步而言,在專業的領域中,如果能讓更多富有經驗與專長的各行各業人士于兩岸之間(乃至於世界各地)更便捷的往返、交流與貢獻所長,將可以對於企業的經營管理、知識的流通與價值的開創方面,扮演更重要的觸媒的角色。 

  而讓貨物能夠更便捷的往來,則有助於截長補短,維持各自産業結構的多元。在此一互惠模式之下,將不同於以往“贏者全拿”的垂直整合競爭模式,取而代之的是讓各自具有特色的産業與工藝,能夠因為更便捷的貨物流通與市場擴大而得以各放異彩,如此一來,則兩岸的産業都可以維持足夠的多樣性,一旦未來需要結合許多産業而形塑新的産業群聚時,兩岸都可以具備足夠的能力基礎,迅速組合出未來所需的新興産業群落。 

  2.以物流的觀點探討貨物往來的問題 

  在貨物的往來流通方面,以完整的物流服務概念而言,要達成物流的目的,必須包含實體流(貨物實體位置的移動)、金流(帳款的流通)、資訊流(貨物運送資訊的傳遞)及商流(商品所有權的移轉)等四大項目。 

  在實體流方面,目前兩岸直航已可將貨物運輸的時間大幅縮短,但若要進一步達到多樣化、彈性化、高頻化、準確化的物流配送水準,則在當中仍又存有許多的“接縫”需要被連結。例如,貨物的通關便捷化、據點(航點)的完整性、各據點(航點)之間的串接等,此外,貨物配送的最後一哩(指送貨到顧客手上這最後一段作業),也需要更細膩的服務管理與訓練方能達成。 

  在金流的改善方面,由於目前在貨款的支付便利程度上,兩岸貨幣仍無法直接清算,因此為了讓企業支付貨款的匯兌成本與風險降低,兩岸應該針對貨幣流通的問題進行後續的協商,且若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建立之後,建議由兩岸共同針對第三方資金支付平臺進行相關業務的推廣與整合,如此不僅可以確保收、發貨雙方的權益,並且有助於在未來擴展兩岸雙向的B2C貿易業務,使更多産業得以受惠于銷售市場的擴大。 

  在資訊流方面,主要是為了達成貨物配送的目的,必須在運送過程中,讓每一個環節都能取得必要的貨物資訊,例如:貨物的生産(寄送)者、起運日期、運送方式、貨物價值、內容品項、貨物成分、目的地等重要訊息。為了便利兩岸未來貨物往來便利性,兩岸可就貨品跨海峽運送及報關所需之資訊格式及申請文件統一訂定,並建立相同的數據傳輸協議,如此,將對於兩岸貨物的運送資訊追蹤、通關情況掌握及通關便利性有重大的幫助。另亦建議對於兩岸海、空航運業者營運所需之保稅物品、零件、用品等,能夠給予快速通關的禮遇,方便兩岸航運業者提升營運效率與服務水準。 

  在商流的部分,由於涉及配送過程中,不同階段的商品所有權的移轉,亦與貨物的保管、保險責任有關,因此,兩岸亦需針對此一環節,訂定更完善的契約範本與保障機制,方能使兩岸商務往來的關係更加穩固而值得信賴。同時,在電子商務蓬勃發展的今日,若能在資訊流、金流及商流的層面上加以改善與給予交易雙方充分的保障,則兩岸的主要貨物往來將不局限于B2B的模式,未來將可進一步開拓B2C或C2C的市場,讓兩岸的中小企業、個體戶及地區性特色産業,都能更加容易的直接進入對方的市場,此亦有助於讓各行各色的産業都能利用廣大的兩岸市場而獲取發展的動能,增加兩岸産業的多元多樣性。 

  3.兩岸客貨流通的願景 

  大陸沿海的港口基本上因為地域、歷史、經濟區位及發展策略的不同,其實已具備了不同的市場分隔與多元面向,並且部分港口已具備發展成為世界一流大港的實力。以距離臺灣最近的廈門港而言,一旦其發展持續,則將以港區的形式逐步擴增其範圍與功能,但相反的,如果不斷的追求成長與擴大,則廈門港很可能持續、逐漸的移轉原屬於香港的貨量。此種發展態勢容易演變成為區域競爭之下的“零和”發展,且不利於整個區域的長期共榮,因此大陸東南沿海的諸多港口在擬定未來發展策略時,應適當加以正視。 

  另一方面,大陸近年的建設與發展力道強勁,許多港口都可以享有發展中階段的高速成長優勢,如果未來的港埠規劃得當,則部分海西區域內的港口于中長期之後,亦可轉型成為擁有廣大腹地的消費型民生貿易港(例如日本的東京港即屬於此類),如此則貨量不易受到世界經濟局勢的影響而有過大波動,將可成為各航商、物流企業與港埠經營商的長期投資標的。但上述發展軌跡,必須仰賴整個區域的協調發展,而非各別港埠自身的單打獨鬥,也因此,能否透過人、貨的便捷往來,達成區域的均衡發展、産業的多樣化發展,則成為重要的關鍵。 

  在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之後,許多大型的硬體建設因為其營運成本高,一旦基礎貨量不如預期,則很容易造成虧損與削價競爭,同時,以往的産業發展軌跡多半過度強調規模的擴大,企圖透過量能的增加而壓低成本,但此一發展模式同時也會過度的集中資源於同一個領域,不僅造成資源的排擠與人才的過渡集中,亦會使得産業的發展朝向同質化的現象演變,此一趨勢並不利於整個區域的均衡發展,以及不利於未來形成新産業的創新動力。為了避免上述失衡的發展軌跡,新一輪的産業發展方向,應當能夠著重在維持産業的多樣性,並利用便捷的運輸物流配送,達到各區域之間互通有無、各有所長的理想。 

  舉例而言,臺灣與海西經濟區中的廈門港位置相近,也因此臺灣的大小港口與專業園區,可與廈門海、空港成為策略聯盟,例如桃園航空城物流園區、高雄加工區可與廈門地區的物流園區,強化在制貨品流通的便利性,使貨物可以在彼此的物流園區之間進行更便利的流通與加值,甚至在生鮮農漁牧産品方面,臺灣的安平、布袋等區域型海港可與大陸鄰近的港口結盟,透過標準化、兩岸互信的檢疫、産地認證、通關等程式,使整個運銷的時程縮短,並利用大陸的物流園區作為産品處理、包裝及輻射行銷網路的起點,進行産品配送。 

  三、促進兩岸人員與貨物便捷化的建議 

  為強化兩岸人員及貨物往來的便捷化,提出下列各項建議: 

  1.持續簡化兩岸人民入出境、過境許可核發程式與方式。 

  (a)兩岸共同研發新一代之身份認證IC智慧卡,並配合其他新科技,取代現行之紙本通行證及身份證明,使兩岸人員往返朝向流程極簡化、簽注數字化、管控實時化、憑證無紙化、通關快速化之目標發展。 

  (b)針對兩岸民眾赴對岸洽商、旅遊及參訪等行程的審核流程,進一步加以簡化。 

  (c)透過兩岸協商,開放大陸地區居民得以免簽注(免通行證)直接于臺灣進行過境轉機前往第三地,以利兩岸航空業發展。 

  2.為強化兩岸産業連結,建議對於兩岸間的貨物往來,建立一套快速查驗通關的機制,並將相關往返文件進行電子化,以利提升作業效率及強化查核成效。 

  (a)共同訂定一套評鑒與稽核制度,對於管理機制健全且守法的優良廠商,給予貨品最快速通關的優惠待遇。 

  (b)對於兩岸ECFA貨物所需的原産地證明,建議儘速由兩岸海關、發證單位及通關網路機構,共同建立電子化訊息跨境交換與驗證機制。 

  (c)建議大陸海關能建構貨物通關之共同訊息平臺,並開放相關業者可上網查詢貨物抵達各口岸後之貨物通關情況。 

  (d)兩岸可于重點的海、空直航港埠,進一步實施貨物通關效率試點計劃,就貨物通關、物流效率、作業自由度等環節進行優化,使兩岸貨運直航的效益得以極大化。 

  3.為擴大兩岸之間的跨境電子商務消費市場,建議兩岸共同擬定電子商務及物流配送之消費者保障契約模板,為兩岸的電子商務供貨商及消費者提供保障。 

  4.兩岸分別成立生鮮産品快速配送口岸,並共同制訂品質保證標準及互設審驗機構,強化兩岸農漁牧産業的産品流通。 

  (a)建議兩岸就生鮮食品檢疫的共同標準、共同規範進行洽商,期能建議一套互相認可、互相信賴的查驗制度。 

  (b)選定部分口岸從事兩岸互設審驗機構的試點作業。 

  5.臺灣的臺北港、臺中港及桃園航空城可與海西經濟區的廈門海、空港等重點港口,成立港群聯盟,透過自由貿易區的概念,使貨物得以在港群內快速往返加值,促進兩岸産業的合作與分工及産值極大化。 

  6.為便利兩岸業者在既有的航線基礎上,提升服務品質、增加營運效益及降低環境污染,建議給予航空公司更大的營運彈性。 

  (a)建議允許航空公司在目前已開放的貨運航點之間進行串飛,以利發揮經濟效益,促進兩岸貨流的暢行。 

  (b)建議容許航空業者在既有之航班額度內,彈性調整航班至其他無航班限制之客貨運航點。 

  (c)建議兩岸民航主管機關,能同意航管單位在航路最佳化、路徑最短化、污染最低化的前提下,同意兩岸航空業者能使用最佳、最便捷航路進行營運。 

  (d)建議陸方同意臺灣航空業者增加大陸一線航點的飛航班次。 

  四、結語 

  兩岸歷經六十多年的分隔,造成兩個世代的隔閡與分離。在這段歷史當中,兩岸各自走在不同的發展軌跡上,尋找未來發展的遠景。在過去七年當中,兩岸各自通過了世界經濟海嘯的衝擊,也在各項破冰交流之中,逐步加深彼此的了解,未來更有機會透過兩岸人員、貨物往來便捷化的措施,進一步達到互惠共榮的願景。 

  此刻,兩岸能再度有機會透過彼此的優勢,合作互補,誠如連戰先生2005年于北大的演講所言:“兩岸一起賺世界的錢,有什麼不對?”,也因此,更期望在不遠的將來,兩岸的所有人民,都能在這樣和解、互惠、互利的態勢下,共用這份和平紅利!

[責任編輯:劉承思]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