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國家高新區成高品質發展尖兵

2022-04-12 16:56: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從1988年5月10日我國第一個國家高新區——北京市新技術産業開發試驗區(中關村科技園區的前身)正式成立,經過30多年發展,目前我國已有169個國家高新區。30多年來,國家高新區一直是改革探索的急先鋒和試驗田,它們先行先試,發揮基層首創精神,深化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包容審慎監管制度,營造高品質的發展環境,開闢了科技創新和産業發展相結合的新道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十分關心國家高新區的建設與發展。如今,國家高新區已經成為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載體,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産業結構、增強國際競爭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創新驅動發展

  高新區是科技的集聚地,也是創新的孵化器。看一個高新區是不是有競爭力、發展潛力大不大,關鍵是看能不能做好“高”和“新”兩篇文章,這是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關鍵。

  “2021年,全國169家國家高新區園區生産總值15.3萬億元,同比增長12.8%,佔2021年全國GDP的13.4%;國家高新區的勞動生産率為36.6萬元/人,是全國全員勞動生産率的近三倍。”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賈敬敦介紹。

  國家高新區是技術創新的高地。中國第一台超級電腦、第一根光纖、第一枚人工智慧晶片、第一個量子通信衛星等高科技産品,均誕生於國家高新區。國家高新區內企業的研發投入佔到我國企業研發投入的一半,PCT國際專利申請量也佔到全國的一半;國家高新區每萬人從業人員擁有的發明專利為421項,超過全國平均水準12倍。無論從研發投入規模看,還是從發明專利産出看,國家高新區都是名副其實的創新高地,為高水準的創新創業和高端産業的培育發展提供了源頭技術支撐。

  國家高新區是人才創新的高地。目前,國家高新區集聚了超過2300萬從業者,每萬名從業人員中研發人員全時當量為全國平均水準的12倍,為企業提供了高品質的人才供給。

  國家高新區是企業創新的高地。國家高新區內高新技術企業共11.5萬家,約佔全國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的三分之一,其中電子資訊、先進製造、生物醫藥等領域高新技術企業營收分別佔該領域全國高企營收的64.2%、41.5%、44.3%。全國377家科創板上市企業中,國家高新區培育的企業佔比達67.1%。

  國家高新區是産業創新的高地。國家高新區以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産業鏈自主可控為目標,圍繞重點産業集聚高端創新資源,不斷邁向産業價值鏈中高端。擁有高技術産業領域的企業9萬家,佔高新區入統企業總數的50%以上;從業人員超1000萬人,約佔高新區從業人員總數的45%。

  國家高新區是開放創新的高地。2021年,國家高新區出口總額5.1萬億元,同比增長13.3%,自2020年6月起,已連續19個月同比正增長。國家高新區企業高新技術産品出口總額佔全國高新技術産品出口比重為50.4%,國家高新區企業實現技術服務出口總額佔全國服務出口比重為15.1%。

  科技部副部長邵新宇表示,國家高新區以0.1%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13%的GDP,已成為我國創新驅動發展示範區和高品質發展先行區。

  改革引領前行

  30多年來,國家高新區積極探索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的有效途徑,在順暢管理機制體制、加強創新主體地位、健全産業鏈結構、提高綠色發展水準等方面一直堅持改革優化。

  在順暢管理機制體制方面,國家高新區進一步優化管理體制,在科技部火炬中心指導下推進所在地市級人民政府切實承擔國家高新區建設的主體責任。截至目前,已有廣東、江蘇、安徽等17個省份專門出臺了支援高新區高品質發展的意見或政策措施。

  在加強創新主體地位方面,加大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實施力度,如將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高到100%、高新技術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高至150%等,切實減輕企業成本負擔。2021年,國家高新區入統企業享受各級各類稅收政策實際減免稅額4733億元,同比增長17.4%,其中享受研發加計扣除減免稅1220億元,同比增長22%,高新技術企業享受高企政策減免所得稅1490億元,同比增長17.9%。

  在健全産業鏈結構方面,一方面圍繞産業鏈佈局創新鏈,國家高新區開展了創新型産業集群補鏈強鏈行動,目前在110家國家高新區建立128個創新型産業集群。例如,青島高新區聚焦機器人、智慧製造裝備等領域,獲批國內首家“國家機器人高新技術産業化基地”和機器人創新型産業集群試點,全球排名前10的機器人企業已入駐6家;另一方面圍繞創新鏈佈局産業鏈,國家高新區積極承接新一輪科技資源佈局,主動培育發展未來産業。目前已批復建設的19家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的建設主體有15家位於國家高新區,其中3個綜合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全在高新區內。據統計,承擔國家應急攻關項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應急科研攻關項目”的58家企業中,有2/3來自國家高新區。

  在提高綠色發展水準方面,各個國家高新區正通過編制《高新區綠色發展五年行動方案》,制定園區碳達峰時間表和路線圖,進一步將國家高新區打造成為經濟發展與綠色生態深度融合的示範區。2021年,國家高新區實現工業企業萬元增加值能耗0.451噸標準煤,綠色集約化成效顯著。

  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表示:“科技是變不知為已知、變不確定性為確定性。科技活動要探索原來沒有幹過的事情,所以需要一個示範、一個帶動、一個輻射。”高新區的意義正在於此。

  探索永不止步

  2020年7月,國務院印發《關於促進國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高品質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到2035年,建成一大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高科技園區,主要産業進入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實現園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比如,中關村高新區培育了一批資訊技術龍頭企業,産業規模佔全國的17%;武漢東湖高新區培育了一批光電子企業,産業規模約佔全國的50%;上海張江高新區培育了一批整合電路企業,産業規模佔全國的35%。

  推動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轉化。比如,蘇州工業園區建設國家生物藥技術創新中心,培育壯大創新型領軍企業,累計獲藥物臨床試驗批件484張(其中一類佔比近80%),已有15款上市銷售;合肥高新區建立量子創新研究院,誕生了首臺超導量子計算原型機“悟源”,聚集了科大國盾等一批獨角獸、準獨角獸企業,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量子資訊産業化基地。

  自主創新與開放合作齊頭並進。比如,杭州高新區內企業海康威視與士蘭微、矽力傑、瑞盟等晶片企業通過組建企業創新聯合體,集中攻關晶片研發技術,核心元器件的對外採購量由40%左右下降到10%;國家高新區發揮國際資源的集聚輻射作用,吸引了一大批優質的國際技術、人才、項目、資金和創業服務機構等落地,同時企業“走出去”步伐不斷加快,在境外設立研發機構已超過2000家。

  回顧過去,國家高新區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取得了輝煌成就;展望未來,國家高新區將繼續在改革中探索與實踐,在開放中學習與創新,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新技術産業化道路。 (經濟日報記者 佘惠敏)

[責任編輯:孫海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