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科技巨輪揚帆遠航

2022-04-07 14:32: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科技的潛力令人驚嘆,北京冬奧會在奧運會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挖掘了這種潛力。”談及北京冬奧會,國際奧會主席巴赫感慨。從分鐘級、百米級的精準氣象預報,到開幕式上令人嘆為觀止的超高清地面顯示系統,再到碳排放趨於零的國家速滑館“冰絲帶”,一項項未來感十足的“高科技”在北京冬奧會上各顯其能,也為賽事的順利舉辦保駕護航。

  精彩紛呈的北京冬奧會是中國科技實現飛躍式發展的生動注腳。“天問一號”開啟火星之旅,“祖衝之二號”實現量子優越性,“羲和號”實現太陽探測零的突破……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之潮在華夏大地激蕩,凝聚起建設科技強國的磅薄偉力。

  科研結碩果

  2021年4月15日,由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液氦到超流氦溫區大型低溫製冷系統研製”通過驗收及成果鑒定,標誌著我國具備了研製液氦溫度(零下269攝氏度)千瓦級和超流氦溫度(零下271攝氏度)百瓦級大型低溫製冷裝備的能力;4月29日,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在海南文昌航太發射場發射升空,準確進入預定軌道,任務取得成功;5月15日,隨著“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著陸于火星烏托邦平原,中國成為第二個成功著陸火星的國家,火星上也首次留下中國人的印跡;6月17日和10月16日,神舟十二號、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相繼發射成功,順利將航太員送入太空;11月18日,在美國密蘇裏州聖路易斯舉行的全球超級計算大會上,國際電腦協會將2021年度“戈登貝爾獎”授予中國超算應用團隊……中國科技創新跑出加速度,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制定《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發佈實施《關於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關於改進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若干意見》《關於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等,形成了中國特色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制度體系,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建設取得重大突破。

  “我國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的提升。”中國科協主席萬鋼説。世界智慧財産權組織發佈的系列年度《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創新指數排名由2013年的第35位升至2021年的第12位,連續9年穩步上升,目前已位居中等收入經濟體首位,超過日本、以色列、加拿大等發達經濟體。據中國科學技術資訊研究所發佈的《2021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報告》,2020年,中國卓越科技論文共計49.38萬篇,比2019年增加27.6%。

  今年2月,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在國新辦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2021年,我國研發投入2.79萬億元,同比增長14.2%,研發投入強度2.44%,成功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

  企業唱主角

  隨著5G、大數據、電腦視覺等技術的應用,銀行網點的智慧化運營逐步邁向AI+物聯網的新階段。走進中國民生銀行“智慧銀行體驗店”的時光走廊,科技感滿滿。在這裡通過體感跟隨技術,不僅可以實現螢幕內容與客戶行動的無接觸互動,還能以動靜結合的方式展示民生銀行的企業文化、機構地圖和科技金融創新成果。這項令人耳目一新的技術來自物聯網創新企業——京東方。據統計,目前全球每4個智慧顯示終端裏,就有1塊顯示屏來自京東方。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多年來,京東方始終堅持創新驅動、技術引領,每年保持將營業收入的高比例作為研發投入,同時積極建立校企合作,與全球頂尖生態鏈夥伴協同創新,累計可使用專利超7萬件,年度新增專利申請中發明專利超90%。

  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關鍵在企業,華麗蝶變的京東方只是不斷創新的中國企業的一個剪影。我國首臺碳纖維雪車比國際同類産品風阻系數低8%;國家速滑館的冰面在冬奧歷史上第一個採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技術;為實現天地互聯互通、即時通話,中國電科研製的通信測控系統在天地之間打造了一條寬頻、高效、穩定的通信傳輸“天路”……近年來,矢志不渝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依靠科技創新贏得了發展的先機和主動權。

  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技術交易成交額達3.73萬億元,截至去年底,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33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達32.8萬家。目前,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增強,研發經費已佔全國總額的76.4%,成為科技投入的主體;技術合同及成交額佔全國總額的91.5%,成為技術輸出的主體。

  “在2021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立項的860余項中,企業牽頭或參與的有680余項,佔比達79%。”王志剛透露,下一步,要通過“揭榜挂帥”等方式,讓更多企業加入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産業化等科技創新活動中,在項目形成、項目投入、項目組織、項目評價方面,進一步加強企業的參與度、話語權。

  風正一帆懸

  2021年的最後一天,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傳來喜訊:該院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再次創造新的世界紀錄——實現1056秒的長脈衝高參數電漿體運作。這是目前世界上托卡馬克裝置實現的最長時間高溫電漿體運作。

  “我們全面驗證了未來聚變發電的電漿體控制技術,推動其從基礎研究向工程應用邁進了一大步。”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電漿體物理研究所所長宋雲濤稱。

  創新無止境。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深刻改變著世界經濟社會發展形態。當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交織,面對加速演進的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努力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召喚著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接續奮鬥。

  “時至21世紀第三個十年開啟之際,人類再一次來到了新科技革命的前夜。這為中國科技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大機遇,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大挑戰。”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原院長白春禮説。

  堅持以深化改革激發科技創新活力,推動《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143項重點任務全面落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取得多點突破。2022年1月1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正式實施,將這些改革成果全面上升到國家法律制度層面。

  科技部副秘書長賀德方介紹,下一步,科技部將以實施科技體制改革三年攻堅方案為主線,聚焦制約科技自立自強最緊迫的痛點難點發力,狠抓改革落實落地,著力優化科研攻關組織機制,著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著力完善科技人才精準性支援政策,著力加強作風學風建設,繼續深入開展國際開放合作,確保科技工作取得更大的突破,政策落地見效。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創新引領發展,中國這艘科技巨輪必將在更寬廣的海域劈波斬浪,揚帆挺進,為人類社會發展帶來更多驚喜。(經濟日報記者 沈 慧)

[責任編輯:孫海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