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全國“兩優一先”風采錄丨盛弘:做好“小小聯合國”的“大管家”

2021-08-11 09:00: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上海8月10日電 題:盛弘:做好“小小聯合國”的“大管家”

  新華社記者王默玲

  “不好意思,又來了個電話。”每次見到盛弘,“忙”是她的常態,手機電話、微信的震動聲總不時響起。

  作為一個有1.6萬名境外人士、居民總數超過3.3萬人的大型國際社區的“大管家”,盛弘説,她每天的第一句“早安”和最後一句“晚安”,都是微信裏的居民們發給她的,“被人放在心上的感覺真好”。

  盛弘擔任黨總支第一書記的上海市長寧區虹橋街道榮華居民區,居住著來自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居民,讓這個“小小聯合國”的人們能凝聚起力量和人心,談何容易。盛弘也坦言,沒有捷徑與巧勁,想要“被人放在心上”首先就是“把別人放在心上”。

  從“Wendy”到“書記”的轉變

  作為國際社區的第一書記,盛弘的名片上中文名字下面就印著她曾經的英文名“Wendy”。十多年前,“Wendy”還是外企的總裁助理。如今,盛弘已在基層居民區紮根近10年,高跟鞋雖已不常穿起,但一口流利的中英文“無縫銜接”成了她的日常。

  從“Wendy”到“書記”,這場轉變並不簡單。

  盛弘説,“門難進、話難説、事難辦”是她剛剛來到榮華居民區面臨的最大難題。她想,既然“進不去”,那就“請出來”。於是,居民區組建了“古北市民議事廳”,將社區裏熱愛公益事業、有責任心、有擔當的中外居民代表聚到一起,對社區裏大大小小的事情進行討論。

  日本家庭主婦分享垃圾分類的經驗、來自菲律賓的議事員對共用單車的停放提出建議、上海高校退休的教師夫婦對老年助餐點的菜品提出改進意見……小小的議事廳裏仿佛在開迷你“聯合國會議”,盛弘坐在當中,不停切換語言模式,把居民們提出的點子一一記到本子上。

  逐漸地,“Wendy”真的就變成了“書記”。“有近一半居民來自境外,以前他們總習慣稱呼我為‘Wendy’。但是現在好像沒什麼人叫我‘Wendy’了,哪怕中文説得不好,他們也知道我是‘書記’。通過我們社區治理的這個小窗口,越來越多的境外人士開始認識中國共産黨,我覺得這是一件特別好的事情。”盛弘説。

  大到國法、小到標牌的認真

  住在榮華居民區的居民常説,社區裏有一趟“立法直通車”,因為居民區內的古北市民中心是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2015年在全國設立的四個基層立法聯繫點之一。在這裡,有整整一面墻的文件記錄了立法聯繫點為國家立法“挑刺”的經歷:“民法典草案規定禁止結婚的情形應在限制範圍上再做考量”“建議加大對野生動物保護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建議強化未成年人的法治教育”……

  截至目前,這個全國人大立法聯繫點共聽取了55部法律草案意見,上報建議1001條,其中92條已經被採納。“立法變得更接地氣了,我們作為國家主人翁的自豪感更強了。”這是“立法直通車”的參與群眾心中最強烈的感觸。

  “這輛‘直通車’,也讓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深刻內涵貫穿于居民區的基層治理當中,不僅是為國法提建議,哪怕是身邊小小的標牌,居民們也都深度參與。”盛弘説。

  前不久,不少居民提出要在社區裏設立一些文明養狗的標牌,但這個標牌到底應該是方的還是圓的?標牌中卡通小狗的嘴巴應該是張著還是閉著?標牌應該放在哪些地方?……針對這些問題,盛弘和同事們在業主群、街坊群裏徵集了居民們的廣泛意見,最後還找到外籍居民幫忙把關標牌中其他語種翻譯的準確性。

  “牌子豎起來之後,居民們的成就感特別強,因為他們深度參與其中。”盛弘説,“基層無小事,我們不怕事情做得慢一點,希望通過這個人人參與的過程,讓居民們對基層治理的認同感慢慢累積起來,漸漸凝聚起共識。”

  無論年齡與國籍的融合

  “越是不同,就越有融合的意義。”盛弘在榮華居民區開展工作,一大法寶就是“融合”。

  榮華居民區“國際范兒”的另一面是老齡化,這些年來,居民區持續深化社區嵌入式養老模式,用15分鐘養老服務網路,兜住老年群體最密集的日常需求,讓他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便捷、專業、多樣的養老服務。

  “今年街道的老年助餐點又變多了,不僅能在大食堂吃,還能要求送到家裏,不僅有多個口味的套餐可以選,若是牙口不好,飯還能軟一點。”71歲的黃麗芬説,“社區裏的工作人員都很年輕,但總記得帶著我們這些老傢夥一起玩,真的感覺自己是在被社會尊重。”

  市民中心的崑曲教室是外籍居民最喜歡去的地方,“很多外國人學習崑曲之後跟我説,原來中國也有一位和莎士比亞齊名的戲劇家——湯顯祖,中國的戲曲文化實在是太迷人了。”盛弘説,像這樣的文化融合活動在社區裏還有很多,不同國家與地區的人們通過這些活動聚在一起,不斷融入國際社區大家庭。

  當初,剛剛踏足國際社區時處處碰壁的盛弘,肯定想不到,有一天會有很多外籍志願者成為她的好幫手,配合她攻克國際社區的防疫難題,街區的商鋪成立共治委員會“抱團取暖”走過經營“寒冬”,居民區外籍人士新冠肺炎疫苗的注射進度以“37天一萬針”的速度推進……“小小聯合國”的“大管家”,如今走進了居民的“心門”。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