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丨流動的界河水,堅守的夫妻哨——“界河夫妻”30年守河護邊的故事

2021-04-28 08:50: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10師185團職工馬軍武(右)在巡邏途中(4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虎虎 攝

  新華社烏魯木齊4月27日電 題:流動的界河水,堅守的夫妻哨——“界河夫妻”30年守河護邊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張研、何軍、胡虎虎、張嘯誠

  初春的早晨,軍武哨所前的紅旗披上陽光,迎風抖擻。哨所邊的阿拉克別克河水聲淙淙,在中國與哈薩克邊境蜿蜒奔流。一老一新兩座瞭望塔屹立在白楊樹群中,它們接續見證了馬軍武夫妻30年的守邊歲月。

  馬軍武爬上哨塔,登高遠眺,中哈邊境的炊煙、人蹤、樹影一覽無遺。“我家住在路盡頭,界碑就在房後頭,界河邊上種莊稼,邊境線旁牧羊牛。”這是他生活最生動的寫照。

  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10師185團職工馬軍武(右)在巡邏途中(4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虎虎 攝

  一個30年也沒兌現的承諾

  “我耳朵一聽就知道水大了。”馬軍武講起自己的經歷,故事的源頭就是他常年守護的阿拉克別克河。

  軍武哨所,位於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10師185團中哈邊境,這裡人跡罕至,只有阿拉克別克河四時嗚咽。

  1988年4月,中蘇阿拉克別克河遭遇融雪性洪水,洪水改道衝垮了185團灌溉引水的桑德克龍口,奪路喀拉蘇自然溝涌入額爾齊斯河。

  馬軍武提起當年説:“根據當時的國際法慣例,中蘇國界位於界河中心。如果任憑界河改道,界河以東、自然溝以西有55.5平方公里的領土就會丟失,那我們真成了千古罪人。”

  國土神聖,守土有責。185團的弟兄們並肩奮戰,終於讓洪水重回故道。19歲的馬軍武也經歷了這場抗洪洗禮,他下定決心,以後在這裡護邊守水。

  從此,祖國最西北的荒漠升起一縷孤煙,在阿拉克別克河岸邊的土坯房哨所裏,多了一個年輕人的身影。馬軍武白天沿著界河巡視,夜裏枕著水聲入眠,巡邊的同時他給桑德克河龍口配水,保障下游農業灌溉。原本哨所和龍口同名,也叫桑德克哨所,大夥兒叫著繞口,就叫成了軍武哨所。

  1992年初,馬軍武經人介紹結識了妻子張正美,張正美直言第一眼沒相中他:“大眼睛雙眼皮長得是不錯,就是個子不高。”小馬也不吭聲,光在幹活的時候下苦力。還是老丈人一錘定音:“這小夥踏實肯幹,嫁了沒錯!”從此軍武哨所成了夫妻哨,孤寂的荒漠裏多了家長裏短的歡笑,柴米油鹽的絮語。

  結了婚,馬軍武和張正美本打算回到團部,他母親已經在城裏買了一套舊房。誰料第二年開春就發了洪水,從三四月份發到五六月份,洪峰一過又該農忙了,到了給農民配水的季節,實在走不開。

  阿拉克別克河的洪水週而复始,馬軍武跟老婆説的那句“明年再走吧”的話,年年説,30年也沒兌現。

  馬軍武説自己從來也沒想過要在這待這麼久,從來也沒人要求他待這麼久,可不知不覺30多年過去了。張正美卻知道原因所在,她説:“他這個人做事太認真,他總説自己走了別人還得重新再來。”

  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10師185團職工馬軍武騎摩托行駛在管護轄區內(4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虎虎 攝

  冬天啃冰饃咽雪水,夏天抹柴油驅蚊蟲

  山川蕭條極邊土,軍武哨所周圍,自然環境惡劣,185團黨建辦主任劉錦安笑著形容:“春天被洪水嚇死,夏天被蚊蟲咬死,秋天被風沙刮死,冬天被冰雪凍死。”

  陪伴馬軍武和張正美的只有白楊樹的樹影,黃沙的流紋,雪山的褶皺,界河的水聲。

  實在悶得發慌,馬軍武就跑到戈壁灘上吼兩聲,聽一聽自己的回音,就當和別人對話了。

  張正美笑著説:“在這裡,我們倆吵架都沒有拉架的。”

  一入冬,夫妻倆買上半年的白菜、洋芋、蘿蔔和麵粉,都放菜窖裏。巡邊路20多公里,馬軍武就帶上饃饃,餓了啃兩口,渴了就地喝幾口河水。冬天饃饃被凍得發硬,馬軍武一口饃一口雪硬往下咽,滿嘴都是冰碴子。

  “夏天最難熬,夜裏有蚊子,白天有小咬,它倆倒班。”馬軍武笑著説,夏天哨所外的蚊蟲達到1立方米1700多只,30多年裏,養的狗就被叮死了4條。他自製了一種驅蚊劑,在戶外每15分鐘就得塗抹一次,“來蘇水、柴油、驅蚊劑、薄荷油、花露水,反正能用的東西都用上,就跟做那個雞尾酒一樣,用的時候晃一晃。”嫁過來之後,張正美從未穿過裙子。

  每年五六月份,夫妻倆雷打不動地訂報刊,早期每年600塊的工資,在報刊上要花一兩百,《故事會》《婚姻與家庭》……張正美談起這些刊物如數家珍,只要有文字的東西都被翻爛了,油墨香滿屋,讓兩口子有一份和外界保持聯結的安穩。

  訂報舍得花錢,只是費眼睛,馬軍武回憶:“平時都點馬燈,冬天煤油燈把鼻子熏得黑黑的,過年時候才舍得點蠟燭,蠟燭5毛錢一根,捨不得。”

  後來夫妻倆有了個諾基亞手機,但行動電話得固定著撥,“就是用釘子釘住,挂在門框上,就這個地方能收到信號。”張正美説。

  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10師185團職工馬軍武在瞭望塔上觀察管護轄區(4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虎虎 攝

  一生只做一件事,我為祖國當衛士

  日子過得清苦,馬軍武卻總是很樂觀,他對張正美説:“條件會慢慢改善的。”

  一年又一年,不知不覺中工作生活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

  2006年,夫妻倆告別土坯房,搬進新哨所,種上了花草,吃上了新鮮蔬菜;

  2008年,新的20米瞭望塔建成,守邊夫妻更上層樓,看得更遠了;

  2010年,軍武哨所前通了水泥路;

  2017年,哨所配備了新一批護邊員,兩個人的相依變為一群人的堅守……

  馬軍武感嘆:“這都是黨的政策好啊!”2010年7月1日,在黨的生日這天,馬軍武加入中國共産黨。2013年7月1日,張正美也成為黨員,在黨旗前,馬軍武鄭重地為張正美戴上黨徽。

  如今位於185團境內的白沙湖景區被評為國家5A級景區,雪山映著蔚藍湖水,大漠裏寫下守邊豪情,185團打造出紅色旅遊的靚麗名片,迎來了更多遊客的身影,馬軍武當起了邊防知識義務解説員。

  “你看,這是中國,這是外國。”馬軍武家屋後建起了一座抗洪守土紀念館,紀念館裏,馬軍武夫妻哨的事跡也成為重要一章,他常抱著小孫子進入其中,讓孩子從小感受紅色氣質。腳下玻璃通道裏的綵燈標識出中哈國土的界線,馬軍武踩著標識清楚的地圖,宛如自己33年的守邊生涯的微縮圖景。

  觀察堤壩水情,檢查樹林植被,維護標誌設施,勸阻沿邊違規活動人員,30年來馬軍武夫妻守護地段無一起涉外事件。

  每天早晨,馬軍武和張正美在簡單而又隆重的儀式中升起國旗,胸前的黨徽在晨光中映著國旗的紅色,熠熠生輝,馬軍武説:“有了這面旗,無論巡邏走多遠,都能找到方向。”

  拼版照片:上圖為十多年前,馬軍武與妻子張正美在巡邏途中(翻拍照片,4月10日攝);下圖為馬軍武和妻子張正美抱著孫子在哨所前合影(4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虎虎 攝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