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從“有力量”到“技術強”——一家三代黨員礦工的奮鬥記憶

2021-04-27 10:25: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張良貴(中)、張海(左)、張世奇在散步(4月22日攝)。

  “艱苦奮鬥就是咱煤礦工人的精神,這一點啥時候都不能忘!”即使在家庭聚會的餐桌上,張良貴仍在給兒子張海和孫子張世奇“上課”,煤礦工作的點點滴滴是他們聊天時不變的主題。

  年近九旬的張良貴是山西焦煤集團白家莊松樹坑礦井的退休工人。1954年,張良貴從農村招工來到白家莊礦,成為一名掘進工。在他的記憶中,當時煤礦工人的生産條件非常艱苦,在狹窄、低矮的坑道裏,很多工人都得彎著腰工作。

  “總覺得身上有用不完的勁兒,國家建設需要我們,吃苦是應該的!”這名有著近70年黨齡的老黨員提起年輕時的奮鬥場景顯得精神十足。“我家的孩子們從小就在礦上長大,我鼓勵他們去礦上工作,奮鬥在一線就是為國家做貢獻!”

  現任山西焦煤集團白家莊礦組幹勞資科科長的張海,曾親身經歷了煤礦工人告別打眼放炮的“普採”,走向自動化“綜採”的輝煌;也親身感受了礦井關停,工人轉崗分流時的留戀和不捨。2016年10月,白家莊礦正式關閉,人事調動頻繁,轉崗壓力陡增,做好職工思想工作成為擺在張海面前的首要任務。

  “情況越複雜,我們黨員越應該衝在前面。”張海帶著黨員隊伍挨家挨戶給工人們講政策、記訴求、做規劃。近5年時間,白家莊礦成功轉崗分流3000多人,實現平穩過渡,職工滿意度很高,張海因此被評為山西焦煤集團的勞動模範。

  “礦三代”張世奇大學一畢業便進入山西焦煤集團杜兒坪礦工作。工友們提起他都會豎起大拇指,“別看小張是大學生,在井下比我們都能吃苦”。

  工作9年來,張世奇始終奮鬥在採礦一線,現任掘進一隊隊長的他利用工餘時間積極學習前沿採煤科技,“如果要像爺爺和爸爸一樣,成為優秀的煤礦工人,我就必須把腦力和體力都提升上來,這是時代對於礦工的新要求。”

  這一家三代黨員礦工的奮鬥記憶,串起了我國煤炭行業發展至今的重要節點。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煤礦工作者的艱苦付出,才逐步實現整個行業從“有力量”到“技術強”的轉變和進步。

  新華社記者 曹陽 攝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