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吉林省吉林市夾信子村:木耳合作社助力貧困村業興家富

2021-04-26 14:19: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同心奔小康】

  光明日報記者 任爽

  4月底的吉林,春意正濃。在吉林省吉林市江密峰鎮夾信子村的木耳大棚裏,10多位村民正忙著往吊繩上挂菌段。村民李秀華動作麻利:“有了合作社後,我一到農閒就來打工,一天能賺100塊錢。今天大夥兒6點多就開始幹活,到晚上要挂完段,明天好去開犁,種完地再回來摘木耳,啥也不耽誤,錢還掙得多。”

  夾信子村黨支部書記叢懷忠看著鄉親們高興,臉上也露出了笑容。叢懷忠説,原來説到夾信子村,就是個“窮”字。2015年,夾信子村被列為省級貧困村,村裏沒有産業,沒有村集體經濟,環境也是臟亂差。

  2016年,夾信子村在各級扶貧政策和幫扶單位的支援下,利用半山區、水質好、森林覆蓋率高等自然資源優勢,在特色上下功夫,創辦起吉林市龍潭區通和黑木耳種植合作社。合作社不僅優先安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就業,每年累計雇傭100多名村民採摘木耳,每人每年可增收6500元,貧困戶每戶每年分紅500元,還幫助村集體收入實現了從無到有。

  小康不小康,走村入戶看老鄉。在村民劉善勇家,夫妻倆正坐在炕頭上和駐村第一書記段志強嘮著這幾年家裏發生的好事兒。

  然而就在幾年前,劉善勇家可少有這樣溫馨的場景。患有糖尿病、矽肺等多種疾病的劉善勇需要常年用藥治療,小女兒又在讀中學,家裏除了幾畝地外再沒有其他收入。

  2016年,幫扶單位吉林市委統戰部給劉善勇家送來了兩頭牛,又吸納他們入股了合作社,安排他們在合作社做力所能及的工作。2019年,劉善勇的小女兒考上了大學,市委統戰部還送來助學金。

  “我老伴兒牙不好,原來也沒錢去看,只能吃點小米粥、大豆腐。現在,家裏脫了貧,手裏有了點余錢,我就趕緊催著她去看。等過幾天鑲好牙,再給她整兩個好菜。”劉善勇説,“家裏現在養的3頭牛都有小仔兒,眼瞅著日子越過越寬裕!”

  如今的夾信子村,家家戶戶就像劉善勇家大門上貼著的對聯一樣,“富貴平安財生財,全家和睦福中福”。2018年,夾信子村實現整村退出貧困村行列。

  “窮帽子”摘掉了,精氣神也不能差。從2017年起,在吉林市委統戰部的倡議下,夾信子村連續3年開展“十星級文明戶”“十星級標兵戶”和“最美社區(文明屯)”評選工作。

  “這要是在原來,我們想都不敢想,貧困村還能評文明戶。”在夾信子村生活了40多年的村民姜淑芝説,很多她想不到的事都成了現實。

  近年來,夾信子村改造村路9.1公里,鋪設自來水管道18公里;實施村屯綠化、美化、亮化工程,修建灌區渠道、標準化圍欄、邊溝;路邊安裝了太陽能路燈,村民家裏有了水衝廁所……

  坐在姜淑芝家裏,就能看見村裏新修建的文化廣場。“原來這片地就是荒草甸子,夏天都是蚊子。修成文化廣場後,總有文化活動,我平常也跟著大夥兒扭扭秧歌。鄉親們説,現在,我家這位置就是城裏的‘樓王’。”

  “村裏大變樣兒,咱們也得把自己家拾掇利索。”姜淑芝一家在文明評比中連續3年都獲得“十星級標兵戶”,獎品是兩台洗衣機、一台電冰箱。她説:“我們屯還評上過文明屯,每家都給了一個電飯煲,還給挂大燈籠,那真是光榮!”

  段志強説:“通過文明評比活動,群眾的覺悟提高了,精氣神上來了,家庭更和諧、鄰里更和睦了,村屯和住戶的環境都得到改善,夾信子村還被評上省級美麗鄉村。”

  原來的夾信子村遠近聞名,因為一句民謠“土墻房、半年糧,有女不嫁夾信郎”。如今的夾信子村依舊遠近聞名,木耳合作社已經發展為集生産、加工、烘乾、銷售于一體的黑木耳生産經營基地,每年挂菌段70萬段左右,年産量最高7萬斤,2020年為村集體增加收入10萬元,夾信子村也成為“村美、業興、家富、人和”的小康示範村。

  《光明日報》( 2021年04月26日 03版)

[責任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