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丨鋼鐵是這樣煉成的——“共和國工業長子”遼寧的振興之路

2021-04-27 10:25: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瀋陽4月26日電 題:鋼鐵是這樣煉成的——“共和國工業長子”遼寧的振興之路

  新華社記者曹智、李錚、白涌泉

  這裡是一片挺起共和國工業脊梁的土地,第一爐鋼水、第一台機床、第一架噴氣式飛機、第一艘萬噸輪船……上千個新中國工業史上的“第一”誕生於斯。

  這裡就是遼寧,新中國的工業搖籃。

  如今,在邁向高品質發展的路上,這個老工業基地正因數字遼寧建設、資訊技術與製造業融合發展等轉型開出“新花”。

  工人在鞍鋼集團鞍鋼股份煉鐵總廠三號高爐忙碌(4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

  工業之最:上千個“第一”挺起共和國工業脊梁

  北京天安門城樓上,國徽熠熠。1951年,新中國第一枚金屬國徽在瀋陽第一機床廠誕生。70年過去,這枚直徑2米寬、豎直徑2.4米高、重達487公斤的國徽,仍懸挂在天安門城樓上。

  今年已99歲高齡的瀋陽第一機床廠退休老職工吳嘉祜曾參與鑄造國徽,回憶那段激情歲月,老人吟咏起自己寫的小詩:國徽國徽閃金輝,笑看中華展神威……

  鞍鋼集團博物館內,館長車千里指著一件件展品,對“鞍鋼的第一”如數家珍。他説,在解放戰爭隆隆炮聲中誕生的鞍鋼,是在一片廢墟上建起的。鞍鋼初建時只有8名黨員,中共中央從全國調派500多名地縣級以上領導幹部加強鞍鋼領導力量,到1949年底黨員人數就發展到2722名。這些人成為鞍鋼全面恢復生産的主力軍,其中就有新中國第一代全國勞動模範孟泰。

  參觀者在鞍鋼集團博物館內觀看新中國第一代全國勞動模範孟泰的相關介紹(4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

  孟泰帶領工友們夜以繼日地搜尋煉鋼器材,在他的帶領下,鞍鋼建起為了恢復生産而儲備煉鋼材料與器材的“孟泰倉庫”,使鞍鋼最早恢復的3座高爐的配管材料沒花國家一分錢。1949年4月25日,鞍鋼煉出了第一爐鋼水。

  遼寧省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許曉敏介紹,新中國成立之初,遼寧不僅是新中國的重工業基地,也是抗美援朝的總後方基地。“一五”時期,全國17%的原煤、27%的發電、60%的鋼産自遼寧,遼寧為國家建設提供了大量的物資和裝備。

  第一台機床、第一架噴氣式飛機、第一根鋼軌……無數個“第一”,來自無數“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誓言和努力。

  那是遼寧工業基地熱情如火的青春時代,涌現出大批響噹噹的全國勞模、英模,有“毛主席的好工人”尉鳳英,有“走在時間前面的人”王崇倫,還有“毛主席的好戰士”雷鋒。

  國家有需要,一呼而百應。在支援三線建設中,遼寧輸送了大批人才和技術,為建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國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做出了歷史性重大貢獻。

  鞍鋼集團鞍鋼股份煉鋼總廠三分廠生産車間一角(4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

  工業之美:精益求精的匠心製造

  由瀋陽鑄造廠改造擴建而來的中國工業博物館,氣勢恢宏地矗立在瀋陽鐵西區,館內僅一個車間的舉架就達30米高,縱深200米。邁入鑄造館,一個大型鑄造車間應有的全套設備展現在觀展者面前,讓人真實地感受到當年鑄造廠的恢宏場面。

  輕輕地和這些銹跡斑駁的鋼鐵對話,你會嗅到“重工業搖籃”“共和國裝備部”的味道,感受到撲面而來的國之重器的氣息,品味到這些設備、工件背後鮮為人知的文化以及在這方土地積澱百年、風雲激蕩的工業文明。

  看似不起眼的展櫃裏,展示的都是令人震撼的展品——全國首份廠長承包經營“責任狀”、全國首家破産企業“通告書”、被譽為“接通了世界金融管子”的金盃公司最早赴紐約發行的“美元股票”……

  中國工業博物館裏的展品只是遼寧大工業歷史的一個縮影。事實上,在遼寧省各地,都能找到工業文明的沉澱與震撼。

  鞍鋼集團博物館內展出的老1號高爐(4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

  整個鞍鋼集團博物館其實圍著一個核心轉——老1號高爐,重約2000噸,71米高,身軀龐大到4層樓高的博物館都裝不下,硬生生探出頭去。

  “這是國家一級文物,也是‘鎮館之寶’,它見證了鞍鋼的百年足跡。”野貴文是老1號高爐的最後一任爐長。他説,新中國的鋼鐵工業從這裡開始,僅這座老高爐就累計為新中國生産生鐵1600萬噸,是名副其實的“功勳爐”。

  2017年4月,我國第一艘完全自主研發製造的國産航空母艦在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大連造船廠下水。從沙俄建廠到日本侵佔,從中蘇合營到獨立經營,從改革開放到企業分建……120餘年來,歷史的洪流,曾在這裡掀起一次又一次的波瀾,坐落在大連海域的大船不僅見證了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過程,也是新中國工業史上精益求精與匠心製造的鮮活樣本。

  一件件工業機器、一個個故事,如同一根串聯情感與精神、文化與歷史的紅線,不但穿起了遼寧工業的發展軌跡,更貫穿了共和國裝備製造業的發展歷程,築起了中國工業自豪向上的精神大廈。

  在瀋陽華晨寶馬大東工廠,工人在生産線上裝配汽車(2018年5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

  工業之花:老工業基地轉型開“新花”

  2020年10月18日,2020全球工業網際網路大會在瀋陽召開。進入新時代,遼寧聚焦新一代資訊技術與製造業融合發展,努力調整産業結構,爭取在新一輪競爭中開出“新工業之花”。

  遼寧振興,工業必先振興。

  遼寧省發改委總經濟師李新忠將遼寧之變概括為:解開速度情結,擺脫路徑依賴,摒棄拼資源、拼速度,高投入、低産出的傳統發展模式,追求內涵式發展,數字遼寧建設正成為遼寧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抓手和推手。

  日前,泰國農業與合作社部長專程到遼寧營口市,參與推動共建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海外節點,在農産品進出口溯源上開展深度合作。東南亞國家看中了數字營口的新基建:建設了中國首個區塊鏈“星火鏈網”骨幹節點;探索數字貨幣結算新模式;東北首個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二級節點上線運作,接入139家企業,覆蓋鎂質材料、精細化工、快速消費品等多個行業。

  在瀋陽,2020年年産60萬輛寶馬汽車的華晨寶馬已是德國“工業4.0”技術應用的先鋒和典範。

  工人在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鐵西工廠生産線上工作(2020年2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

  東軟集團正加速佈局網際網路醫療,其智慧軟體賦能後的128層螺旋CT,大數據系統和影像雲可為患者自動提供基礎診斷。

  在鞍山,數字經濟規模佔GDP比重超過三分之一,達到600億元;深蘭科技(鞍山)人工智慧研究院已與紫竹集團、中冶集團等9家重點企業就人工智慧應用開展深入合作。

  即使像鞍鋼這樣的“老樹”,也借助“雲翅膀”開始長出智慧煉鋼的新芽。鞍鋼最近3年投資15億元,用現代資訊技術賦能傳統産業,制定了鋼鐵行業首個完整的企業資訊化標準體系。世界首個“5G工業專網+智慧煉鋼”在鞍鋼實現工業化應用,應用工業機器人176台套,完成15條數智化示範生産線升級改造。

  遼寧最新發佈的《數字經濟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十四五”時期,遼寧省數字經濟規模計劃年均增長10%,至2025年,全省數字經濟規模佔GDP比重將達45%。

  再看今日遼寧製造:重有重的擔當,燃氣輪機、乙烯三機、超大油輪等大國重器風采粲然;新有新的起色,高端裝備製造業多點開花,新材料、整合電路、數字經濟等工業新動能發展不斷加快。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當前遼寧經濟社會發展仍處於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階段。歷史包袱重、市場經濟不活躍等仍是遼寧面臨的主要困難,經濟發展任重道遠。與此同時,完備的工業體系是遼寧最大的優勢。遼寧正發揮製造能力和科研攻關、技術工人等方面優勢,為增強産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而努力。

  工人在鞍鋼集團鞍鋼股份冷軋廠四、五號鍍鋅線鍍鋅板卷成品區檢查産品(4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