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福州:驛站裏飛出歡樂的歌

2022-02-22 14:43:00
來源:東南網
字號
 緊扣“第一家園”建設,我省出臺一系列惠臺利民政策措施,吸引越來越多臺胞來閩就業創業。吳正隆很喜歡組織這樣的沙龍活動,他覺著這樣可以讓更多臺胞有互相交流分享的機會,能讓大家在這裡找到更多的朋友。

第五屆兩岸大學生領袖營畢營儀式在交流中心舉行。(資料圖片)

  東南網2月22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王鳳山)18日,窗外陰雨綿綿,屋內溫暖如春。在位於福州市晉安區的兩岸社區交流中心(以下簡稱“交流中心”),一場圍繞如何更好服務台胞的頭腦風暴正在進行。“發揮緊鄰臺胞公租房優勢,讓更多臺胞參與進來”“硬體條件有了,必須在軟體上多下功夫”“要細化不同群體、不同需求,真正幫到心坎上”……

  走進交流中心,臺灣名師工作室、多功能會議室、服務吧臺、沙龍交流室……佔地面積2500多平方米,以藍色、棕色、黃色等為裝修主色調,讓人倍感溫馨。“我們以打造臺胞登陸第一家園驛站為目標,集服務台胞創業就業、提供交流互動平臺、幫助臺胞處理難題等為一體。”交流中心主管祝曉娟介紹,交流中心由晉安區打造,2020年6月正式運營,2021年11月引入福建新通途資訊技術有限公司共同運營,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讓更多臺胞感受濃濃暖意。

  創業就業來這裡就對了

  16日,交流中心會議室,一場社區營造規劃會在這裡舉行。臺灣註冊建築師吳正隆教授團隊與晉安區桂溪社區負責人等,就桂溪社區便民服務中心提升改造進行討論。

  吳正隆來自臺北,主要從事裝修、景觀等行業,已參與福州多個社區營造改造工作。他是這裡的常客,也是最早入駐這裡的臺灣名師工作室。中心提供臨時辦公室、接待室、會議室等,還可以享用接待、茶水、複印等秘書服務。“這裡是一個對接的窗口和平臺,讓許多登陸的人才、項目在這裡聚集。”吳正隆説,有這樣一個平臺,為臺胞就業創業提供很大的幫助。

  如果臺胞剛到大陸,創業就業有困難,那麼來交流中心就對了。在這裡,還有“榕臺交流人才驛站”“‘智匯晉安’臺灣人才驛站”兩塊牌子,為來福州就業創業的臺胞提供項目對接、政策諮詢、臨時辦公等服務,福建新通途還通過“臺陸通”App線上發佈就業創業資訊,讓臺胞可以第一時間找到自己想要的崗位和創業項目。

  不僅如此,這裡還成為兩岸項目人才交流聚集地。去年12月4日,我省“師帶徒”臺灣人才項目資本對接會暨臺灣高層次人才認定政策解讀活動在交流中心舉辦。當天,線下主會場共有30多位在榕臺灣專家學者參加,線上共有80多位臺灣人才參與,還有200多位省內駐村幹部、各縣市産業部門和投融資機構代表線上觀摩。“這是面向臺灣優秀人才舉辦的專場活動,旨在將臺灣專家學者的優秀産業項目引進福建,通過互動也讓更多臺灣人才找到合適的項目。”福建新通途董事長劉向東説。

  緊扣“第一家園”建設,我省出臺一系列惠臺利民政策措施,吸引越來越多臺胞來閩就業創業。交流中心通過梳理,不僅能為臺胞解答政策、法律諮詢,還提供創業就業所需要的證照、人才認定等服務。接下來,還將帶著“臺灣人才項目”走入各縣市區、産業園,舉辦項目資本對接會;同時,徵集了全省各高校、企業共1392個工作崗位,為臺胞提供全方位的就業對接服務。

  小夥伴交流聚會好場所

  虎年元宵節,是臺青李京機在福州過得最快樂的一個節日。

  李京機在福州市民行政服務中心工作,2016年來到大陸,他稱自己是一個“新福州人”。雖然融入當地生活,但每到節日還是會想念家鄉,特別是一個人過節的時候。這一次,他和10多位臺胞朋友一起到交流中心過節,大家一起搓湯圓、吃湯圓,歡聚在一起分享在大陸打拼的故事和感受。“我就住在隔壁的臺胞公租房,有這樣一個濃濃臺灣味的交流中心,讓我們感覺就像在臺灣過節一樣。”李京機説,交流中心給臺胞提供了一個交流聚會的平臺。

  這樣的活動在交流中心經常舉辦。祝曉娟告訴記者,中心可以提供沙龍活動室、會議室等活動場所,還有免費茶水及自助咖啡機,臺胞只要通過“晉我家”小程式線上預約即可。

  吳正隆很喜歡組織這樣的沙龍活動,他覺著這樣可以讓更多臺胞有互相交流分享的機會,能讓大家在這裡找到更多的朋友。去年,吳正隆多次邀請臺胞朋友來這裡舉辦沙龍活動,他們分享在福建創業、生活的故事,還會帶來一些項目資訊,不少年輕人互相加個微信就成為朋友了。

  今年1月18日上午,緊挨交流中心的臺灣社區一號樓公寓迎來第一批45戶臺胞租戶。李京機就是首批入住公租房的臺胞之一,那一天選房交房手續就在交流中心舉行。“這裡已成為臺胞聚集地,接下來還會有更多臺胞入住這裡。我們經常去串門,也相約一起到交流中心多舉辦一些活動,讓小夥伴們都在這裡聚集。”李京機説。

  “有困難找小小”

  施筱筱是交流中心“有困難找小小”負責人。“90後”的她來自臺灣花蓮,長相甜美、説話溫柔,待人接物特別熱情。

  “筱筱”“小小”同音,她原來在“臺陸通”為在榕工作的臺灣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務,包括辦理職業資格證書、代繳社醫保等。來到交流中心後,中心以她名字諧音命名,在“臺陸通”App和“融聚人才”小程式上線“有困難找小小”。如今,“有困難找小小”已成為中心一張名片。

  “我們有一個團隊在運營,臺胞有任何困難,都可以線上上找到我們,我們都會第一時間反饋和幫助。一般的諮詢都免費提供,如果要線下服務,也就收個跑腿費。”施筱筱點開手機,她的微信好友名單裏大部分是找她幫忙的臺胞朋友。

  臺青劉喆在福州一家軟體公司上班。去年,福州出臺《疫情防控期間返榕就業創業臺灣青年申報一次性生活補助實施細則》,他根據流程進行申報,沒想到等申報上去後已經過了申報期限。他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找到了“有困難找小小”。施筱筱就向晉安區臺港澳辦反映相關情況,經核實的確有一些臺胞錯過了申報時間,後來有關部門延長了申報時限。“這筆錢對我們來説是雪中送炭,分擔了疫情隔離成本,小小的幫助和有關部門的做法讓我們感覺很暖心。”劉喆説。

  不僅是線上,還可以直接到交流中心找“小小”。14日,施筱筱接待了來自大田縣的盧先生。盧先生今年已70多歲,他要找的是在上世紀30年代就到臺灣的四叔。上世紀70年代,有一封從新加坡輾轉而來的信到村裏,因為他沒在家而丟失了,從此杳無音信。這些年,他一直通過各種渠道尋找親人,但因為只有一個名字,始終沒有消息。施筱筱詳細記錄後,馬上聯繫省臺聯。“資訊量太少,找到的希望渺茫,我會在網路上發佈,讓更多臺胞一起來幫忙尋找。”施筱筱説,這是兩岸血濃于水的感情,她會發揮交流中心臺胞聚集的作用,盡最大的努力來幫忙。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