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莊曜禎:在澳門尋找防治失智症的鑰匙——臺灣同胞 澳門情緣

2021-12-15 13:5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人生經歷最多的是選擇,選擇一項技藝、選擇一段姻緣、選擇一份工作、選擇一座城市。《臺灣同胞 澳門情緣》中的五位主人公都來自臺灣,他們在人生某個重要節點做出果斷抉擇,來到澳門安家立業、落地生根。若干年過去了,回首當初的選擇,他們各自走過怎樣的心路歷程?

  澳門鏡湖學院助理教授

  關於罹患失智症的影片《父親》

  2021年,一部關於罹患失智症的影片《父親》問鼎奧斯卡6項大獎,失智症話題再次引發關注。世界電影史上,有關疾病題材的影片不乏其數,其中涉及最多的是失智症,為什麼失智症題材能屢屢打動人心?

  有著研究失智症多年經驗的澳門鏡湖護理學院莊曜禎助理教授説:“每個人降到世上,從嬰幼兒到年邁,整個生命成長的過程,其實就是在一張白紙上不斷填色。隨著年紀增長,不巧在人生的某一階段患了失智症,生命軌跡戛然而止,開始掉頭,又慢慢一步步回歸到生命的起點,從五彩斑斕回歸一張空白,直到一無所有。這就是我對失智症的解讀。”

  澳門 我來了!

  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ADI2019年失智症報告,全球估計有超過5000萬名失智者, 預計2050年將達到152百萬人,也就是大約每三秒鐘,全世界就會增加一名失智症患者。

  莊曜禎對於失智症的認知,可以追溯到他少年時代,因為他的外婆不幸罹患了失智症。

莊曜禎和外婆

  第一次近距離地觸碰到這種病,莊曜禎的內心充滿了無助感,後來,在求學做專業選擇時,他毫不猶豫選了醫學。從臺灣大學讀完生理學博士之後,莊曜禎深感自己的知識結構還不夠完整,於是他跨過海峽到了廈門大學,就讀中醫。

  “過去我一直從事的是基礎醫學研究,但總覺得還缺了點什麼,因為如果要了解一種疾病從形成到發病,需要從多維度視角去認識,需要有完整的知識結構才行。”

在中臺科技大學任教期間與學生們在一起

  憑藉基礎醫學、生理學博士和中醫學士背景多重背景,2012年,已經準備好的莊曜禎向澳門鏡湖護理學院發出求職信。一週後,莊曜禎很快收到澳門鏡湖護理學院發出的橄欖枝,希望他儘快安排時間到澳門面試。莊曜禎還記得來澳門面試的當天,抵達澳門機場的時間是中午12點,當他乘坐巴士要趕往鏡湖護理學院時,途經過旅遊塔舉辦美食節,那一幕的溫暖打動了他。

  “我正好遇上12月份美食節,感覺澳門很熱鬧,人很熱情。鏡湖護理學院領導面試完當場決定錄用我,讓我儘早過來澳門。那個時候正好是年底,院領導就邀請我過段時間來澳門參加春節團年餐,而且包機票和食宿,態度非常誠懇,那時我還沒入職誒!一下子……怎麼説?我被感動了!就這樣決定來澳門。”

  因緣際會,莊曜禎在澳門開啟了他事業的另一扇大門。

  在澳門尋找防治失智症的鑰匙

莊曜禎在演講

  轉換人生跑道的莊曜禎在澳門鏡湖護理學院除了承擔日常病理生理教學外,還主動尋找適合自己研究的課題。

  “澳門特區政府對失智症的防治相當重視,在澳門的社團中就有‘澳門失智症協會’;另外,澳門鏡湖護理學院也把失智症研究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加上我個人對這個疾病特殊的感情,三方面一拍即合,我很快就確定了把失智症作為課題研究的重點。”

  2013年,莊曜禎加入澳門失智症協會並擔任理事,開始為失智症防治及共同推動失智症友善小區貢獻心力。

澳門應對人口老齡化研究

  澳門統計暨普查局公佈,截至2020年底,澳門65歲以上人口占12.9%,老齡化指數連續23年攀升,預測到2036年,澳門65歲及以上長者人口比例將上升到近20%。與老齡化同步攀升的是失智症患者人數。保守估計,目前澳門程度輕重不一的失智症患者有4000人,不過研究也發現,40%的失智症可以透過健康的生活習慣加以預防。

澳門明愛長者參與“齊運動 防失智”健腦推廣活動

  2021年,世界失智症月主題“Know DementiaKnow Alzheimer’s”,為響應倡導,澳門衛生局以不同媒體宣傳,期望社會大眾關注及正確認識失智症,以期達至“早期預防”和早期發現”這些年,構建失智症友善小區的理念開始在澳門推廣,莊曜禎認為,需要藉助不同渠道來傳播友善小區的理念,他不厭其煩地進入小區,向不甚了解的公眾做解釋。

  “友善小區簡單説,就是以小區平等文明的態度,打造理解和包容失智症患者的小區環境,提升失智症患者及其家屬的生活品質,澳門鏡湖護理學院和社工局正在共同推動這個概念。”

澳門青年聯合會參與“齊運動 防失智”健腦推廣活動

  走遍小區做老年失智篩查;開通失智症評估熱線;編寫失智症防治小冊;構建友善團體、友善政府、友善市民、友善環境、友善照顧者……

  太多事情等著莊曜禎去參與推動。

  為失智者守住最後的尊嚴

  由於社會環境不同,有些地方把“失智症”稱為“老年癡呆症”,莊曜禎不贊成這個叫法,因為它傷害了失智者的尊嚴。

  “我認為‘老年癡呆’這個叫法有歧視老年人的味,而且‘癡呆’這個詞也帶有貶義。雖然很多人覺得這樣叫很順口,事實上它會給患者造成心理陰影,讓他們感覺自己沒用,被社會拋棄。”

  失智症主要影響的是老年人,卻不屬於正常老化的表現。全球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就是失智症的其中一種,患者除了記憶力和認知功能減退外,還伴隨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等方面的衰退。雖然這些症狀不可逆,莊曜禎依然相信,提供友善的溝通能夠推遲衰退速度。

  “每年,我都會帶學生們到老人中心去實習,培養學生們透過陪聊、溝通,學習跟老人們開啟對話,讓老人們多開口説話,消解孤寂,也可以給老人們一些生活方面的建議,針對他們擔心的問題做專業方面的解釋,讓他們安心。這樣的過程無論是對學生們還是老人們,彼此都有幫助。”

莊曜禎工作中

莊曜禎工作中

莊曜禎參加活動

  從臺北到澳門,走過八年,莊曜禎對職業生涯的逆轉心存感恩,他説,如果沒有外婆的病,他可能不會學醫;如果不是學醫,他可能不會來澳門;如果不是來澳門,他可能不會研究失智症。澳門給了莊曜禎新事業,也給了他新生活,澳門是他的第二個家。

  “我的同事和朋友常常跟我開玩笑説,你來澳門簡直太划算!房子買了,太太娶了,兒子生了,自己的事業也有了!”

  我們仨 澳門是我家

莊曜禎妻子孩子一家人

  莊曜禎在澳門安了家,太太是護士,從香港到澳門讀書,畢業後就留在澳門工作,他倆因職業性質相近而認識。一個臺灣人和一個香港人,在澳門相識,莊曜禎感嘆是命運的安排才有了這段奇緣。或許是因為同為離鄉背井的異鄉遊子,加上太太對中醫很有興趣,所以兩個青年之間多了許多共同的話題,也增加了彼此認識的機會。不同文化背景的結合,給生活平添許多物外之趣。他們到彼此的家鄉尋幽訪勝,大啖特色小吃;或一起博覽壯麗山川,或出國品嘗異國美食,假日休閒生活樂此不疲。

  2020年,小孩出生,莊曜禎升格為爸爸;由於疫情因素,小夫婦倆的假期從行萬里路轉為讀萬卷書,天倫之樂漸漸成為生活重心。多元澳門吸納了八方人才到澳門安家立業,他們帶來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在這裡傳承、碰撞、交融、提升。莊曜禎的孩子有幸在這樣多元的氛圍中成長,他的成長,也帶給莊曜禎又一次的新生。

[責任編輯:周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