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心靈的根脈與歸屬”

2021-12-15 09:39: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在活動現場,大陸嘉賓朗誦余光中詩作《鄉愁》。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心靈的根脈與歸屬。”近日在北京、臺北兩地同步連線舉辦的“傳承發展”兩岸文化名師對話之文學交流會上,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賀紹俊説,對文學的熱愛以及兩岸之間心靈的共鳴,都將通過本次交流活動,以一種更深刻也更從容的形式趨近契合。

  中國文學如何走向世界?在主旨演講環節,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寧肯説,作家應該把文學作品寫好,這是最關鍵的第一步。政府、民間層面都應該推動文學走出去,近年來大陸方面作出了很多積極的努力。推向海外的文學作品,需要在翻譯和推廣等環節深耕細作,才能取得比較理想的效果。

  臺灣文學評論家彭鏡禧認為,中國文學要走向世界,翻譯是重要途徑。翻譯的目的是促進了解,翻譯和交流常常是為了展示我們的軟實力。“不只是微電子、半導體,我們的文學也很值得外國人重視。”

  《人民文學》雜誌副主編徐則臣已有7本書在臺灣出版,也與臺灣文學界結下很深的緣分。大陸經典諜戰劇《潛伏》原著小説早年在《人民文學》發表,原本不叫這個名字,改名“潛伏”是來自編輯徐則臣的建議。就連主人公叫“余則成”,也是作者幽默地化用了他的名字。在徐則臣看來,兩岸交流形式多種多樣,文學和文化的交流更為純粹,且深沉長久。

  北京老舍文學院專業作家文珍上學時讀過許多港臺作品,然而實地前往臺灣交流,她發現對當地作家的了解依然“有限”,認知更多停留在老一輩文學家。臺灣一些優秀青年作家的作品尚未被引進大陸,他們帶來的多樣藝術風貌同樣值得關注。“幾次去臺灣,跟青年作家的交流都讓我感到,對方非常懇切和認真,我也受益良多。希望我們同胞之間有更多更密切的交流。”

  北京市文聯一級巡視員田鵬説,我們堅信京臺兩地作家能夠通過本次活動,用好手中一支筆,創作出更多傳承中華文化、振奮民族精神的優秀作品。我們更堅信能夠為各位作家搭起平臺和橋梁,為京臺兩地文學互融互通、攜手共進,展開一場思想的盛宴。

  臺灣中國文藝協會理事長王吉隆説,兩岸在生活方式上有所不同,寫作題材、寫作方式也有不同。但在同文同種的根基上,兩岸追求文學真善美的目標是一致的。相信兩岸文藝家一同努力,一定能夠弘揚好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本次活動由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臺灣中國文藝協會主辦,北京老舍文學院、旺旺集團和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共同承辦。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