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臺曆史學者: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中華民族的共同交際語

2020-10-16 09:17: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社北京10月15日電 語言權利和國家認同是一個歷久彌新的話題。在臺灣歷史學者吳啟訥看來,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國家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同時保障各族民眾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重在“通用”和“多元一體”,後者是個人權利、前者則是國家責任和公民義務。

  《人民政協報》15日在第8版刊登吳啟訥署名文章,比較中外語言政策的設計背景和理念。該文章談到,中國歷史上,不少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的少數民族對中國史、區域史乃至世界史産生過重大影響,這些民族也積極以自身的方式廣泛介入中華大地的政治和文化,這些民族的語言文化也融入並豐富了中華民族的語言文化。

  如蒙古族建立元朝既廣泛接受中華文化,對現代中國文化的形成也有不可忽略的影響。元攻滅南宋後,理學被尊崇、傳播。元代的白話文也會夾雜蒙古語語法,這一現象呈現出遼代以來北方漢語口語的現實狀況。吳啟訥説,這樣的現象,第一次造成中古以來的“言文一致”,在秦始皇時代開始文字統一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了國家共同語的形成。

  文章指出,中國現代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則因各民族密切的語言接觸,吸收了相當數量的契丹語、女真語、蒙古語及滿語詞彙。現代中國所繼承的包括語言在內的文化遺産,正是來自各民族文化間廣泛交流、共同參與後所留下的中國文化、中華民族文化。中國文化、中華民族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創的,各民族文化也是多民族長期共同創造的。而所謂“純”的漢族和少數民族文化,僅僅存在於少數人的想像之中。

  吳啟訥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共産黨和中國政府在文化上保障各民族使用和發展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權利,保護公民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相應實行扶持各民族語言文化的政策,同時積極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上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中國市場化程度的加深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程度的提升,對掌握國家通用語言的需求大幅上升;另一方面,伴隨群眾生活水準及教育程度的提升,對保護少數民族語言和方言的文化生活需求和心理需求也有所提升。

  他進一步分析,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重要定位在於是中華民族使用各民族語言及各方言人們的共同交際語,著重強調“通用”,而非“單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中華民族建構的方法和內容裏,強調“多元一體”與各民族一律平等的精神。出於維護和促進中華民族共同利益的需求,國家有必要推廣國家通用語言,國家內部的非通用語言使用者也有學習掌握通用語言文字,以滿足人際交流與個人發展的需要。

  吳啟訥強調,出於保護文化多樣性的目標,國家有必要統籌保護國家通用語言以外的其他語言和方言。人們也必須面對語言會隨時間演化、分化乃至消失的歷史規律,尋找工作上的平衡點。(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