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臺企關注海洋議題 發起《鯨碳之歌》對白設計與短視頻改編競賽

2020-08-19 08:42: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上海8月18日電 (記者 繆璐)由知名臺企臺達與商業生態工作室共同發起的《鯨碳之歌》對白設計與短視頻改編競賽于8月18日舉行頒獎與線上交流會。年僅19歲的王奕夫憑藉作品《鯨叫》榮獲改編組一等獎,24歲的王妮娜則以《我們吃什麼》拿下對白組一等獎。

  這兩位獲獎者都長期關注海洋議題,更是視頻創作的高手。評委對獲獎作品《鯨叫》點評道,該影片把核心概念傳遞與視覺表達融合得很好,讓觀眾注意力能聚焦在座頭鯨的聲音,“他們是在歌唱?嘆息?還是在哭泣?”富有詩意,令人沉思,他們面臨的生存危機應該引人”驚”叫。

  《鯨叫》的創作者王奕夫是競賽中最年輕的得獎者,今年才從深圳高中畢業,兩年前成為潛水員,也是深圳大鵬珊瑚保育組織的志願者。談及該作品創作時的想法,他説,鯨魚深邃空靈的叫聲震撼人心,人類難以理解,但聲音中總感覺伴隨著一絲淒楚,因此想以提問的方式,讓人們思考鯨魚的叫聲究竟意味什麼,同時點出當今海洋環境所面臨的問題。

  對白組《我們吃什麼》勝出的關鍵則在於,短短30秒,劇情反轉富有想像力,把食物跟垃圾聯想在一起極具創意。親子間的對話,”媽媽,人類是我們的好朋友嗎?當然是啊,那人類投下的鋼魚可以吃嗎?那是鞋墊不能吃,那投下的箱飩可以吃嗎?那是快餐盒,也不能吃”一個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能深入人心。

  《我們吃什麼》的創作者王妮娜一向關注海洋議題,從事過生物多樣性相關的調研活動,她認為,食物是生物生存的基礎,當垃圾成為海洋生物的食物,若投射在人身上,有誰願意接受呢?所以才選擇從”吃”的角度切入。

  擔任評審團主席的自然之友總幹事張伯駒表示,這次比賽中,對於參賽者和評審都非常具有挑戰性與多樣性,在創作過程中,參賽者需兼顧作品的生態、藝術性、技術等方面。不僅如此,這次比賽評委的背景也相當多元,包括專注于海洋鯨豚類保護,還有對視頻短片、編劇以及品牌、公益傳播等方面的專家,因此能脫穎而出得獎的作品都是優秀的精品。他強調,參與全球生物多樣性議題“門坎並不高,只要你進來。”歡迎更多人關注生態環境議題。

  臺達品牌長郭珊珊表示,臺達長期以影像推廣環境教育,去年拍攝8K海洋環境紀錄片,細緻呈現座頭鯨自南極遊數千公里到赤道附近孕育下一代的身影。座頭鯨具有環保與固碳的功能,我們希望讓更多的人理解,動物對環境是有貢獻的,人類更應該珍惜並愛護動物所生存的生態環境。競賽有將近千人報名,不僅讓創作者運用珍貴的座頭鯨畫面發揮創意,同時也通過線上直播的學習方式,讓年輕人了解海洋生態保護的意義。在獲獎作品中,我們能看到在問題面,用優美的節奏及畫面,呈現鯨魚對海洋污染的控訴;在積極面,用童趣的、幽默的方式,呈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通過8K影像結合短視頻競賽,讓更多志同道合的夥伴,共同替環境保護盡一份力。

  與會的商業生態工作室聯合創始人、主編孫海燕表示,看完這些優秀的作品,我們是不是考慮到另外一個視角,我們如何與環境友好地生活,不損害這個星球上其他物種的生存權利,不以消耗下一代人的資源為代價,從而獲得可持續的發展?當我們有了這樣一個意識的時候,我們就可能採取行動,無論多麼微小的行動,都會推動向善的改變。

  據悉,臺達也已將作品編入年度志願者相關環境教育教材,吸引更多人關心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等議題,成為臺達志願者推廣環境教育的重要內容。(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