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兩岸攜手助傳承 傳統藝術煥新顏

2019-05-30 08:40: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文化具有感染人心的強大力量,沒有文化的興盛,就沒有民族的復興。海峽兩岸文化同根同源,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是兩岸同胞共同的責任。多年來,在兩岸同胞的攜手推動下,南音、京劇和崑曲等傳統藝術形式,在傳承中不斷創新和發展,展現出新的面貌,被越來越多兩岸民眾喜愛,推動兩岸文化交流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兩岸攜手 南音得傳承

  南音,發源於福建泉州,是保存中國古代音樂文化最豐富、最完整的樂種之一,因樂律、樂器、樂譜、演唱形式均保留了古樂遺制而被稱為音樂文化的“活化石”。20世紀上半葉,南音是香港及珠江三角洲一帶的流行音樂。

  可這一傳統藝術也遭遇過聽眾越來越少寡的尷尬。上世紀80年代末,來自臺灣高雄的音樂老師洪金愛隨團到訪泉州,得知泉州南音發展的困境,便決定慷慨相助,承諾每年提供2萬元人民幣(當時約合10萬元新台幣),專門用於興辦中小學南音比賽,以便於在青少年中推廣傳承南音。連續3年的資助使南音比賽步入了正軌。如今,這項賽事堅持了整整30年,在比賽的促進作用下,泉州累計共有20多萬名青少年學過南音。

  只要有講閩南話的地方就有南音,南音促進了兩岸藝術家的交流,成為了兩岸交流的精神紐帶。2002年,嫁到臺灣的泉州藝人王心心開創了“心心南管樂坊”並面向社會招生。同樣,首位讓唐詩宋詞作為南音詞源的臺灣南管音樂老師、作曲家卓聖翔,一生都輾轉大陸和臺灣等地推廣南音。

  在交流的基礎上,兩岸在合作發展南音文化方面有許多成果。比如,2006年,兩岸學者首次合作編寫出版了南音戲曲專著《兩岸論弦管》。2013年,由兩岸藝術家共同創作的交響南音《陳三五娘》在北京國家大劇院上演。

  兩岸交流 京劇結情緣

  京劇是國粹的典型代表,隨著兩岸戲曲文化界的持續交流,許多臺灣觀眾愛上了京劇。1993年,國家京劇院代表團首次赴臺演出,便場場爆滿,轟動一時。此後,國家京劇院幾乎每年率豪華陣容赴臺演出。京劇名家于魁智説,多年的演出讓他們和臺灣觀眾成為朋友,每次來臺都能見到很多老戲迷,最讓他感動的是當地觀眾的熱情和支援。

  同樣與臺灣結下不解之緣的還有京劇大師梅葆玖。梅葆玖一生尤其願意多花精力促進兩岸京劇藝術交流,也因此結下一段感人的兩岸師徒情。梅葆玖的首位入門弟子魏海敏便來自臺灣。1982年,當時已經在臺灣小有名氣的“全能旦角”魏海敏在香港看了一場梅葆玖的演出,被梅葆玖的表演深深震撼。之後經香港友人引薦,魏海敏與梅葆玖相識、拜師。自此,師徒兩人聯手為兩岸京劇藝術的交流與共同進步努力。梅葆玖仙逝後,魏海敏心中感慨萬分。“我和老師之間的師生緣,仿佛是兩岸之間在隔絕又復通之後,傳統文化藝術的血脈又接通了,是難得的、不可思議的。”她説,師父畢生的願望之一,就是“讓京劇文化的血脈,在兩岸生生不息”。

  兩岸互補 崑曲國際化

  崑曲,被譽為“百戲之祖”。上世紀90年代,上海昆劇團赴臺演出,由此開啟兩岸崑曲交流的大門。自此之後,兩岸崑曲人相互扶持,互補有無,讓崑曲逐漸從一個寂寞的劇種變得為民眾所重視。

  兩岸攜手,讓崑曲在保留傳統的基礎上,煥發了新的生機。《牡丹亭》是崑曲中的經典劇目,而吸引大量年輕“粉絲”的青春版《牡丹亭》正是兩岸崑曲界攜手打造的經典作品。青春版《牡丹亭》由臺灣作家白先勇製作,崑曲名家汪世瑜和張繼青擔任教學指導,當杜麗娘、柳夢梅以年輕姣好的面容在舞臺上綻放光彩時,觀眾無不被其“抽象、寫意、抒情、詩化”的崑曲美學所震撼,青春版《牡丹亭》一時間被年輕觀眾競相追逐,在社會上掀起了一波文化熱潮。

  兩岸崑曲人還共同推動了崑曲的國際化。崑曲《醉心花》就將莎士比亞名著《羅密歐與朱麗葉》搬上了崑曲舞臺。該劇來源於臺灣製作人林愷的創意,並由臺灣導演李小平和大陸編劇羅周創作,將莎翁的這部愛情經典作品融入傳統崑曲語境之中,用中國的戲曲去表達全人類共通的對愛情的理解。在此之前,李小平和羅周曾聯手打造了崑曲《我,哈姆萊特》。該劇受邀前往莎翁故鄉英倫之島演出,驚艷了英國觀眾。

  (編輯:陳昊文 根據新華社、人民日報海外版等綜合整理)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