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第十屆兩岸青年學者論壇在寧波舉行 聚焦兩岸新形勢新作為

2018年03月28日 07:32:00來源:台灣網

全國臺灣研究會在浙江寧波舉辦第十屆兩岸青年學者論壇。(台灣網 李傑 攝)

  台灣網3月28日寧波訊 (記者 李傑)第十屆兩岸青年學者論壇27日在浙江寧波舉行。本屆論壇由全國臺灣研究會主辦、浙江臺灣研究會協辦,主題為“新時代新挑戰新作為”,來自海峽兩岸40余位青年學者參加並進行了深入研討。

  論壇由全國臺灣研究會常務副秘書長楊幽燕主持,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汪毅夫致辭指出,30年前,兩岸學者沒有機會像今天這樣坐在一起,交流研究心得,衷心希望年輕人珍惜來之不易的交流的機會,希望兩岸關係向前發展的歷史不要倒退,我們要對極端政治勢力對兩岸交流的干擾説“不”。

  河南師範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王鶴亭表示,中共十九大把“堅持‘一國兩制’和推進祖國統一”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再次明確“完成祖國統一”為三大歷史任務,祖國統一的大勢更加明顯。新時代的大陸對臺工作,應系統分析兩岸關係的新形勢,理性應對新挑戰,在推進祖國統一的新征程上應有新作為。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副研究員鐘厚濤就鞏固和增強“兩岸一家親”理念,促進兩岸融合發展提出了建議。鐘厚濤指出,“兩岸一家親”是天然形成的歷史、文化、血緣關係,但仍需要精心呵護和繼續培養。未來兩岸需要在堅持“一中原則”的基礎上,由經濟合作逐漸過渡為經濟融合,再由經濟融合擴展為經濟社會融合,形塑兩岸利益共同體,並逐步深化至兩岸命運共同體。

  很多學者也就島內政治生態及蔡英文當局的政策走向進行了分析。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胡本良認為,民進黨靠民粹在臺灣上臺執政,但自身也受到民粹主義的威脅和反噬。臺灣民主異化為民粹,蔡英文當局的權威性日益衰微,整個社會的裂痕不斷擴大,經濟發展陷入停滯困頓之中,使得臺灣社會陷入自我浩劫。

  臺灣“國政研究基金會”助理研究員高順德表示,蔡英文的兩岸政策困境,在於對兩岸關係錯誤解讀。如果蔡英文當局沒有看清中國大陸崛起的新形勢,而一再提“兩岸互動新模式”,恐怕不會成功。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政治係講師莊吟茜發言認為,中國大陸要警惕蔡當局調整“法理臺獨”的形式和手法,以隱形方式背離與掏空臺灣“憲法”的“一中”屬性,要對“漸進臺獨”給予堅決遏止。

  福建社會科學院現代臺灣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淩斌表示,民進黨當局借“轉型正義”之名,行政治清算之實,雖主要矛頭直指國民黨,但兩岸關係也難逃一劫。因為民進黨歷次反國民黨與“反中”動作都是一體兩面,借打擊國民黨而“反中”,比如借助“清除威權”包裝推進大規模“去蔣化”“去中國化”,以“還原歷史真相”為名大肆向島內民眾推銷“臺獨史觀”,不僅激化島內“統獨”矛盾,也將引發大陸民意反彈,加劇兩岸對抗。

  臺灣中山大學公共管理研究所博士李昶志表示,臺灣的“天然獨”青年不是天然,是後天教育造成的。《遠見》雜誌2018年民調顯示,年輕族群“贊成獨立”比率比以往下降。很多年輕人通過兩岸交流,親身體驗後發現,自己看到或聽到的跟原來在臺灣書本上的認知不一樣,“統獨”立場也隨之發生變化。兩岸青年同文同種,應攜手開創兩岸和平發展的新時代。

  與會者還圍繞新形勢下大陸對臺政策、未來兩岸如何深化交流打破僵局、兩岸關係融合發展、臺灣青年的民族認同、青年交流和創業、反對“文化臺獨”、臺灣島內政治生態等議題進行了研討。

  論壇舉辦方在討論結束後作了總結發言。浙江臺灣研究會秘書長周麗華表示,少年強則國家強,兩岸青年是兩岸的新希望、新未來,是推動兩岸交流的生力軍,也是推動時代進步的主力軍,希望兩岸青年攜手共同推動兩岸融合發展,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新的智慧。

  全國臺灣研究會副秘書長嚴峻表示,本次論壇大家發言精彩紛呈,討論暢所欲言,觸及了兩岸很多根本性議題和新形勢下的新情況。研究角度不僅涉及政治學、經濟學,還出現了人類學、民族學等更廣闊的視角,更加綜合多元化。此次參會的青年學者有臺灣來的臺生,有大陸去臺灣的陸生,還有兩岸婚姻的成員,很多人結合自身經歷提出了很多現實的問題,也活用了很多理論,體現了理論和實際的結合。兩岸青年學者論壇主要邀請40歲以下臺灣問題研究領域的精英年輕學者參會,迄今已經十年,規模逐年擴大,為兩岸青年學者搭建了交流溝通的廣闊平臺,期待今後大家加強交流,為祖國統一貢獻力量。(完)

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汪毅夫致辭。(台灣網 李傑 攝)

全國臺灣研究會常務副秘書長楊幽燕主持論壇。(台灣網 李傑 攝)

全國臺灣研究會副秘書長嚴峻。(台灣網 李傑 攝)

全國臺灣研究會副秘書長鄭慶勇。(台灣網 李傑 攝)

浙江臺灣研究會秘書長周麗華。(台灣網 李傑 攝)

河南師範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王鶴亭。(台灣網 李傑 攝)

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研究員王正。(台灣網 李傑 攝)

[責任編輯:王鑫]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