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2017兩岸“心紀錄”:我們在一起

2017年12月26日 16:02:00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2月26日電 題:2017兩岸“心紀錄”:我們在一起

  新華社記者 趙博

  “我們隔著迢遙的山河,去看望祖國的土地,你用你的足跡,我用我遊子的鄉愁……”這是創作于上世紀70年代的校園民歌《少年中國》,曾在30年前臺灣民間爭取回大陸探親權益的集會上被唱響,為一群少小離家的白髮老兵喊出“我要回家”的心聲。

  2017年冬,歌曲原唱者楊祖珺懷抱吉他,走上兩岸開放交流30週年紀念晚會的舞臺,再次自彈自唱起這首動人的歌謠。她的歌聲裏有歲月滄桑寫就的悲情,更有世事變幻不改初心的堅定。

  恰如那“白了少年頭”的歸鄉路,亦似穿越風雨吟唱不息的歌咏,無論臺海上空籠罩怎樣的政治氣壓,一灣淺淺海峽始終隔不斷“兩岸一家親”,擋不住兩岸民間交流與社會融合的前行腳步。在愈走愈近的心靈契合之路上,兩岸同胞走過了不平凡的2017。

  翻開時光畫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熱鬧歡騰的民俗節慶場景。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2017年初,文化部主辦“歡樂春節”品牌活動第五次走進寶島。北京文化廟會、“樂山樂水樂享河北”兩岸春節民俗廟會、“美麗廣西情牽寶島”民俗巡遊、上海文化藝術團臺灣巡演等11項活動輪番亮相,臺北、臺中、花蓮、高雄……處處洋溢著兩岸同胞共慶中國傳統節日的歡聲笑語。

  文化部港澳臺辦主任謝金英介紹説,“歡樂春節”在臺灣影響日益擴大,已覆蓋島內超過三分之一縣市及超過十分之一的人口,成為臺灣民眾歡度春節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和共話兩岸血脈親情的重要載體。

  中秋月明“點亮”了又一場兩岸民俗盛會。在風光旖旎的江南水鄉,120多組綵燈圍繞“昆山印象”“寶島風情”“周莊故事”“祈福中華”四大主題繽紛亮相,以並蒂蓮花、海上滿月等造型描畫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願。

  看花燈、品小吃、聽大戲……“我們感受到了濃濃的臺灣氣息,非常開心。”攜妻兒從無錫專程趕來周莊賞燈的臺商陳文斌説。臺灣義工黃靜渝則告訴記者:“這些活動豐富了‘精神家園’內涵,增強了臺商臺胞的歸屬感。”

  2017年的時光影集裏,受益於大陸新出臺便利政策措施的臺胞們的笑臉分外動人。

  在大陸就業的臺灣居民將享有住房公積金繳存和使用權利;在大陸居住、就業和就學的臺灣居民可參加社會保險;銀行業改進臺胞小額信用卡服務;符合條件的大陸高校臺灣應屆畢業生將獲發《就業協議書》和報到證;在大陸就讀的臺灣學生可享受單筆最高3萬元人民幣的專項獎學金……

  今年以來,大陸各部門相繼出臺20多項政策措施,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就業、創業、生活提供便利,贏得臺胞一致“點讚”。

  “5年前,我在北京跑了20多家銀行,想辦一張信用卡都很難。今年6月8日,我在網上申請工行信用卡,幾天就審核通過了。”在第九屆海峽論壇上,臺灣中華青年發展聯合會理事長王正開心地展示著手機裏“審核通過”的短信。

  海峽論壇是參與機構最多、活動規模最大、涉及範圍最廣的兩岸民間交流盛會。在臺灣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致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遭遇嚴重衝擊之時,8000余名臺灣各界人士應邀赴會,暢敘“擴大民間交流、深化融合發展”。“兩岸基層民眾的感受是最重要的,兩岸民間交流只能加溫、不能冷卻。”臺灣花蓮縣縣長傅崐萁説。

  文化認同是心靈契合的根基,也繪就了2017年兩岸日記裏的璀璨“亮色”。

  這一年,兩岸藝術機構聯手“走出去”傳為佳話。8月,“一花一世界——當代中國琉璃藝術展”綻放曼谷;10月,“海上絲路——東方生活美學展”驚艷馬爾他。從琉璃精品到茶道、香道與古琴展演,展會集結兩岸文人雅士,盡顯中華文化之美。

  “兩岸沒有二分法,中華民族的文化只有一個。不管臺北還是上海,我們追求的都是傳承五千年的中華文化。”臺灣琉璃工房創辦人張毅説。

  金秋時節,“守望精神家園——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産月”如約蒞臨臺灣佛光山。以少數民族風情著稱的貴州成為今年此項活動的主角,燦若雲霞的苗族服飾、宛如天籟的侗族大歌、巧奪天工的銀器技藝……臺灣同胞大飽眼福,再次深切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與燦爛。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總館長如常法師説:“我們傳承了中華傳統文化,也連接了兩岸一家親的和諧發展。”

  參訪團還到臺東“走村串寨”,與卑南、排灣部落深度交流,分享傳承非遺的心得。熱情好客與熱愛歌唱的天性,讓兩岸少數民族朋友一見如故。

  3個月後,卑南部落出身的臺灣知名音樂人胡德夫來到北京,一頭白髮、一襲紅衣,借《時光洄遊》為題將創作生涯娓娓道來。談及近30年前的首次“登陸”和此後不斷往返兩岸,他説:“交流為兩岸搭起溝通的大橋,兩岸同胞可以在橋上互相寒暄、彼此擁抱。”

  “我們每個人,尤其文藝工作者,都是一個螺絲釘。”67歲的胡德夫眼神堅定,“橋板上的螺絲釘都已經釘下去了,再想要拿起來就很難了。”

[責任編輯:張曉靜]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