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兩岸交流三十年講述】從排斥到歸屬——此處,是我的故鄉

2017年12月21日 22:38:00來源:台灣網

  【題記】今年是海峽兩岸同胞打破隔絕狀態開啟交流交往30週年。30年來,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社會聯繫達到前所未有的水準,為兩岸關係緩和、改善與和平發展奠定了基礎。兩岸同胞在30年的交流交往中,既共同見證了兩岸關係跌宕起伏的發展歷程,也發生了許許多多令人難忘的故事。一段文字講述感人故事,一張照片記錄精彩瞬間,一段視頻珍藏難忘記憶。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是過去30年來兩岸關係發展中的親歷者、推動者和見證者,以及關心和支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海內外同胞。他們通過講述自己或身邊人所經歷的真實故事,續寫“兩岸一家親”同胞親情。

  作者:秦旭薇,臺灣輔仁大學大四畢業生,臺北市武進同鄉會青聯會會員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余光中的一首《鄉愁》,讓遠在對岸的臺灣人民,苦苦盼望有一天,能踏上祖國的大陸的大地。五年前,我有幸跟著臺北武進同鄉會,踏上了常州的土地,這片曾經的故土,銘刻在我的人生軌跡中。

  2012年的盛夏,在父親半威脅半勸服的狀態下,我登機前往常州。然而,此時的我內心依舊猶豫,小時候到過深圳的場景不禁在腦中閃過:雜亂無章的環境、乞丐到處成群、行走人群的衣衫襤褸……排斥再次前往大陸,這就是我當時的想法,直到飛機降落在機場,坐上游覽車俯瞰常州時,我意識到:不虛此行。

  改觀從第一眼開始。高樓聳立的城市、潔凈寬敞的路面、碧樹成群的環境,常州絲毫不弱于臺灣。印象的改觀並未讓我找到歸屬,直至來到淹城,曲折環繞的河水、古老先民的智慧、蔚為壯觀的城樓,在三城三河的遺跡中,我開始懂得歷史的厚重,這是臺灣無法給予我的東西,這就是父親所説的家鄉?故鄉的歷史如此悠久?

  父親説:“我們都是武進人,這裡是先祖的故鄉,能夠在我有生之年來到故鄉,也算是了卻父輩的一樁心事,如果可能,但願我的後代能夠在這裡找到一份歸屬感。”父親説,在家鄉的老宅沒有拆遷前,他總會與左鄰右舍一起,圍坐在村裏的老輩人家旁,一起傾聽著當初祖父乃至曾祖父年代的故事。於是,我會把父親的講述,與祖父曾經講述的那些點滴,竄在一起,完成我們家的編年史。不經意間,我的心中總會泛起漣漪:這裡就是我的故鄉,哪怕離開了多久,我也應該經常到這裡看看。

  説話間,鄉鄰總會端上鮮嫩的水蜜桃和吹彈可破的葡萄,入嘴後,是陣陣絲甜,更有些許鄉情在內。

  既然是我的故鄉,我開始感受她的美麗。2012年後的每個暑假,我開始邀請同學、朋友、家人到常州遊玩,起初,他們會在行李箱內放上泡麵、常用藥等,生怕在這裡不習慣;後來,不用我再開口,他們總會詢問是否還會在假期前往我的故鄉——常州,讓我的內心充滿了驕傲。

  2016年夏天,已經是我第四次回常州,身邊的朋友開始多了起來,與我年紀相倣的姊妹,經常會坐在一起,聊聊兩岸的大學生差異、生活的經驗,期間,總會夾雜著國語、英語、常州話、臺語,場面有趣、卻又不失溫情。如今,即使相隔兩地,大家也會通過wechat保持聯絡。

  當我離開時,已經戀戀不捨,內心總有一種情感繚繞:這,是我的故鄉!

[責任編輯:扶海濤]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