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兩岸交流三十年人物】專訪台灣藝人淩峰:剪不斷的故土鄉愁 變遷中的兩岸交流

2017年12月13日 15:35:00來源:台灣網

  【題記】今年是海峽兩岸同胞打破隔絕狀態開啟交流交往30週年。30年來,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社會聯繫達到前所未有的水準,為兩岸關係緩和、改善與和平發展奠定了基礎。兩岸同胞在30年的交流交往中,既共同見證了兩岸關係跌宕起伏的發展歷程,也發生了許許多多令人難忘的故事。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是過去30年來“兩岸一家親”的見證者、親歷者、參與者和推動者,仍在繼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和平統一進程。

專訪台灣藝人淩峰:剪不斷的故土鄉愁 變遷中的兩岸交

臺灣藝人淩峰。(臺胞之家網 林雪 供圖)

  11月28日晚,北京,一台紀念兩岸開放民間交流30週年的特別節目在中央電視臺錄製,眾多見證兩岸交流的重量級人物悉數到場,回顧兩岸開啟交流以來的一個個突破和珍貴瞬間,以及這個過程中的種種艱辛和跌宕起伏。作為第一位到大陸拍攝紀錄片的臺灣藝人,在這個重要歷史節點,淩峰勢必不能缺席。這位神采奕奕臺灣大哥,不僅擔任晚會的主持人,還演唱了數首閩南語歌曲。休憩間隙,淩峰接受記者採訪,分享了他這30多年來奔走兩岸的心歷路程,時代變遷之下的兩岸交流。

  “我們是有家的人”

  淺淺海峽剪不斷故土鄉愁

  1945年,淩峰出生於山東青島。1949年,在尚且懵懂無知的年齡便跟隨父母去到臺灣。從記事兒起,淩峰就有了兩個“家鄉”的概念,一個是生活、長大的“家鄉”—— 臺灣,一個是從父母口中熟知的“家鄉”——大陸。

  1949年後,兩岸陷入隔絕對峙狀態,“有家歸不得”成為分隔兩岸的親人們心中最深的痛。淩峰清晰記得小時候,父母每次提及大陸,提及青島的人和事,臉上的無限眷戀和思念神情。也因為父母的口口相傳,淩峰從小就對大陸有了模糊的概念。

  “我們家對‘鄉愁’的認知和感受是和別人不一樣的”,淩峰説,這種故土鄉愁,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特殊産物,是那個時代裏分隔兩岸的人們共有的情懷,“這是一種地理鄉愁,血緣鄉愁,文化鄉愁,更是一种家國情懷的鄉愁”。

  1979年,大陸發表《告臺灣同胞書》,率先倡議開啟兩岸交流,很快在兩岸社會産生強大的政策感召力。1983年,淩峰安排當時已經身患重病的老父親,經日本輾轉回山東探親,圓了父親最大心願。

  “父親一向都是很矜持的,到了青島後,整個人一下就撲到了父母的墳頭,大喊著‘爹’‘娘’,泣不成聲。那種場景深深震撼了我和妹妹”。淩峰説,這次探親後,父親帶回臺灣很多家鄉的新消息,有好的,也有不好的,也帶回了很多傷痛的記憶。

  淩峰的父親無疑是幸運的,在有生之年還能再踏上故土,還有一些親人可團聚敘舊。但更多人卻只能在臺灣與大陸故土隔海相望。淩峰也因此立下志願,如果有機會回到大陸的話,一定要將家鄉的一切都記錄下來,記錄父親他們這一代人的鄉愁。

專訪台灣藝人淩峰:剪不斷的故土鄉愁 變遷中的兩岸交

臺灣藝人淩峰。(臺胞之家網 林雪 供圖) 

  “給臺灣民眾一個新的大陸觀”

  跨越海峽拍攝《八千里路雲和月》

  1987年,兩岸文化交流終於呈現單向交流狀態,臺灣民眾可以來大陸,大陸民眾卻因臺灣當局阻撓而不能去臺灣。當時,臺灣民眾主要通過國民黨的喉舌了解大陸。

  淩峰説,“不言而喻,臺灣民眾不可能了解真實的大陸,我希望給臺灣民眾一個新的大陸觀”。當時已是臺灣電視圈紅人的淩峰決意發揮電視傳播的優勢,連結海峽兩岸民眾的骨肉之情,拍攝一部記錄大陸風土人情的片子。

  他説,“想讓封閉了38年的臺灣這些鄉親父老能一睹祖國山河”。

  1987年,淩峰悄悄趕赴日本,與中國駐日本大使館接洽到大陸拍攝《八千里路雲和月》事宜。豈料,消息被新加坡的報紙走漏,淩峰從日本一回到臺灣就被軟禁,被勒令不準上電視、不準表演,“過了一段苦日子”。

  數月後,迫於海外媒體對此事報道的輿論壓力,臺灣當局不得已才允許淩峰出島。

  1987年11月11日,淩峰終以探親名義踏上北京首都國際機場,開拍《八千里路雲和月》電視系列片,並親自擔任主持,成為第一位到大陸拍片的臺灣藝人,也撞開了兩岸近40年的封凍。

  淩峰的《八千里路雲和月》將鏡頭對準大陸的山川雄姿、風土人情。淩峰每年花一半時間在大陸奔波拍攝,北至黑龍江,西至新疆伊犁,南至雲南邊境,無論是北京、廣州、南京、蘇州、桂林、成都、哈爾濱等城市還是內蒙古大草原,乃至福建的“寡婦村”等偏遠的小鄉村,都留下了他跋涉的腳步。

  影片在臺的播出也經歷了一波三折,先是錄影帶被沒收,後臺灣當局阻撓節目播出。在淩峰不屈不撓抗爭2年後,1989年6月2日,片長1小時的《八千里路雲和月》終於在臺灣播出,立即在全島引起轟動,片子陸續在臺播出了近6年。淩峰説,“節目播出後,很多朋友、觀眾紛紛給我打電話,詢問下一期節目播出時間,希望看到更多大陸的情況”。這也更堅定了淩峰繼續拍攝的決心。

  淩峰的鏡頭不止對準了祖國的大山大河,也記錄了這段歷史中人物,同時也關注人的命運。例如,記錄了陳映真、林毅夫等很多帶著時代烙印的人物。淩峰説,雖然很多片斷無法在臺播出,但這些珍貴的資料是歷史的印記,值得珍藏。“感謝這個時代,讓我可以作為一名記錄者,成為這個特殊時代的見證人”。 

  淩峰介紹道,《八千里路雲和月》共計拍攝了三百多集,部分影片同時也在日本、新加坡等地播出,同樣引起社會轟動。

專訪台灣藝人淩峰:剪不斷的故土鄉愁 變遷中的兩岸交

  臺灣藝人淩峰(左)參加中央電視臺紀念兩岸開放民間交流30週年節目錄製。(臺胞之家網 林雪 供圖) 

  “年輕人用腳投票”

  兩岸交流勢不可擋

  自兩岸開啟民間交流以來,兩岸經濟合作日益密切,文化、體育等各領域交流逐漸深入,人員往來日趨頻繁。致力於兩岸文化交流的淩峰,不僅親眼見證了兩岸交流的從無到有,也見證了兩岸發展的時代變遷。

  “30年來,大陸的經濟社會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的沙漠已遍佈綠洲,曾經乾旱的小鎮已有了分明四季,南水北調工程令人震撼,眾多成就世界矚目……但是這些,很多臺灣民眾都不知道”。

  淩峰提到,在臺灣,涉及大陸發展的節目常被打壓,電視上能看到的大陸節目只有旅遊片,脫口秀。而民進黨的“去中國化”“改課綱”等行為,也在誤導臺灣民眾。“他們對大陸的印象還是停留在以前那個‘貧窮’‘落後’的大陸印象裏。”

  因此,淩峰認為自己肩上的責任還很重大,希望做兩岸文化交流的“擺渡人”。“記錄歷史的變遷是我的理想和初心,我們的片子還在繼續拍攝,現在叫《新八千里路雲和月》,希望片子可以把更多優秀的中華文化、大陸的發展變化傳遞給臺灣民眾,希望能給臺灣年青人一個全新的‘大陸觀’”。

  淩峰提到, 1987年到大陸拍片的時候,自己的助理工資為20000台幣,30年過去了,臺灣的薪資水準基本保持不變,房價卻翻了好幾翻。而大陸的薪資水準卻與日俱增。兩岸經濟的巨大對比,也導致了兩岸交流的一些新變化。

  淩峰説,大陸有一個“共贏”的姿態,“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要與周邊國家地區合作,一起建設,共同富裕,臺灣怎麼可以缺席呢?

  “以前是大陸大學生想去臺灣讀書,現在是臺灣年輕人想到大陸讀書、工作、創業,這種對比就是對現實最有效的反映”。淩峰説,人們是用腳投票,順應歷史的發展,兩岸的交流將是“勢不可擋的”。(文/林雪 普燕 臺胞之家網、台灣網聯合報道)

[責任編輯:何建峰]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