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用中國夢骨肉情民族義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2017年12月09日 09:54:00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兩岸同胞是命運與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濃于水的一家人。我們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尊重臺灣現有的社會制度和臺灣同胞生活方式,願意率先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我們將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實現互惠互利,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增進臺灣同胞福祉。我們將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全國臺聯作為黨和政府聯繫廣大臺灣同胞的橋梁和紐帶,作為臺灣各族同胞的愛國人民團體,把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特別是對臺工作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將“兩岸一家親”理念貫穿到溝通、聯誼、服務和團結廣大臺灣同胞的方方面面,不斷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臺海形勢風起雲湧,黨中央把對臺工作、臺灣統一問題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先後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全國政協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和《致臺灣同胞春節慰問信》,隨後發佈“葉九條”,提出“通郵、通商、通航,開展經濟文化交流”等一系列對臺政策主張,鄧小平同志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概念,在世界上産生了很大影響,引起了臺灣很大震動。為做好兩岸交流交往工作,1981年6月,經中央批准,成立了由定居大陸臺灣同胞組成的群眾團體“臺灣同胞聯誼會”,這便是全國臺聯的雛形。可以説,全國臺聯成立之初,就擔負著促進兩岸同胞交流交往、融洽兩岸同胞心理情感、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神聖職責使命,這是全國臺聯的天然基因。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內涵豐富、思想深邃的對臺工作論述和政策主張,豐富和發展了中央對臺大政方針,成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九大在深刻總結十八大以來對臺工作理論和實踐創新的基礎上,提出了今後一個時期對臺工作的指導思想、重要理念、目標任務、原則方針和主要措施,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做好新時期對臺工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全國臺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臺工作重要思想,把牢政治方向,提高政治站位,強化責任擔當,不斷探索形成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的具有臺聯特色的工作思路、工作舉措、工作方法,團結帶領廣大臺灣同胞為維護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而不懈奮鬥。

  高舉旗幟牢記使命,用中國夢凝聚臺胞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全體中國人共同的夢想。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時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是孫中山先生的夙願,是中國共産黨人的夙願,也是近代以來中國人的夙願。中國夢與臺灣的前途息息相關,是兩岸共同的夢,需要大家一起來圓夢。“兩岸一家親、共圓中國夢”,是黨中央確立的新時期對臺工作主題,是團結凝聚海內外中華兒女的一面精神旗幟。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臺聯充分發揮黨領導下聯繫廣大臺灣同胞的橋梁紐帶作用,高舉共圓中國夢的旗幟,把學習貫徹中央精神與引領臺胞思想、匯聚臺胞力量相結合。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等方式,及時向廣大臺胞宣講黨的對臺政策,闡明“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堅持“九二共識”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反國家分裂法》的精神實質。深入臺灣島內和海外臺胞聚居區,借助參訪、交流、座談、拜會、慰問等契機,針對不同臺胞群體開展解疑釋惑,引導臺胞增進對祖國和家鄉發展成就的了解,增進對祖國大陸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識,增進他們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重要成員的認同感。在定居臺胞中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習教育,深入開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活動,不斷增強他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領他們同全國各族人民一道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建功立業。

  激發廣大臺胞參與國家政治生活、改革發展和社會治理的熱情,為實現中國夢添磚加瓦。黨的十九大臺灣省籍代表盧麗安産生的“盧麗安現象”引發兩岸熱議,為島內臺胞帶去正能量,彰顯了黨對臺胞參與大陸政治生活的一視同仁。全國人大臺灣代表團、全國政協臺聯界別就完成“十三五”規劃、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等黨和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和事關臺胞利益福祉等問題開展專題視察調研、提出對策建議。十八大以來共提交建議286件,其中涉臺103件;提案288件,其中涉臺69件。一批關係臺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的議提案得到回應和落實,如優化臺商投資環境、扶持臺灣青年大陸創業、引進臺灣醫師、教師來大陸就業、對臺灣居民往來大陸免簽注並實行卡式臺胞證等。全國人大臺灣代表團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修改《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對臺資實行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為臺灣同胞投資興業創造更加便利、公平的法治環境。挖掘臺胞中蘊藏的創新創業資源,多渠道、多形式地引導廣大臺胞投身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鼓勵支援他們參與國家經濟社會建設和改革發展。認真貫徹黨中央“齊心協力打贏脫貧攻堅戰”戰略部署,引導臺胞參與甘肅榆中精準扶貧,以産業合作、捐資助學、教育培訓、醫療服務、幹部挂職等方式,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

  促進交流拉近距離,用骨肉情服務台胞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兩岸同胞是命運與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濃于水的一家人。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對歷史留給臺灣同胞的傷痛,我們感同身受,因為這是中華兒女心頭共同的創傷。慰平心裏創傷需要親情,解決現實問題需要真情。親情不僅能療傷止痛、化解心結,而且能實現心靈契合。

  臺聯是定居祖國大陸臺胞組成的人民團體,是服務包括定居、常住、島內、港澳、海外所有臺灣同胞的“臺胞之家”。我們的祖父輩來自臺灣,他們為祖國的抵禦外辱、抗日解放、改革發展、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這樣或那樣的貢獻,我們更能體會臺灣同胞所經歷的傷痛和特定心態,包括特殊的歷史悲情心結,更能體會“兩岸一家親”理念的深刻內涵和飽含的濃濃親情,更能用臺灣人接受和理解的方式開展工作,拉近臺灣同胞與大陸同胞之間的心理距離。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臺聯深入貫徹中央對臺工作部署,牢牢抓住爭取臺灣民心、促進心靈契合的工作主線,確立了以中華文化為橋梁、以鄉情親情為紐帶、以臺胞社團和代表人士為抓手、以青年群體為重點的兩岸基層交流工作指導思想。5年來臺聯繫統共交流、接待臺胞團隊約7000批次,臺胞15萬人次,切實增進了兩岸同胞的了解與感情。

  以兩岸相通的歷史沿革、民俗信仰和傳統文化為切入點,展示兩岸共同的歷史源流、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和充滿生機的當代文化,增強宣傳工作的親近感,不斷拓展對臺文化宣傳深度。通過舉辦“二二八”紀念會、臺灣光復週年紀念會、開羅宣言發表70週年紀念會、臺灣農民抗日運動座談會、臺胞抗日文物展、歷史的證言與證物——甲午乙未120週年圖片展等活動,不斷強化兩岸歷史連接,擴大凝聚兩岸同屬一中的共識。

  把中央對臺胞的政策送到臺胞身邊,把臺胞的呼聲願望及時反映上來,努力做臺胞信得過、靠得住、離不開的知心人、貼心人。關心常住臺胞在當地創業、經商、學習、工作和生活,主動宣講中央對臺方針和惠臺政策,引導他們積極參與祖國大陸的經濟社會發展,準確理解和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當地,共用大陸改革發展成果。貫徹執行中央關於做好定居臺胞工作的指示精神,制定《全國臺聯特困定居臺胞幫扶工作實施方案》。十八大以來共發放幫扶資金280余萬元,幫扶臺胞家庭1600余戶,入戶走訪慰問臺胞家庭覆蓋全國20多個省區市。

  堅守底線反對“臺獨”,用民族義感召臺胞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我們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絕不容忍國家分裂的歷史悲劇重演。一切分裂祖國的活動都必將遭到全體中國人堅決反對。我們有堅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夠的能力挫敗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圖謀。我們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報告指出,我們堅信,只要包括港澳臺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順應歷史大勢、共擔民族大義,把民族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就一定能夠共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未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近60多年來,兩岸雖然尚未統一,但我們同屬一個國家、同屬一個民族從來沒有改變,也不可能改變。因為我們的血脈裏流動的都是中華民族的血,我們的精神上堅守的都是中華民族的魂。我們要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把握兩岸關係大局,最根本的、最核心的是要維護國家領土和主權完整。

  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明確界定了兩岸關係的根本性質,是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關鍵。全國臺聯始終把增進臺胞對一個中國的共同認知、維護和堅守“九二共識”作為工作的立足點和著力點,不斷鞏固深化廣大臺胞對國家、民族、文化的認同,旗幟鮮明地反對“臺獨”。注重處理好多樣性和一致性的關係。凡是擁護一個中國原則、承認“九二共識”、贊成祖國統一的臺胞社團和代表人士,我們本著求同存異、聚同化異的原則,綿綿用力,潛移默化地引導他們的思想;對違背一中原則的錯誤言行,則敢於亮劍、旗幟鮮明地予以駁斥反對;對“臺獨”勢力則絕不容忍,堅決反對和遏制“去中國化”“柔性臺獨”“隱形臺獨”“漸進臺獨”“法理臺獨”等形形色色的“臺獨”活動和分裂行徑,努力構築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反“獨”促統的強大陣線。

  當前,兩岸關係複雜敏感,臺胞群體也呈現出一系列新的變化,臺聯繫統將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堅定政治立場,及時發現研究新情況新問題,自覺圍繞黨中央的決策部署開展有針對性的工作,把廣大臺灣同胞團結凝聚起來,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黃志賢 作者為全國臺聯黨組書記)

 

  《 人民日報 》( 2017年12月08日 12 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