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美國政客該好好聽聽美企業界的呼聲(觀象臺)

2022-12-02 14:52: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近日,美國多家産業協會組成的聯合團體致信美國國會參議院軍委會主席裏德、共和黨首席成員英霍夫,指出美“2023財年國防授權法案”中關於禁止政府機構同中國晶片製造商開展業務的修正案內容缺乏法律依據,將給承包商和政府帶來巨大的負擔。

  此前,美媒曾報道稱,參議院多數黨領袖查克舒默和共和黨參議員約翰科寧試圖在“2023財年國防授權法案”的最終版本中加入一項修正案,以此限制美國政府使用包含中國晶片的産品和服務。

  這一消息立刻引起美國跨産業團體的強烈反對。包括美國航空航太工業協會、汽車創新聯盟、國防工業協會、無線通信和網際網路協會、美國商會以及國家有線和電信協會在內的聯合團體,在日前的信中提出多方面不滿:首先,晶片無處不在,該修正案將讓問題變得更加複雜,例如一家公司可能因為咖啡機裏使用相關晶片而受到影響;其次,該修正案將客觀上要求與美國政府有業務往來的實體追蹤整個供應鏈,檢查供應商在任何地方使用的設備中是否包含來自中國的晶片,這將給美國政府和承包商帶來繁瑣的合規和認證要求,也引發企業界對美國政府在公共採購方面越權的擔憂。

  近段時間,為遏制中國半導體産業發展,美國政府針對中國晶片實施了一系列圍追堵截政策。8月,美國總統拜登正式簽署《晶片和科學法案》,該法案設置“中國護欄”條款,禁止獲得聯邦資金的公司在中國大幅增産先進製程晶片,期限為10年。10月7日,美國商務部發佈多項對華晶片出口管制措施,規定美國企業生産的先進半導體生産設備必須獲得美國商務部的許可證,才能向中國出口。

  無論是借有關法案夾帶通過涉華消極內容,還是直接將矛頭對準中國晶片,美國政府的種種政策與行動,其目的都是對華大搞科技封鎖,以此遏制中國整體的科技和經濟進步,維護美國自身科技霸權。

  美國政府不斷升級對華晶片出口管制措施,已讓不少美國本土晶片企業成為冤大頭。彭博社近日報道稱,美國市值最高的半導體製造商英偉達表示,對其A100和H100晶片向中國出口的限制,可能導致該公司最新一個季度損失達4億美元。波士頓諮詢公司還預測,如果美國繼續加碼對華晶片出口的限制措施,美國晶片企業將失去18%的全球市場份額和37%的收入,並減少1.5萬至4萬個高技能工作崗位。

  還有美媒刊文直言,美國政府對半導體市場的干預不僅不利於行業本身和消費者福祉,還顯示出美國已失去對市場力量驅動經濟成功的信心。眾所週知,只有自由市場競爭才能提升勞動生産率和國際分工的益處。限制國際交流,不僅會減少經濟福祉,還有可能加劇衝突對抗。

  當前,全球疫情持續演變,世界經濟復蘇不確定性增大,全球産業鏈供應鏈受到多方面衝擊。事實一再證明:將科技和經貿問題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不但阻擋不了中國發展,反而只會封鎖自己,反噬自身。那些沉迷于打壓、遏制中國的美國政客,不能總是對美國企業界客觀理性的聲音充耳不聞、裝聾作啞,而應尊重市場經濟規律和自由貿易規則,不要在“脫鉤”“斷鏈”的歧途上一路狂奔。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