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領導人見面“穩定關係”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2月1日在人民大會堂同來訪的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舉行會談。習近平指出,國際形勢越動蕩,全球挑戰越突出,中歐關係的世界意義就越凸顯。中方將繼續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看待和發展中歐關係,願同歐方加強戰略溝通協調,推動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行穩致遠。米歇爾是中國共産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後第一位訪問中國的歐盟機構領導人。他表示,歐方珍惜在中共二十大後不久即同中方進行最高層次面對面會晤的機會,願本著相互尊重和坦誠的精神,同中方就歐中關係各方面重要問題促進對話合作,妥善處理分歧。此次是米歇爾2019年12月出任歐洲理事會主席後首次訪華。不少媒體注意到,中歐之間近來互動頻密,除德國總理朔爾茨訪華外,多位歐洲國家領導人在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期間與習近平主席實現了線下會面。1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中國專家認為,在歐洲深陷能源危機和歐洲製造企業外流的趨勢下,歐洲高層看上去已達成一定共識:希望能繼續與中國保持接觸,並通過對話來澄清誤解,尋求溝通,促進相互理解。
“一次坦率而真誠的對話”
習近平在與米歇爾會談時表示:“江澤民同志昨天因病搶救無效在上海逝世。江澤民同志擔任中國國家領導人期間,高度重視和關心中歐關係發展,曾多次訪問歐洲國家,同歐盟和歐洲國家領導人保持密切交往,推動建立了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機制,促進了雙方各領域對話合作。我們將繼承他的遺志,繼續鞏固發展好中歐關係。”
米歇爾祝賀習近平再次連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代表歐盟對江澤民同志因病逝世表示沉痛哀悼。
習近平説,米歇爾主席代表歐盟全體成員國在中共二十大結束後不久訪華,體現了歐盟發展對華關係的良好意願。談到中歐關係發展,習近平提出四點看法:一是要秉持正確認知。中歐之間沒有根本戰略分歧和衝突。中方不想稱王稱霸,從不搞、今後也不會搞制度輸出。二是要妥善管控分歧。中歐歷史文化、發展水準、意識形態存在差異,雙方在一些問題上看法不同很正常,應該以建設性態度保持溝通協商,關鍵是尊重彼此重大關切和核心利益,特別是尊重主權、獨立、領土完整,不干涉對方內政,共同維護中歐關係的政治基礎。三是要開展更高水準合作。歐洲是中國快速發展的重要夥伴,也是受益者。中國將實行高水準對外開放,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歡迎歐方繼續參與、繼續共贏。四是要加強國際協調合作。中歐都主張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可以共同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合力應對挑戰,共同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
據歐洲新聞網報道,米歇爾的發言人説,兩人的會面持續約 3 小時,是“一次坦率而真誠的對話”。米歇爾在推特發文稱,“與中方坦率地討論雙邊關係的各方面事務是前方的唯一道路。”米歇爾還提及,中方願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礎上舉行中歐人權對話。
“中國國家主席反對各種形式的‘新冷戰’。”德新社1日以此為題關注到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四點看法。報道稱,中國國家主席希望歐盟機構和成員國建立客觀正確的對華認知,對華政策堅守和平共處,堅持互利共贏,超越冷戰思維和意識形態對立,超越制度對抗。
“習近平主席就中歐關係發展提出的四點看法表明發展中歐關係的重要性。”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1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米歇爾作為歐洲理事會主席,代表著歐盟整體。他此次訪華也體現出,在當前地緣政治和經濟環境複雜的背景下,歐盟大多數國家想與中國接觸的主流看法和理性聲音。
美聯社1日稱,中歐領導人當天還就烏克蘭危機交換意見。在會談中,習近平闡述中方的原則立場時指出,中國有句古話,“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通過政治方式解決烏克蘭危機,最符合歐洲利益,最符合亞歐大陸各國共同利益。當前形勢下,要避免危機升級擴大,堅持勸和促談,管控危機外溢影響,警惕陣營對抗風險。
歐方願同中方繼續推進歐中投資協定的進程
米歇爾此次訪華受到西方媒體高度關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日稱,自從歐盟領導人4年前訪華以來,很多事情都在發生變化。新冠肺炎疫情、俄烏衝突以及中國和歐洲議員之間針鋒相對的制裁令雙方關係緊張。但米歇爾此訪為歐洲和中國就“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接觸提供了一個“及時的機會”。歐洲新聞電視臺1日説,米歇爾此行的目標是探討與中國在關鍵問題上加強合作,給歐中關係增添新動力。歐盟官員告訴美聯社,米歇爾此訪為期一天,但他將表達歐方想增加對華出口的願望。
正如歐洲官員所説,米歇爾在與習近平主席會談時提到,歐方願同中方繼續推進歐中投資協定的進程,增強供應鏈穩定互信,深化歐中各領域互利合作。
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中國和歐盟雙邊貿易額達到7114億美元,同比增長6.3%。CNN1日報道稱,歐洲許多頂級公司都渴望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投資。歐洲政策中心副主任卡斯特羅對CNN財經頻道表示,歐洲並不尋求與利潤豐厚的中國市場“脫鉤”。中國歐盟商會秘書長亞當-鄧尼特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稱,“歐洲公司在這裡(中國)做得非常好,長期前景非常積極。”
“中方高度重視發展對歐關係,致力於深化雙方互利共贏的合作,維護全球産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維護國際經貿規則和秩序。”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束玨婷1日提到中歐投資協定時強調,“這是一份平衡、高水準、互利共贏的協定,有利於中國,有利於歐盟,有利於世界。中歐雙方應共同努力,推動協定簽署生效,早日惠及雙方企業和民眾。”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趙晨1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可以看出,布魯塞爾的實際決策或者執行部門仍有較強的意願去推進中歐投資協定的批准進程。但由於意識形態和歐洲議會的阻撓,以及俄烏衝突帶來的負面影響,短期內該協定的批准並不樂觀。不過,從長遠來看,中歐投資協定有望恢復。
趙晨認為,在經貿問題上,習近平主席強調了經濟全球化和中歐經貿關係的互利性,鼓勵更多的歐洲企業來華投資,同時也提出了中方的關切,即反對把經貿科技交流政治化武器化,希望歐盟排除干擾,為中國企業提供公平、透明的營商環境。
“歐盟堅持戰略自主”
在1日的會談中,米歇爾特別強調,歐盟堅持戰略自主,致力於加強自身能力建設,推進歐洲一體化。歐盟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尊重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會干涉中國內政。歐盟願做中方可靠、可預期的合作夥伴。歐方願意同中方辦好下階段高層交往,通過加強直接對話合作,減少誤解誤判,加強溝通協作,更好共同應對能源危機、氣候變化、公共衛生等全球性挑戰。
一些西方媒體注意到,在米歇爾到訪中國的同時,法國總統馬克龍正在華盛頓與美國總統拜登舉行會談,就《通脹削減法案》問題向對方攤牌。而歐盟第二號外交政策官員——歐盟對外行動署秘書長桑尼諾將在華盛頓與美國常務副國務卿舍曼就中國問題舉行一年兩次的對話。德國智庫Merics專家斯特克認為,這可能更加會給人留下跨大西洋關係出現裂痕的印象。
最近幾週,一些歐洲國家政府正在抨擊美國的經濟和對華政策。《南華早報》引述一名外交官的話評論稱,大多數歐盟國家“不希望被迫作出選擇”,“不希望世界分裂為兩個陣營”。
上海外國語大學歐盟研究中心主任忻華1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今年上半年以來,拜登政府頻頻向歐洲發出各種各樣的示好信號,希望拉攏歐洲共同對中國實施某種戰略協作,把歐洲綁上美國與中國開展戰略競爭的“戰車”。但當前歐洲持續與中國接觸,説明歐洲雖然在安全上對美國和北約的依賴無可避免,但在其他領域,尤其在經濟上想要實現戰略自主的決心正在增強。
有消息稱,在米歇爾之後,歐洲還有義大利總理梅洛尼、法國總統馬克龍等多名領導人計劃或正在制定計劃訪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