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的五個著力點
高等教育作為中西部發展的戰略內生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中西部全面振興大局。近年來,我國按照重點投入、以點帶面的思路,通過資源匯聚、政策疊加、資金支援等手段,有力促進了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然而,中西部高等教育還存在對外開放水準和國際參與度較低,與經濟社會融入度不高,人才吸引力和培養能力不強,優質資源供給不足等難題。根據教育部科學技術與資訊化司公佈的《2021年高等學校科技統計資料彙編》顯示,2021年,中西部地區高校國際科技合作研究對外派遣佔比不足50%,高等級人才佔比落後於東部。另外,在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公佈的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中,中西部高校A類學科佔比僅有29.28%,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低於全國水準。中西部高等教育全面振興依然任重道遠,需進一步凝心聚力,採取創新舉措。
第一,開放辦學,加強與國內外高校的交流合作。一要加強中西部高校與東部高校的深層次交流合作。強化西安、蘭州、重慶、成都戰略支點作用,打造中西部高等教育“西三角”,推進中西部高等教育協調發展。承接優質高等教育資源“東接西送”,與東部高校共建共用優質教學、科研和人力資源,向東部高校學習先進的管理理念、方法與經驗。二要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實施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用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更加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尋求重大科技突破。設置學生出國交流的專門資助項目,拓寬學生對外交流渠道,不斷提高教育國際化程度,更好肩負起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三要增強西部高校對周邊國家的輻射作用。考慮到西部多個省(區)地處邊疆,西部高校可以謀劃和實施“向西開放”工程,按照國家相關要求,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倡議,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合作夥伴國家之間的高等教育合作,積極搭建雙邊、多邊、區域教育國際合作平臺,在合作辦學、區域研究和學科建設等方面互聯互通。
第二,服務社會,提升支撐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能力。一要服務國家和地方重大戰略需求。在事關國家安全和發展全局的基礎核心領域,制定實施戰略性科學計劃與科學工程,以區域內“一流學科”為引領,有效結合中部崛起戰略和西部大開發戰略,試點建設區域創新與人才中心,主動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二要聚焦區域産業需求。面向經濟主戰場,聚焦區域優勢産業、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開展前瞻性基礎研究,進一步組織優勢高校圍繞産業鏈梳理“卡脖子”問題,聯合相關企業提出攻關建議並主動以“揭榜挂帥”等模式承擔攻關任務,推動人才鏈、創新鏈和産業鏈的有效對接和深度融合。三要助力鄉村振興。相關涉農高校要發揮學科優勢和科技優勢,開展生物育種、智慧耕地和種子科學與工程等農業技術攻關。涉醫高校應進一步推進農村訂單定向本科醫學生免費培養工作,加強基層醫療衛生系統人才供給。非涉農涉醫高校可圍繞鄉村産業規劃、村莊規劃、環境保護等領域實施鄉村建設行動。
第三,引育高水準人才,促進師資隊伍數量和品質雙提升。一要積極搭建引才平臺,重視青年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從金融支援、稅收優惠、定向培養、企業對口幫扶等方面加大政策引導支援力度,以重大項目、重點學科發展基地、戰略性新興産業等平臺引導人才向西部流動。遵循人才成長規律和科研活動規律,培養造就更多國際一流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後備力量。二要著力改善科研環境。賦予高端人才更大的經費使用自主權,完善高層次人才綜合社會保障體系,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加強對現有人才的培養開發,培育心懷“國之大者”的優秀人才,提高人才的獲得感、歸屬感,以多種方式支援鼓勵現有人才深扎中西部。三要推進高校教師人事制度改革,改進高校教師科研評價。按照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不同學科領域以及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等不同研究類型,建立科學合理的分類評價標準。
第四,凝練特色,建設高校優勢特色學科專業(群)。一要充分挖掘地理位置和區域文化資源。建立特色發展引導機制,進一步提煉和總結地理區位條件中蘊含的資源稟賦,將其轉化為建設特色學科專業(群)的優勢,不斷培育學校特色、學科優勢,凝練學科方向。二要升級改造傳統學科以體現新時代中國特色。推動“新工科、新醫科、新文科、新農科”專業建設,探索基礎學科、應用學科、交叉學科分類發展新機制,深化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學科組織模式。有條件的高校可嘗試設置新興交叉學科學位點,開展交叉前沿領域的重大原創性研究。三要在産學研融合發展中培育特色。深化基礎學科、扶持冷門學科、強化應用學科、發展交叉學科,支援建設一批服務區域支柱産業、戰略新興産業的一流學科和緊缺專業,加強學科專業與區域産業發展的對接能力,建設一批支撐區域現代産業體系建設的特色學科專業(群)。
第五,加強資訊化建設,推進優質數字化資源共建共用。一要探索建設適度超前的數字校園基礎設施。建立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學校受益的多級聯動建設與服務保障體系,推進智慧教室、智慧實驗室建設,營造網路化、數字化、個性化的教育教學環境。二要強化數字教育資源供給。進一步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輻射覆蓋範圍,推進“線上+線下”教學融合,加強新一代資訊技術與教師教育、科研協同配合,利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對教師進行專項培訓,建設省級網路大課堂和各級網路聯校,滿足學生個性化、多元化學習需求。三要加快高等教育治理資訊化。高校管理者應進一步利用資訊資源,發揮管理效益。促進流程再造和模式優化,讓數據“多跑路”、師生“少跑腿”,不斷提高教育決策的科學性與服務效率。
(作者:李孝軒、陳松柏,係雲南工商學院執行校長、蘇州大學碩士研究生)(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