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觀察中國發展進步的重要窗口(外國青年走讀中國)

2023-03-15 08:52: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中國全國兩會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實踐,也是世界觀察中國發展進步的重要窗口。4名外國青年圍繞鄉村振興、城市規劃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等主題,與本報記者暢談親歷故事,期待中國經濟社會取得更大發展。

  通過拍攝視頻增進跨文化交流的以色列青年——

  “看到更自信、更開放、更深度融入全球化的中國”

  本報記者 宋亦然

  “您是如何通過創業帶動家鄉鄉村振興事業的?”

  “我做竹編10多年了,竹編從一項個人愛好變成我一輩子的事業。通過非遺傳承融合鄉村振興,我們公司已間接帶動3000多人從事竹編相關産業,越來越多的老百姓依靠這項技藝獲得了穩定的收入。未來,我的目標是通過將竹編産業化、品牌化,讓竹編惠及更多群眾。”

  不久前,一場特殊的對話線上上展開。對話的一方是來自以色列的視頻博主拉茲加洛爾(中文名高佑思,圖②),另一方則是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級非遺“赤水竹編”傳承人楊昌芹。在一個多小時的時間裏,兩位來自不同國家、從事不同職業的年輕人,圍繞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一系列話題展開了深入討論。

  “與楊昌芹的交流讓我非常直觀地感受到完善的扶持政策讓更多中國青年,尤其是來自農村地區的青年更有勇氣追夢,這讓我很想再去貴州看看,也讓我對中國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高佑思説。

  15年前,年少的高佑思隨家人來到中國。此後的日子裏,他在這裡讀書,畢業後留在中國從事視頻創作工作。從剛來時聽不懂中文,到拍攝的視頻作品成為對外漢語教學素材;從創業初期的籍籍無名,到成為活躍在嗶哩嗶哩、微博等各大網路平臺的“網紅”,高佑思不僅向大量海外觀眾展示了中國“生動、接地氣”的一面,也在這一過程中見證了中國的發展。

  “這些年來,中國經濟、科技等硬實力的發展毋庸置疑,與此同時,文化軟實力也日益提升。我發現在中國學中文、説中文的‘老外’越來越多了,中國年輕人也在以更自信的姿態走出國門,擁抱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在帶領團隊進行內容創作的過程中,高佑思不僅觀察到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形象的顯著提升,也注意到中國青年精氣神的改變,“透過這些,我看到更自信、更開放、更深度融入全球化的中國。”高佑思説,相信中國開放的大門會越開越大,跨文化交流會越來越頻繁,中國的國際形象也會更加立體飽滿。

  讓世界各地的年輕人更好地了解中國,也讓中國的年輕人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國文化,這是高佑思和團隊創業的初衷。從開始創作視頻作品至今,高佑思曾在新疆體驗機械化種植棉花的高效,也曾在貴州感受過發展電商給偏遠山村帶來的變化;曾拿著話筒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採訪各國青年,也曾圍上圍裙體驗過淩晨5點早餐鋪的工作……

  採訪最後,高佑思再次談及加強跨文化交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意義。“當前,人類面臨自然災害、氣候變化、地區衝突等重大挑戰,我們需要加強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在高佑思眼中,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契合當下時代的發展背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依靠各國人民共同努力來實現,“我相信,如果人人都能貢獻一份力量,人類的未來一定更加美好。”

  致力於報道中國的孟加拉國青年——

  “一個個議案提案是中國充分發揚民主的體現”

  本報記者 張矜若

  最近,孟加拉國青年穆罕默德賽耶杜爾(中文名吳迪,圖③)一直在關注今年中國全國兩會。“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如何謀劃高品質發展,對今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提出怎樣的目標任務,這些都是全球共同關注的話題,也是我的報道重點。”

  吳迪是江西財經大學國際貿易專業博士生,喜歡寫作,計劃在未來做一名記者。在校期間,吳迪觀察到,孟加拉國媒體上關於中國的報道並不多,“我想把我在中國的所見所聞所感記錄下來,讓孟加拉國民眾看到一個真實的中國。”吳迪把自己的中國經歷寫成報道,多次向孟加拉國新聞網站BdNews24、DBC新聞衛星電視頻道、《商務標準報》等媒體投稿,在該國各大媒體上發表了百餘篇關於中國的報道。2020年,他曾在《商務標準報》上發表《看不見的病毒與我》一文,文中寫道,“一直以來,中國以強大的鬥志抗擊新冠疫情。事實上,如果中國政府沒有從一開始就積極應對疫情,全球的疫情防控將會受到影響。”

  求學5年多來,吳迪已去過中國22個省份。除了到現代化的大城市參觀遊覽,他也喜歡去一些小城鎮和鄉村。“北京、上海這些中國城市已為外界熟知,可真正了解中國鄉村的外國人卻不多。想要寫出好的報道故事,我就要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國。”走過不同的村莊,看到不同地方的人們生活發生的變化,吳迪真切感受到中國推進農業農村發展、提高農民收入的力度。

  在一次走訪活動中,吳迪結識了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江蘇固城湖青松水産專業合作聯社理事長邢青松。每年2月,邢青松都格外忙碌,他既要帶領合作社社員不誤養殖時令,保證蟹苗“春播”,又要蒐集意見形成帶著“泥土味”的議案。

  “您今年參會主要關注什麼問題?”吳迪帶著好奇發問。

  “針對目前蟹種出現退化的産業瓶頸問題,我建議在國家層面打造聯合育種平臺,聯合各地高校、科研院所、企業開展聯合攻關,培育新品種、新品係,以科技創新推動鄉村産業振興。”邢青松蹲在蟹苗盆前回答道。

  “邢青松告訴我,他這幾天一直在走訪農戶、養殖戶,要把基層群眾的心聲帶到全國兩會上,再把國家的好政策宣傳貫徹落實到基層。”吳迪感慨,匯聚民智、反映民意、影響民生的中國全國兩會是觀察中國民主政治的一扇窗口,“一個個議案提案是中國充分發揚民主的體現。”

  “作為孟加拉國在華青年,我希望盡我最大的努力為增進兩國友誼添磚加瓦。我來中國的時間雖然不長,但我已經把這裡當成我的第二故鄉。未來,我希望繼續留在中國,把這裡的動人故事講給世界聽。”吳迪説。

  深入中國鄉村調研的喀麥隆青年——

  “這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詮釋”

  本報記者 時元皓

  “每年中國全國兩會,來自各地、各行各業的代表委員來到北京,聚焦中國社會熱點,回應民生關切,這是中國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對於外籍人士感受、了解中國也具有重要意義。”在中國學習、生活多年的喀麥隆青年門杜(圖④)説。

  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頻頻出現的“人民”二字讓門杜印象深刻,中國共産黨“以人民為中心”也是他在中國多次參與基層實踐活動最為深切的體會。自2015年到北京大學留學開始,門杜利用各種校內外的實踐機會,在中國參觀調研了30多個鄉村。“我相信深入鄉村是了解真實中國的好方法。”門杜表示。

  這麼大的一個國家如何歷史性解決絕對貧困問題?帶著這個疑問,門杜去年來到浙江省麗水市縉雲縣,參觀當地生態農場。當地通過“茭白+麻鴨”的茭鴨共育模式帶動農業發展、改造廢棄礦洞推動旅遊業發展,探索生態價值轉化和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新路徑。“這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詮釋。”門杜感慨,在這一理念指引下,堅持經濟發展與生態效益並重,很多資源都能被有效再利用。

  門杜注意到,在他曾走訪的很多地方,綠色發展都是當地實現脫貧致富的關鍵詞。“越來越多的農業生産者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贏。”門杜回憶,在新疆和田地區,他看到當地大力發展種植食用菌這類“低耗水、高效益”的生態環保産業,既幫助當地農戶增收,帶動村民就業,也起到了保護環境的積極作用。

  在走訪中國鄉村的過程中,門杜經常聽到村民用“知心人”評價當地的村幹部,這讓他對中國基層幹部的工作作風敬佩不已。“村幹部對每戶家庭的情況都很了解,關心村民的生活過得好不好。”

  在一次實踐活動中,門杜了解到歐陽華的故事。歐陽華是江蘇省宜興市西渚鎮白塔村的黨總支書記,也是第十三屆、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履職期間,他專門建立“人大代表聯絡工作站”,先後接訪1500多人次,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他還在與村民充分溝通、反覆論證後,帶領村民種植南天竹、發展高端民宿、引進“打鐵花”表演等演藝項目。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白塔村村民每人平均年收入從不足1.2萬元增加到5.5萬多元。

  在門杜看來,白塔村的案例是中國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樣本。“中國共産黨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不斷滿足人民群眾需求。”門杜感慨,作為中國社會進步推進器的全過程人民民主,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中解放和發展生産力,有效推動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

  熱愛中國文化的摩爾多瓦青年——

  “了解城市發展新戰略”

  本報記者 崔 琦

  “豐富燦爛的中國文化是我認識中國的窗口。在中國的不同地方,方言、菜係、生活方式和住宅設計都各有特色,這種文化多樣性讓我深深著迷。”摩爾多瓦青年達麗婭(圖①)眼睛很亮,留著一頭金色秀髮,笑起來臉上有兩個淺淺的酒窩。採訪中,她熱情地向記者展示春節期間拍攝的深圳南頭古城的照片,“這座古城極具嶺南特色,既有古樸的窗臺樓閣,也有個性十足的網紅小店。街區改造項目在保留歷史原貌的基礎上,為這裡注入了許多創新活力。”

  2010年,達麗婭獲得中國政府獎學金,來到位於甘肅省蘭州市的西北師範大學攻讀平面設計專業碩士學位。畢業後,懷著對歷史城市維護與保存、城市規劃設計的研究興趣,達麗婭來到位於廣州的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繼續深造。如今,她在深圳從事城市遺産保護與再生領域的研究工作。

  “這些年,我真切感受到中國社會的發展與變化。”達麗婭説,在甘肅生活的4年時間裏,她見證了脫貧攻堅政策引領下甘肅農村地區發生的變化,“很多鄉村修建了硬化路,建設了公共服務設施,農村兒童受教育程度大幅提高,鄉村産業快速興起,村民在家門口就能找到工作。”

  作為城市發展的研究者,達麗婭對中國城市規劃很感興趣,對於中國在協調城市保護與發展方面的努力印象深刻。“中國城市規劃注重構建城市文化遺産保護法律框架,並通過共建、共治、共用最大限度地滿足居民需求,在尊重歷史景觀、真實性和完整性的同時,實現城市歷史區域的保護與再生。”

  談起目前工作生活的粵港澳大灣區,達麗婭表示,粵港澳大灣區蓬勃涌動的創新活力和嶺南文化的獨特魅力是她選擇留在深圳工作的原因。在她看來,粵港澳大灣區打造了開放包容的發展環境,在創新技術、智慧製造等方面發展潛力巨大,“這裡不僅是吸引人才的磁石,更是鼓勵外商投資的熱土。”

  前往華為“牛角”園區、微信總部、明珠灣開發展覽中心以及具有800年曆史的東莞市塘尾村等地參觀……在工作中,達麗婭經常有機會近距離感受粵港澳大灣區城市規劃與設計。“綠色公園、科技研發中心及工業基礎設施在大片開闊土地上建成,高速公路、橋梁和隧道等現代交通基礎設施將它們連接起來,構成了一個城市網路。在這片區域裏,每座城市既保持了獨立性,又彼此聯繫,使得粵港澳大灣區形成一個生機勃勃的整體。”達麗婭與記者分享了她的觀察所得,“這正是嶺南文化務實進取、敢闖敢試、開放包容特徵的生動體現。”

  達麗婭認為,中國全國兩會是了解中國發展的一扇窗口。“作為一名城市規劃研究員,我希望了解城市發展新戰略,助力未來的研究工作。我相信,未來中國城市和鄉村將更加繁榮,人們的生活也會更加幸福。”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