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火爆”並非標準 大學專業設置不簡單

2022-10-12 08:20: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大學專業設置標準是什麼?首先,社會需求是學科專業設置的重要方向。談到大學專業,離不開另外一個詞:學科。學科側重於知識生産即科研角度,專業則側重於社會需求角度即人才培養角度。目前高校專業大約覆蓋了13個學科大類,各類名目繁多的專業名稱大約近500個,但核心其實就100余個。這些專業我們是否都要辦?答案是否定的,必須結合自己的辦學特色,合理定位,切忌追求大而全。

  20世紀90年代,伴隨“211工程”的啟動,為糾正50年代院校調整的不足開啟了大合併的風潮,綜合性院校大規模出現。與此同時,高校進入以規模擴張為主的大發展階段。在這一輪的發展中,在專業設置上,全國高校普遍出現了一種“什麼專業都辦”的衝動。無論什麼學校,文理工農醫經管法,所辦專業少則五六十個,多則上百個。僅從專業上看,高校之間幾乎沒有區別。

  一些人文社科與藝術專業,因為辦學門檻低、收費高,備受高校推崇。比如,管理與藝術這兩個就業老大難專業竟然成為全國高校舉辦的熱門。根據教育部門的統計,管理與藝術類招生量高居所有13個學科門類中第二與第三位,僅次於工科。比如某211農業大學,就設有4個藝術類本科專業,其中包含音樂表演。一些地方的行業學校,類似石油大學、農業大學等設有播音主持在內的藝術專業的也比比皆是。

  2016年,首輪“雙一流”建設啟動,新入圍的25所非“985”、“211”高校幾乎清一色是行業特色鮮明的高校。“雙一流”的核心思想就是引導高校有所為有所不為,而不是大而全。此後,很多著名高校紛紛開始做減法,撤銷自己沒有優勢的學科專業,比如中國科技大學當年就撤銷了公共管理學院,浙大也曾放棄一批碩博學位點。2021年“雙一流”第二期啟動,只強調“學科”,遏制高校野蠻生長,引導高校重新塑形,辦出特色的目的更加明顯。

  第二,專業設置上需要與時俱進,及時響應社會需求不斷調整相關學科專業設置,但也要警惕盲目趕時髦的浮躁。

  專業設置是一個科學問題,任何一個專業往往需要其理論體系,必須兼顧科學性、穩定性。物聯網本是網際網路應用發展的一個方向,2009年前後,IBM公司為推動業務發展推出了集納各種軟硬體資訊技術的“智慧地球”的概念,物聯網因此風靡一時,不少專家宣傳物聯網要取代網際網路,全國高校興起舉辦物聯網專業的風潮,最高峰時全國有400多所高校舉辦物聯網專業。但遺憾的是,物聯網很快就成為棄兒。2018年最早舉辦物聯網專業的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宣佈物聯網專業停止招生,而原因則是就業不好。近年,很多高校因為種種原因,開始放棄物聯網專業招生。

  最近幾年,IT行業一旦興起一個概念,一些高校就紛紛舉辦相關專業,從物聯網到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慧、元宇宙,不一而足。這其中一些其實只是一個市場概念,並沒有理論體系,也並非新興學科。比如,近年流行的“元宇宙”就是Facebook在人工智慧基礎上推出的市場概念,但竟然也有不少高校開辦所謂元宇宙專業,必然無法長久。

  第三,不同層次的學校,肩負不同的責任,在學科專業設置與培養上也需要有不同定位。

  2021年9月清華明確提出要控制人文學科規模,壓縮博士生規模。此前,清華大學高調宣佈成立整合電路學院,其核心目標不言而喻。回顧這些年清華大學在學科專業上的調整變化,可以清晰地看出清華大學一直在關注國家的戰略需求,關注著“卡脖子”技術問題。其實早在20世紀50年代,清華、北大就曾抽調全校最優秀的師生組建了核物理相關的學科專業,為我國“兩彈一星”建設提供了重要的人才與技術支撐。主動站位國家的戰略需求設置相關學科專業,是著名研究型高校的重要責任,也是區別於一般高校的地方。

  一方面是幹別人幹不了的,另一方面,即便是相同的專業,也需要有不同層次的培養定位。

  2020年清華大學停招新聞與傳播、會計兩個本科專業。相關部門解釋,清華並非不再舉辦相關專業,而是希望培養更高層次的專門人才。在本科停招的同時,新聞與會計的碩士招生量增加。顯然,清華對自己有著清晰的定位,換句話講,清華大學不再培養簡單的專業技能型人才,而更希望培養出有學科交叉背景優勢的高層次專門人才。

  反過來,應用型高校在學科專業設置上更需要腳踏實地,緊密結合具體社會需求、行業需求,培養更多實用人才。在培養模式上,也需要聚焦具體技能與專業的培養,而不宜盲目學習研究型高校的寬口徑、大類培養模式。

  第四,考生與家長是我們了解社會需求的晴雨錶,但我們也不宜簡單以此作為專業設置的唯一依據。

  2022年,伴隨房地産等行業大滑坡,需求萎縮,土木專業成為考生的“棄兒”,同濟大學相關專業錄取分數在河南創下極端紀錄,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

  考生和家長的選擇往往是社會需求的晴雨錶,高校需要重視並及時調整相關專業設置,但個人的選擇有時是短視和功利的,高校也不能簡單以表面的社會需要,尤其是考生和家長的選擇作為唯一衡量的尺子,尤其是基礎學科。

  要突破西方對我們的技術圍堵,核心還是要打好基礎學科的底座。在應對西方的技術脫鉤與圍堵中,國家系統地規劃有四支戰略科技力量,高校就是其一。高校在其中的核心職能是為科技自強自立提供人才支撐,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基礎學科與基礎學科人才。“強基計劃”的目的,就在於加強優秀的基礎學科人才的選拔與培養。

  遺憾的是,因為基礎學科專業技能性差,就業不理想,往往不受考生家長的歡迎。無論是從國家戰略出發,還是高校從事知識生産的基本職能出發,我們都需要對基礎學科、國家需要的特殊學科進行必要的保護。

  同樣,我們也絕不能因為考生與家長喜歡報考而盲目設置某些專業,比如管理與藝術專業。這種喜歡背後,有著複雜的因素,比如好學、好考等,而並不等同於充足的社會需求。

  (作者係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

  陳志文 來源:中國青年報

  中國青年報2022年10月12日07 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