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生機綠谷 生態高地──天津高品質構築京津冀東部綠色生態屏障

2022-09-25 15:54:00
來源:天津日報
字號

  喜迎二十大

  領航中國

  天津北方網訊:九月清晨,秋風微涼。一支由退休老人組成的“夕陽紅騎行小隊”,早早來到綠色生態屏障辛莊灣片區結伴騎行。紅黑相間的隊服,穿梭在綿延的綠林間,分外醒目。

  “路況好,空氣新鮮,沿途風景美。”焦隊長一口氣説了三個選擇這裡騎行的理由。登上林間的觀光塔,五千多畝的生態綠屏環抱四週,綠色的林木、藍色的湖泊、金色的稻田錯落有致,編織成一幅秀美的自然畫卷。旖旎風光盡收眼底,讓人心曠神怡。

  辛莊灣片區緊鄰綠色生態屏障的軸線──海河,與鹹水沽灣片區隔國家會展中心(天津)相望。從這片區域出發,向四面伸展,是南北長約50公里、東西寬約15公里,總面積達736平方公里的整片綠色生態屏障區。水豐、綠茂,成林、成片,挺立於中心城區與濱海新區間廣闊的平原之上。

  “要著力擴大環境容量生態空間”“持之以恒推進京津冀地區生態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部署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對加強京津冀生態環境保護合作、強化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等提出明確要求。天津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大力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主動謀劃、積極投入區域生態建設。以巨大決心和力度打造綠色生態屏障,即是其中的標誌性舉措。

  自2018年啟動建設以來,天津高標準實現近期規劃建設目標,超額完成藍綠空間、造林綠化等建設指標,屏障區藍綠空間佔比達到65.1%。從更大範圍看,“津城”“濱城”間的一道綠屏,向北經生態通道連接北京通州,向西南經生態通道連接河北雄安新區,打通了區域生態走廊,樹立起京津冀東部綠色生態屏障,為天津綠色轉型、區域生態共建開創了新的局面。

  綠色的屏障──

  茂林出平原 沽上氣象新

  “你看這兒綠色的一塊,就是今年剛完成的造林區域。”綠色生態屏障現場指揮部技術保障組組長婁書榮,指著綜合監管平臺的螢幕介紹。

  綠色生態屏障綜合監管平臺,基於數字地圖打造。借助遙感影像、無人機、地面掃描車、物聯網設備等的資訊採集,整合形成林、田、水、草和房屋建築等100余項數據,是一個數字化、高精度的生態資訊“空天地一體化”監測管理平臺。通過這一平臺,綠色生態屏障區內森林綠化、生態水面、水稻農田等資訊一目了然,區域拆遷修復、造林綠化等“十大重點工程”建設進度直觀可見。

  短短三四年間,綠色生態屏障一級管控區新造林11.59萬畝,森林綠化覆蓋率達到26%以上。從數量來看,整個綠色生態屏障區新栽植各類樹木,則多達620余萬株。

  目前,綠色生態屏障“天”字型生態骨架基本形成,建成“林田水草、河湖濕地”為一體的規模性生態區域20多處,近300平方公里。“三分林、三分水、三分田、一分草”的佈局初步構建,生態廊道、生態保育、農林複合、濱河生態、濱湖生態“五位一體”的生態功能全面提升,綠色生態屏障雛形基本形成。

  “過去這兒跟現在差別太大了,現在太美了!”作為綜合監管平臺的建設參與者,婁書榮這幾年一直在“螢幕圖”和“實景圖”之間來回跑。儘管對各個重點片區非常熟悉,節假日他還是喜歡帶家人到這邊遊玩。“綠屏裏風景隨季節轉換産生變化,怎麼看都看不夠。”婁書榮的話裏充滿自豪。

  這是前所未有的大手筆。

  綠色生態屏障區的面積,相當於天津中心城區面積的兩倍。在寸土寸金的天津,拿出這樣大一片黃金寶地實行規劃管控,開展生態建設,在城市發展史上可謂罕見。

  這是“咬定青山不放鬆”的篤定。

  立足於生態安全,立足於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環境、大生態、大系統,建設綠色生態屏障,拓展環境容量生態空間,功在當代、利在韆鞦。天津相關各區各部門按照近期和中長期規劃,勁往一處使,壓茬推進,久久為功。

  目前,綠色生態屏障區的生態基底明顯改善。研究顯示,與2017年相比,屏障區氣溫平均下降5.9%,相對濕度上升9.6%。中心城區東南部降溫0.2至0.4攝氏度,增濕2%,有效緩解阻斷了雙城“超大幹島”“超大熱島”形成。綠色生態屏障“凈化器”“加濕器”“降溫器”的作用開始顯現。

  藍色的屏障──

  活水連成網 萬物共欣榮

  水是生命之源,生態之基。水系連通和治理,在綠色生態屏障建設中起著基礎性的作用。

  近年來,屏障內共推進水系連通與治理工程21項,完成河道治理工程7項,治理長度64公里;建設水系連通調水閘站工程12項。治理連通各類坑塘洼淀200多處,修復保護3大濕地片區,全面消除劣Ⅴ類水體,局部達到Ⅲ類。目前,屏障區初步形成了“南北互濟、河湖互聯、幹渠互通、坑塘互供、毛細互溶、引調自如”的活水網路。

  綠色生態屏障區屬於歷史上的退海之地,土壤鹽鹼度高。海河綠芯生態區、古海岸濕地綠廊起步區等由於地勢低窪,雨季排水不暢,進一步影響到直接造林的成活率。讓條件惡劣的土壤煥發綠色生機,首先要做好水的文章。

  “解決土壤鹽鹼以及雨洪管理問題,最重要的是構建發達的水系網路。我們用臺田技術與生態修復相融合解決鹽鹼問題,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還節約了治理成本。”東麗區農業農村委林業科負責人郭慶林介紹。

  記者在建設現場看到,通過挖土成塘、築土成臺,臺地上種植了大量白蠟、國槐等抗鹽鹼樹種,低處洼塘濕地則進行生態種養殖。據介紹,雨季時洼塘濕地可以承接雨水,高臺處樹木則能避開水浸。在缺水季節,低處收集的雨水可以回補農林,林、田、水、草構建成一個複合型生態空間。

  隨著林木種植階段性任務全部完成,津南區把優化水系佈局、提升調蓄凈化能力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面對區域水資源有限的現實,積極從再生水上開拓水源。

  今年,津南區投入3億多元資金,建設兩個再生水處理利用工程。投用後每年可以提供7500萬立方米再生水,用於農田灌溉和生態補水。同時,還將對馬廠鹼河等9條二級河道進行清淤,提升生態屏障片區之間的水系暢通能力。

  一汪活水滋潤了綠屏,也煥發了區域動植物的新生機。目前,屏障區內生物多樣性明顯恢復,喬灌木品種達到30余種。前些年少見的狐狸、刺猬、野兔、野鴨等陸地野生動物,已經成為常客。白鷺、灰椋鳥、大斑啄木鳥等40多種野生鳥類,紛紛在此安家。這片生態福地,正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家園。

  金色的屏障──

  “兩山”相轉化 發展啟新篇

  綠色生態屏障建設,樹立起鮮明的綠色發展導向,引領著區域産業結構調整、經濟轉型升級和品質效益提升。屏障區在成為全市生態建設高地的同時,也正成為産業升級、高品質發展的示範區。

  東麗區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區綠色生態屏障內累計拆除457萬平方米建築物、構築物,釋放出來的土地全部用於復耕復墾、造林綠化。同時,撤銷取締了綠色生態屏障管控區內11個不合規、低效能、高污染的工業集聚區、149家工業企業和各類“散亂污”企業,不但促進了土地資源集約高效利用,有效提升了發展環境,也增強了區域競爭力和要素集聚力。

  沿西青區王穩莊鎮中盛路驅車行駛,眼前是綠色生態屏障區內兩個“網紅”景點──萬畝稻田和“翠屏泊舟”。

  小鎮曾經以“制釘”為傲,全國四成以上的釘子都産自這裡,粗放的生産方式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隨著全市整治“散亂污”企業,王穩莊鎮關停整治800多家環保不達標企業,保留企業全部轉入賽達工業園區。

  與此同時,綠色生態屏障建設鋪開。拆違的土地披上了綠裝,污染的河流恢復了清澈。綠色生態廊道串起河塘、稻田、林地。小作坊的舊址,被有著詩意名稱的“金田綠嶼”“翠屏泊舟”等生態項目取代。綠廊中心,八角亭處,遊客慕名而來。

  以生態為底色,以綠色為尺規,小鎮的産業加快向高端跨越。中建鋼構、神戶鋼鋁材等一批世界和全國五百強企業來到王穩莊,中化農業、國家粳稻中心項目等一批現代農業項目在這裡紮根。

  736平方公里綠色生態屏障,津南區幾乎佔一半。以生態屏障建設為契機,津南區以更大力度調整産業結構,著力建設綠色生態示範區、創新發展聚集區、會展經濟功能片區和“雙碳”工作先行示範區。位於該區的“天津智谷”初具規模,一大批新興科技産業在這裡孕育騰飛,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開發應用等産業加快發展。借助國家會展中心(天津)這一絕佳平臺,大力發展會展經濟;發揮海河教育園科技、人才優勢,營造創新創業濃厚氛圍……津南區一手好牌,高品質發展境界日新。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天津立足大局、立足長遠,錨定綠色高品質發展不動搖。按照規劃,到“十四五”末,綠色生態屏障區內藍綠空間佔比將達到67%以上,一級管控區森林綠化覆蓋率接近30%。到2035年,這片綠色生態屏障將為京津冀區域的生態築起一道堅固的屏障,更將發展成一片綠色生態體驗帶、綠色産業發展帶、綠色財富聚集帶。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