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

2022-06-28 17:25: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作者:李薇(江西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南昌大學分中心特約研究員)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這一重要論述,為我們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提供了根本遵循。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內核和標識。千百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綿延不絕,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提供了文化滋養與精神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不僅是我們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對解決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因此,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將中華文明的厚重展現給世界,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題中應有之義和源頭活水工程,也是擺在我們宣傳文化戰線和對外傳播工作者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堅持以價值觀為魂,通過融通古今中外的正確價值觀引領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意識形態屬性是歷史文化的本質屬性。“導向金不換”,用“潤物細無聲”的方法,通過引人入勝的方式啟人入“道”,通過循循善誘的方式讓人悟“道”,是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的根本之策。

  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首要的是堅持融通古今中外的正確價值觀引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他還用“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概括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髓,這“18字”既與我們倡導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核高度一致,又與全人類共同價值相連接,做到了融通古今中外。只有在這樣的正確價值觀引領下講好講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才會被當代人理解與傳承,才能塑造更多為世界所接受的中華文化形象。

  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還要用辯證的眼光、發展的思維看待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對傳統文化進行科學分析,對有益的東西、好的東西予以繼承和發揚,對負面的、不好的東西加以抵禦和克服,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不能採取全盤接受或者全盤拋棄的絕對主義態度。”為此,我們要根據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總要求,秉持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對傳統文化中“不合時宜”部分進行“瘦身”,對“精華”部分加以提煉、重組、整合,在深入挖掘精神內核的基礎上予以精準揚棄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積極尋求當代人類最需要的文化共識和共同價值。

  堅持以形象化為基,通過新技術造就的全媒體故事形式與內容完美契合推動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形象化使故事成為幾千年國際傳播史上通行的最具傳播力的內容載體。歷史上,故事先因結構嚴謹、語言場景化等形象化敘事特點而倍受歡迎;後因聲音、視頻、動畫等視聽傳播符號陸續誕生進而造就的全媒體故事形式被廣為接受、深入人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把握國際傳播領域移動化、社交化、可視化的趨勢,在構建對外傳播話語體系上下功夫,在樂於接受和易於理解上下功夫。”當前,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一代資訊技術蓬勃發展,為促成全時空、跨終端、超連結、可觸控的沉浸式全媒體傳播平臺提供了技術支撐。因此,我們要著眼于呈現真實、立體、全面的形象化故事,大膽挖掘資訊技術的潛力,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的形式與內容完美契合,見人見事見情,讓中外受眾聽得進、看了信、能共鳴。

  在全媒體故事形式方面,要堅持形式為內容服務。一是要重視新技術造就的各類傳播符號在全媒體故事文本中的不同功能,使各類傳播符號各就各位,把形象還原方面的優勢發揮出來,使承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全媒體故事達到最佳傳播效果。以“海昏侯劉賀祭祀的一天”這個全媒體故事為例,如果只還原西漢祭祀音樂的形象,就使用音頻;如果還要還原祭祀場景形象,就應該採用視頻。二是要重視傳統媒體承載的形式單一故事在多個渠道上可最終組合成全媒體形式的故事。比如,若要構建“海昏侯劉賀祭祀的一天”這個故事IP,可以先從生産短視頻口述故事形態入手,逐漸覆蓋圖文、小説、網劇、電影等全媒體故事形態,最終組合實現全媒體故事IP,而非一種故事形態産品的重復傳播。

  在全媒體故事內容方面,要堅持原創為王。只有充分地尊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者的生産價值,構建完善的智慧財産權體系,才能使故事內容生産者潛心鑽研,讓飽含文化創新元素的優質內容成為傳播鏈條上具有強大傳播力的“爆點”,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潮起來、火起來。只有故事內容大膽地擁抱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構建元宇宙空間的技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者才可能獲得更多全媒體故事的原創靈感,真正實現融通古今中外的沉浸式傳播效果,進而引起受眾共情。

  堅持差異性為要,通過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最大限度滿足受眾需求落實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能不能傳播好,關鍵要看中外受眾願不願聽、想不想看、能不能懂,能否入腦入心,産生共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讀者在哪,受眾在哪,宣傳報道的觸角就要伸向哪,宣傳思想工作的著力點和落腳點就要放在哪。因此,要根據不同目標受眾的文化傳統、價值取向、思維習慣,緊扣不同人群的關注點、興趣點和共鳴點,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最大限度滿足國內外受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不同需求,讓更多受眾感知到中華文明的厚重感、人情味和煙火氣。

  因人制宜,就是正視海外受眾與國內受眾所處的環境、社會和文化教育的差異,量身定制恰到好處的話語表述方式,使故事被聽懂、被記住。重點是充分研究受眾的日常用語、價值取向、思維習慣等,最大限度地精準定位、因應需求,開發個性化産品,開展特色化行銷。在這方面,可以充分發揮視頻網站垂直化探索和圈層化傳播作用,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推向不同偏好的圈層和更為細分的領域,提高到達率。

  因地制宜,就是充分挖掘中國特色傳統文化故事與各國地域特色文化的相似之處,進行類比傳播。在表現形式方面,可將中華文化的經典藝術形式,如京劇、民樂、書法、國畫、臉譜、功夫等,與國外説唱、動漫等流行方式相融合。在素材方面,可借助一些與國內外受眾日常生活接近的元素。在傳播者方面,爭取使越來越多的當地普通人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的講述者、代言人。在講述話語方面,可把“自己講”和“別人講”結合起來,尋找與受眾話語的共同點,以其樂於接受的方式、易於理解的語言進行表達。

  因時制宜,就是加強監測、分析、研判,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緊貼實時輿情動態與受眾喜好變化,打造符合海內外受眾口味的中國文化故事。這也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從時度效著力,體現時度效要求”。比如,要充分尊重不同受眾的接受時間習慣,國外受眾一般節假日就是休閒時間,不會太關心嚴肅類話題,這個時段我們就適宜進行一些輕鬆的軟故事傳播。

[責任編輯:齊曉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