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站在機遇和希望面前(紫荊綻放 真情廿五)

2022-06-28 17:11: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入夜,華燈初上,香江璀璨。從尖沙咀碼頭向香港島南望——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大樓聳入雲端,中銀大廈獨特的燈帶造型前衛醒目;各大中外銀行、券商的標牌林立,與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週年的燈飾交相輝映。

  回歸25年來,“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功。金融系統保持穩健,資本自由流動,人才資源豐富,法治環境良好,香港背靠祖國、面向世界、聯通內地與全球的獨特地位愈加突出。正如香港特區政府推出的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週年主題曲《前》所表達的那樣,香港正聚焦前方,站在機遇和希望面前。

  傳統優勢持續鞏固

  全球金融制度排名第一、首次公開招股集資及企業並購環境全球第一、全球企業經營環境連續五年排名第一、基建安全全球第一……一項項權威排名和指標表明,回歸25年來,香港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傳統優勢地位不斷鞏固,經濟發展充滿活力。

  “回歸25年來,在‘一國兩制’下,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快速提升。”採訪中,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用一組數據來展現香港的金融活力——

  在港交所上市公司的數量,從1997年的619家增加到現在的2500多家;港交所日均成交額從回歸初的150多億港元,到2021年已經達到1600多億港元;全球最大的100家銀行中,有70多家都在香港設有機構;香港作為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截至2022年1月底,人民幣客戶存款及存款證餘額增長至11135億元人民幣,佔全球離岸人民幣存款約60%,處理全球超過75%的離岸人民幣結算業務……

  香港的國際航運、貿易同樣蓬勃發展。2020年,香港港口處理1800萬個標準貨櫃,每星期約有280艘貨輪往來全球逾600個目的地。在國際貿易方面,截至2021年底,在香港設有辦事處的內地和海外企業的總數達9049家,創歷史新高。其中,有1457家企業在香港設立地區總部。

  在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方面,香港也一直處在世界前列。“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支援香港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這也是香港多年來努力的方向。”香港特區政府律政司司長鄭若驊介紹,在2021國際仲裁調查中,有50%來自世界各地的調查受訪者表示會選擇香港作為仲裁地,排名全球第三。

  科技創新激發活力

  走進香港科學園,科技感十足的“眾創空間”隨處可見。20年來,香港科學園在0.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設了40萬平方米的辦公及實驗空間,吸引了來自24個國家和地區的1100多家公司,研發人員超過1.1萬人,形成了蓬勃發展的科創生態圈。

  科學園取得的亮眼成績,正是近年來香港科創發展的縮影——香港科創企業從2014年的1000多家發展到現今的4000多家。用於支援科創産業發展的風投資金,也從2014年的14.4億港元增加到2021年的417億港元,實現了幾十倍的增長。

  “過去5年,特區政府史無前例地投入1500億港元,推動科創發展。”香港特區政府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表示,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支援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香港科創發展應該與國家‘十四五’規劃緊密結合,進一步強化香港的各項優勢,服務國家發展大局。”他説。

  與此同時,香港正通過優化智慧財産權保護制度、促進智慧財産權貿易能力提升等方式,建設區域智慧財産權貿易中心;通過用好西九文化區的戲曲中心、M+博物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等資源,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看來,將創新科技與文博相結合,香港能更好地發揮中外文化匯聚的國際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作用,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推向世界。

  基礎設施更加完善

  位於赤鱲角的香港國際機場,一條全新的跑道直入伶仃洋深處。

  “這條長3.8公里、寬60米的第三跑道已順利完成建設、試飛及校驗工作,預計于年內如期啟用。”香港機場管理局行政總裁林天福介紹,三跑道系統建成後,預計可帶來約50%的客貨流量增長,這對香港提升國際航空樞紐地位有著重要的意義。”林天福估計,到2035年,香港國際機場年客運量將達到1.2億人次,年貨運量將達1000萬噸。

  建設“機場城市”的願景,為香港未來的騰飛創造更高平臺。而市民的日常出行,則離不開港鐵這張“毛細交通網”的保障。回歸25年來,港鐵在建設和服務方面均提質提量,為香港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重要的支撐。

  5月15日清晨,擁有百年曆史的港鐵東鐵線列車呼嘯著跨越維港,成為香港第四條過海鐵路,將金鐘、會展中心等港島金融産業核心區與九龍及新界緊密連接。

  “回歸之初,香港只有4條鐵路線。現在我們有10條鐵路線,總里程超270公里。”香港鐵路公司行政總裁金澤培説,香港已經建成98座重鐵車站、68座輕鐵車站,高峰時期每天客流量達600萬人次。

  與此同時,香港26公里長的高速鐵路線與國家高鐵網路無縫對接;“國之重器”港珠澳大橋在海天相連處飛架三地;文錦渡口岸、蓮塘口岸等陸路快捷跨境通道相繼啟用……一系列大型工程的建設,為香港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的互聯互通、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供了“硬支撐”。

  奮進廿五載,如今再騰飛。站在新的起點上,香港正迎來再創輝煌的大好機遇,“東方之珠”必將綻放更加燦爛的光芒。

[責任編輯:齊曉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