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常為新、敢創新,青春綻放在鄉野

2022-05-13 13:24: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展現青春風貌,關注青年成長①一線講述】

  傾聽返鄉創新創業大學生的故事與心聲——

  常為新、敢創新,青春綻放在鄉野

  編者按

  青春孕育無限希望,青年創造美好明天。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成立100週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青年是常為新的,最具創新熱情,最具創新動力”“只有當青春同黨和人民事業高度契合時,青春的光譜才會更廣闊,青春的能量才能充分迸發”,並號召廣大青年“到新時代新天地中去施展抱負、建功立業,爭當偉大理想的追夢人,爭做偉大事業的生力軍,讓青春在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

  在眾多勇於追夢、敢於創新的青年當中,返鄉創新創業大學生是一個引人注目的群體。他們把人生夢想和為民奉獻結合起來,將青春根植在廣袤鄉野上,唱響了一曲帶著泥土芬芳、陽光熱力的青春之歌。讓我們走近他們,聽一聽新時代青年的澎湃心聲、堅定足音。

  在湖南省常寧市蓬塘鄉易頭村,遊客手提採摘的無花果從田埂上走過。近年來,該村通過引導青年返鄉創業,實現了種、養、加工與採摘、觀光、研學的融合發展。周秀魚春攝/光明圖片

   幹起來,這裡會有一個光明的前途

  講述人: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滿鄉毛納村返鄉創業大學生 王啟望

  總書記來看我們啦!4月11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我的家鄉——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滿鄉毛納村考察調研。我有幸作為返鄉創業大學生代表,在村寨涼亭裏向總書記報告了自己“回鄉當農民”的經歷與收穫。

  “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關鍵靠人。”這些天,我耳畔一直迴響著總書記的話,時間仿佛一下子被拉回到當初我離開廣州、返鄉創業時。那時,家鄉很多人不理解我——好不容易考上大學、走出大山,為什麼不奔個好前程,而要回來當農民?可我的心意早就定了:回來帶動鄉親們一起致富,讓家鄉變得更美好。

  在農村創業並不容易。家鄉海拔高、氣溫低,農業資源匱乏,村民們嘗試過種植很多作物,但産量和效益都不高。這些年,政府引導農戶種植茶葉,並通過發展生態旅遊業有效帶動了茶葉銷量。受此啟發,我開始嘗試立體有機農業,在茶園裏套養家禽、家畜,不使用農藥,最大限度保護茶園生態環境。

  結果出奇地好——茶園和養殖互相促進,産量、品質雙雙提高,養殖業的短期回報反哺回報週期較長的茶園,實現了“以短養長”。我還在茶園裏建起了沼氣池,用沼渣還田改良土壤。村子裏的普通茶園在豐産期一般畝産300斤,而我家的茶園畝産有400斤以上。

  在我的茶園裏,“綠色有機”不僅是農産品高端化的賣點,而且是一種充分利用資源並讓産品高産高質的生産模式。

  慢慢地,合作社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農戶,立體有機生態農業的模式也被人們認可。以往,家家戶戶都有土地,但大家大都是你種你的、我種我的。如今,合作社帶動鄉親們把土地綜合利用起來、形成規模,並由合作社集中採購設備和材料,降低經營風險和成本,給農戶帶來更好的效益。現在,那些原本不理解的村民也紛紛加入,很多還成了致富帶頭人。

  總書記的勉勵,讓大家備受鼓舞。未來,相信一定會有更多有志青年回到家鄉、建設家鄉。

  貴州省三穗縣八弓鎮界牌村,返鄉青年楊杜娟在製作竹編産品。新華社發

   展身手,為現代農業發展插上“翅膀”

  講述人:江西省一科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供銷無人機大聯盟江西運營中心主任 孫宏飛

  我來自贛南農村,大學畢業後雖留在了大城市工作生活,心卻一直念著家鄉。2013年,我終於下定決心回鄉種田,想著用新技術把撂荒的土地“拾”起來。一次偶然機會,我在報紙上看到全國種糧大戶、全國十佳農民淩繼河的事跡,很受觸動,決定登門“拜師學藝”。

  2014年,我先後六次前往南昌市安義縣找淩繼河學習現代農業技術。剛開始,看到我長得白白胖胖,他和幾位種田師傅不相信我能吃苦,都不願意帶我。我軟磨硬泡,終於讓他們收下了我這個徒弟。

  每天早上五點半,我要對兩台收割機和兩台拖拉機進行維護,給每台機器的十多個黃油孔加油,換空氣濾芯,添加柴油。最辛苦的活是給拖拉機更換泥刀,整個人要趴在地上,用很大勁把十幾把刀擰下來。這些活都幹完後,再去吃早飯,8點準時下地幹活。一年多下來,耕地、選種、施肥、防控、看病害以及各類農機設備操作,我都認真研究了個遍。

  “取經”回來後,我籌資購買了拖拉機、收割機、無人機等機械設備,並著手擴大土地流轉規模。為了打消村民疑慮,我採用了共贏、惠民的土地流轉模式,形成“一田兩用”“企農合作”。簽訂土地流轉協議後,國家惠農補貼仍歸田主所有,農閒時村民可以自由種植或差季種植農作物,還能享受到農資購買和農機租用優惠。很快,我流轉的土地面積增加到現在的5000多畝。在當地政府支援下,我還開發了大余縣國道27個村莊1.3萬餘畝冬閒田種植油菜,春季呈現出“萬畝油菜長廊”的壯闊景觀,成為熱門“打卡地”。

  漸漸地,我發現,每年耕種完自己的田地後,農機就閒置了。能不能讓這群“鐵疙瘩”動起來?我便開始用農機為其他農戶提供種植、施藥、收割等大田託管服務。目前,合作社託管面積已達5000余畝,植保服務面積高達百萬餘畝次。

  雖然有了一些小成績,但實現現代農業夢的路還很長,需要更多志同道合的90後、00後加入進來。目前,我的合作社和公司經營著水稻、景觀油菜、贛南臍橙等項目,規模一步步壯大。合作社吸納了189戶成員,解決農村留守人員季節用工300多人,每年輻射帶動至少15000戶農民增産增收。我還擁有60架無人植保飛機,正忙著在年輕村民中培養一批植保無人機駕駛員,為現代農業發展插上“翅膀”。

  今年,我準備繼續大幹一場,做大做強電商服務,讓綠色農産品走出大山、飛向全國。

  孫宏飛操作無人機進行植保。光明圖片

   新農人,帶領父老共圓“田園夢”

  講述人:湖南省寧鄉市田園牧歌農場經理 喻超

  捲起褲腿回農村,今年已是第9年了。因為,心裏始終有個“田園夢”。

  這些年,村裏很多青壯年外出打工。我註冊成立田園牧歌農場後,努力勸説他們返鄉組建團隊,一起合作經營,利用家鄉的自然資源和近郊的區位優勢,通過土地流轉將農村零散的土地集中起來。

  2015年,我瞅準了稻漁綜合種養特色産業,在湖南省水産研究所丁德明研究員的幫助下,投資10萬元從浙江青田縣引進了300公斤“甌江彩鯉”種魚孵化魚苗,建起了200畝“稻+魚”種養基地;又自己培育龍蝦苗,建起600畝“稻+蝦”種養基地。農場還配套了80畝時令蔬菜、60畝四季果樹、100畝養雞場、30畝魚塘。同時,我通過産業幫扶方式,把種苗、技術提供給村民。村民們不用出遠門打工,在家門口就有不錯的收入。

  在農場,遊客嘗鮮之餘,還可以到稻田中釣蝦捉魚、到蔬菜基地採摘蔬菜水果,體驗農事之樂,感知農場之美。

  為了讓更多農戶掌握農業技術,我們每年會組織30多次農業技術培訓,還邀請湖南農大、湖南省農業科學院等科研院所的專家來講解教學。

  經過多年發展,農場走上了標準化生産、規模化經營、規範化管理的發展道路,吸引了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未來,我們會繼續為鄉村産業振興和農民增收致富而奮鬥。

  奔跑著,只為不負秋日那個約定

  講述人:山西省黎城縣北委泉村黨支部副書記 江利斌

  我至今記得13年前的那個秋夜。是外出打工,還是復讀一年考大學?在我人生選擇的岔路口,村長和我聊起了夢想。

  那一年,村長46歲。他33歲時,懷揣夢想回到村裏,竭盡所能為村民做事,可總有些力不從心。“到大學裏學一門踏踏實實的技術,畢業後帶領咱村致富,改變家鄉面貌。”村長的勉勵讓我渾身有了力量。一年後的秋夜裏,我收到了山西農業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邁入大學校門的第13天,老師帶領我們參觀學校食用菌種植基地。進入大棚時,天色已暗,60多平方米的大棚頂上挂著泛黃的燈泡,昏暗燈光下,一株株比手掌還大的平菇齊刷刷地出現在眼前。一種奇妙的感覺在心間流淌,讓我一下子愛上了它們。

  於是,我一邊學習食用菌種植技術,一邊挨個大棚溜達,找種植戶們聊天取經。50多天下來,我發現,同樣面積的一個大棚,種植食用菌的收益是種植蔬菜的2~3倍,還省時省力。

  大學四年,我都在為學會種植食用菌而奔跑著。蹭課、去菜市場賣食用菌,自己搭大棚種食用菌……漸漸地,我也從門外漢成為小能手。

  大學畢業後,我就在村裏建起4個大棚,成了縣裏第一個種植食用菌的人。第二年8月,我種的香菇開始有了收益,經常是拉一車賣一車。慢慢地,大棚從4個增加到50多個,還發展到了鄰村。來幫忙的村民看到了食用菌種植的收益,也紛紛加入種植隊伍。

  從一個人種食用菌,變為村裏集體種,又變為鄰村跟著一起種。村民們不僅可以通過幹農活按件領工資,到了年底還能分紅,大家嘗到了食用菌種植的甜頭。

  經常有人問我,你個大學生,不後悔回來嗎?我都會笑笑:學一門踏踏實實的技術,帶領百姓致富,我幸福還來不及呢。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王曉櫻、胡曉軍、龍軍、禹愛華、楊玨、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杜克成、歐歡、楊小安)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