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走進老區看新貌】寧夏固原:往昔帶泥的馬鈴薯 今日致富的金豆

2022-05-02 16:13: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央視網消息:歷史滄海一粟,變化卻在點滴間。 在固原西吉縣的將臺堡紅軍長征會師紀念館裏,有兩件革命文物。

  一個是蜂蜜罐,當年紅軍經過西吉時,當地群眾紛紛幫忙照顧傷員。隊伍臨走時,一位紅軍女衛生員將隨身攜帶的這個蜂蜜罐送給了當地一位村民,她説:“我們今天走了,去為老百姓打天下,我們今後的生活一定比蜜甜。”

  還有一個是漏勺,是當年手工製作粉條用的粉勺。粉條的原材料是馬鈴薯,也就是人們常説的馬鈴薯、洋芋。紅軍到達這裡時,一些來自南方的紅軍戰士幫助當地群眾改善馬鈴薯澱粉加工工藝,這種粉勺做出來的粉條比以前更勁道,更容易保存,滋味更好。後來這一工藝手法逐漸傳開,用它做的粉條在當地也被稱為“紅軍粉”。

  現在在寧夏彭陽縣的喬家渠,還在流傳著紅軍和馬鈴薯的故事。

  喬建設是喬家渠當地村民。1935年紅軍長征經過寧夏固原時,曾在喬家渠的窯洞裏宿營,而毛澤東同志當時住的正是他高祖的窯洞。紅軍夜宿喬家渠的故事也在當地流傳至今。

  固原市彭陽縣長橋村村民 喬建設:當時聽我爺爺輩給我講説是紅軍過來咱們這邊,紅軍是為老百姓打天下的隊伍,然後(老百姓)就把在地裏挖出來帶泥的馬鈴薯送給紅軍吃。

  固原市彭陽縣委黨史和地方誌研究室主任 楊佔輝:因為缺水,就用泥水衝了衝(馬鈴薯)蒸給紅軍吃。(紅軍)一邊吃著帶泥的馬鈴薯,一邊説“今天我們吃帶泥的馬鈴薯,是為了明天老百姓不吃帶泥的馬鈴薯”。

  放眼如今的老區,馬鈴薯早已不僅僅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口糧,而是發展成集現代化育種、種植、加工為一體的馬鈴薯産業。

  總臺記者:我現在是在寧夏固原的一處馬鈴薯繁育基地。説到馬鈴薯的育種,很多人認為種馬鈴薯靠種子,但其實它是依靠塊莖。以往西海固的老百姓們會把去年的馬鈴薯切成一塊兒一塊兒的種到田裏。但是這樣做第一個是産量不高,第二個是極容易遭遇病蟲害。所以如今,在現代化的大棚當中,人們通過水培、物培等等方式來孕育馬鈴薯的種苗,這些種苗也為來年的豐收孕育了新的希望。

  西吉縣馬鈴薯繁育技術人員 何建棟:全是無土栽培,這個裏面重點是採用的營養液,馬鈴薯生長所需要的十六種元素都在裏面按比例進行配比。

  種苗浸泡在營養液中可隔絕病蟲害、四季常綠,甚至在西吉冬天最冷的零下20度環境下依然可以結出果實。種子品質的提升讓馬鈴薯畝産增加30%—50%,促進當地農戶增收近萬元。

  閩寧協作種菌菇 産業興旺富百姓

  産業給老區帶來了新變化,除了馬鈴薯,還有菌菇種植。

  在與紅軍喬家渠宿營地一路之隔的閩寧協作現代農業示範園,300多畝的菌菇生産廠房現在每天可以産出近5噸食用菌。地處六盤山南麓的彭陽縣常年低溫乾旱,當地百姓甚至以前從沒見過蘑菇。1996年隨著閩寧協作的開展,來自福建的幹部發現彭陽當地的氣候有種植菌菇的潛力,於是來自福建的幹部和技術人員開始幫助當地發展菌菇産業。

  閩寧協作現代農業示範園負責人 祁登榮:當時我們的老百姓還是對這個蘑菇概念很模糊。他們一聽到這個菌菇,感覺好像有毒、有菌。他們就找到村裏開這個培訓會,講解這個食用菌在他們南方怎麼種植,怎麼吃。

  一次次地耐心種植,當地群眾終於接受了食用菌菇並開始試種。當地的菌菇産業也經歷了從無到有、從農民的分散種植到現代化種植工廠的發展歷程。

  2009年龐會勤和丈夫開始學習菌菇種植,現在龐會勤是農業示範園的技術骨幹。

  彭陽縣長城村村民 龐會勤:我們以前就是種個小麥、玉米,(一年收入)幾千塊。從種蘑菇以後,我一個人一年就是三萬多塊錢。

  目前閩寧協作現代農業示範園的菌菇種植産業年産值達到了1200萬元,産業帶動周邊四個鄉鎮12000多戶村民增收致富。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