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上海“民生難點”是否已有改善?上觀記者實地回訪

2022-04-25 09:43:00
來源:上觀新聞
字號

  記者兵分幾路,對市民前期反映強烈的難點問題進行了回訪。

  本輪疫情衝擊之下,上海實施了較長時期的大面積封控,市民在求醫問藥、物資保障、緊急出行以及社區生活等方面都遇到了很多的困難。

  時間進入4月下旬,經過上海全市上下的努力,包括全國各地的全力支援,這些“民生難點”現在是否已有改善?記者兵分幾路,對市民前期反映強烈的難點問題進行了回訪。

  一、封控在家居民的物資保障改善了嗎?

  4月24日早上5時55分,楊浦區同濟北苑的諸女士被鬧鈴準時喚醒。她同時打開幾個APP,開始買菜。

  和許多上海市民一樣,隨著小區封控時間的延長,看著家裏逐漸清空的冰箱,諸女士曾有些慌亂。“4月4日那天居委發放了一些政府物資,但數量不多。好在之前加了小區微信群,看到有人組織團購,我就加入了。”諸女士説,靠著幾次團購,她買到了一些米麵糧油和肉類,以及衛生紙等一些生活必需品,心裏總算踏實了點。

  “後來政府發過好幾次物資,其中還有雲南捐贈的大禮包。同時我時不時通過團購和電商買些東西,到今天,家裏已經囤了一冰箱的食物,一段時間內的確不擔心吃的問題了。”諸女士介紹,之前她在叮咚、盒馬、京東等電商平臺上下單,成功率並不高,到了4月中旬,明顯感覺到商品種類變得豐富了一些,搶菜難度開始有所下降,配送速度也有所提高。“比如叮咚比較難搶,如果6點搶不到,我會時不時留意下,它有時候會補貨。我今天在叮咚和盒馬上各自下了一單,在叮咚上買的主要是水果,在盒馬上買了自熱小火鍋和兩隻雞。”

  中午時分,諸女士已經收到了叮咚和盒馬的訂單。記者隨後來到幫諸女士配送的叮咚和平站。

  這是一個比較大的站點,在四平路上。站點內外,工作人員一直在緊張地揀貨裝貨。站長秦有峰指著貨架告訴記者,“情況在好轉”,目前每天到貨量基本是之前的兩到三倍。以前只有晚上到貨,大概四五輛車的貨量,現在白天晚上都開始有貨車來送貨,一天加起來差不多有十輛。商品種類也在增加,如果説之前都是一些基礎的蔬菜肉類,現在已經出現了一些曲奇禮盒、火龍果禮盒等。“我們的人員都在陸續返崗,目前已經接近疫情前的水準。”

  團購為主,搶購為輔。在諸女士看來,她的朋友們感受也大多如此。從最初儲備不足的恐慌,到靠社區團購維持,再到現在政府發放、團購、網購三個渠道並行,基本不再為吃飯問題發愁。一位住在金運路地鐵站附近的居民説:“我從4月1號開始吃了近半個月的泡麵,直到最近幾天終於開始能買到新鮮蔬菜了。”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小區在基本物資保障的基礎上,已經開始考慮改善性個性化需求。在浦東金橋新城小區,志願者范先生告訴記者,他們小區很早就成立了團購群,從封控的第三天就開始了團購。最初,大家都買些蔬菜、肉類、速食,後來逐漸拓展到水果、麵包、咖啡等。“最近幾天,我在給大家送貨時發現,一些個性化的用品越來越多,冷飲啊零食啊都有。”

  不過,記者採訪中發現,在物資供應逐步恢復的同時,一些新的問題也開始出現。

  家住大場鎮的郭女士説,周邊電商網點恢復運營的不多,政府發放的物資對他們一家三口來説也不夠多,小區居民的日常生活主要靠團購維持。但一些“野生團”價格偏高,品質也難以保證,甚至出現了不少聞所未聞的品牌,但特殊時期大多數人只能照單全收。還有一些居民因小區人數少,難以達到成團規模,無法靠團購補充物資。“是否能在這些區域多開通一些線下商家,讓老百姓通過餓了麼等平臺騎手去購買。”郭女士建議。

  封控區小區內的“最後100米”,仍是不少居民反映的問題。諸女士説,她所在小區因陽性感染者增加,導致能下樓的志願者人數逐漸減少,這給大量進入小區的物資消毒和分發帶來了困難。同時,人力缺少和團購網購安全性的問題,使得部分小區“叫停”了一些改善性個性化的物資,居民和居委會、物業之間也産生了一些矛盾。

  物資品質不達標,是逐漸出現的新問題。4月22日上午,馬橋萬科城的業主張先生收到了政府的第五批物資,但他發現其中一盒速凍雞翅有些發黴,小區群裏也反映了這種情況。居委很快統計發黴物資的數量,當天晚上居委會書記和食品安全部門就到府取證。“具體處理結果還在等待,但政府這種處理速度我們還是滿意的,希望以後相關部門能真正做好供應商資質篩查和食品安全管理。”

  二、這些社區管理難題有解了嗎?

  “那天,我兒子右眼角撞破了,血流不止。”家住虹口區銀聯花園小區的郝先生回想起4月初那個驚心動魄的深夜,仍然心有餘悸。當時,小區處於封控狀態,且有陽性感染者。他打了120,但救護車一直沒來。居委會倒是願意開出門證,同意用私家車送醫,但按規定要先拿到就診轉運單,過程繁瑣。“半小時過去,孩子一直在流血,我太太急得在居委會跑來跑去,差點罵人。”

  “越來越多人在團購,每天門口物流不停。”曲陽花苑居民孟女士家窗戶正對著東體育會路990號門口,每天看著騎手、司機們來來往往,憂心忡忡。時值4月中旬,小區已被列為“防範區”。“聽説許多小區‘全陰’十幾天,突然有‘陽’了,肯定跟物流有關係。我們居委只做消殺,我覺得不夠。”

  “發物資不公平,我要的油沒有,只收到一袋大米。”每次收到居委發放的生活物資,談阿姨都悶悶不樂,“還有的鄰居收到的是新鮮蔬菜,反正都比我收到的好。”

  ……

  “這些都是居民的聲音,代表他們的真實訴求。”4月23日晚上,記者見到曲陽街道銀聯居委會書記盧戈潤時,她剛剛登記完一名外出就醫居民的資訊,旋即又背起消毒液容器,給一批新到的日用品做消殺。“不管我們居委有沒有能力解決,我們都會盡全力幫助他們。”她説。

  銀聯居委下轄3個小區,共計1600戶3300人,然而居委會近半成員被封控在家,只有4名工作人員能正常上班。所幸,業委會的熱心支撐以及被封控在小區的40多名建築工人就地轉成志願者,4月以來這3個小區情況大致還算平穩。

  但盧戈潤也坦言,“一開始真的有些難”。那天晚上,郝太太抱著滿頭是血的孩子闖進居委會,孩子哭一陣停一陣,家長的質問聲越來越響、越來越急。盧戈潤一邊要安撫母子,一邊要緊盯醫院反饋,感到一種深深的無力感,“甚至都不敢抬頭看他們”。總算還好,救護車終於到了。

  “團購風”颳起來沒多久,多個小區突然“陽”了的事情傳到居民耳中,居民們分成兩派,一派堅決反對團購,另一方則堅持購買可樂、煙酒、小龍蝦,每天居民群裏都吵得天昏地暗,建議和投訴如雪花般飛進居委工作人員的微信。

  “但最難的日子已經過去了。”盧戈潤笑著説。

  原因之一,在於政策調整有進步,更人性化了。血透病人劉先生(化名)的樓棟一度是“陽性樓”,從他的視角看,外出就醫的渠道比以前順了。一開始,居委會幫忙約街道的公務用車送他去醫院。有時車輛緊張,居委會就發個臨時出入證,允許用私家車接送。“約不到街道的車就比較麻煩,因為開出門證流程很繁瑣。我是隔天就要去做一次血透,每天都會擔心約不到車又開不出證。”再後來,政策有變化,他不用再填繁瑣的就診轉運單,只要提前向居委報備。居委則替他想到,要提前一天出去先做個核酸檢測,保證第二天就醫順利。“但我也聽到住在別的區的病友説,看完病就回不去小區了。”劉先生説,“我還是很幸運的。”

  另一方面,在居民的“鞭策”下,居委也在不斷總結改進工作。比如,他們響應居民的呼聲,開始給每一名物流人員做抗原檢測,結果是陰性,才接收物資,做下一步消殺。對此,全小區居民都支援,連最堅定反對團購的孟女士也再沒打來過投訴電話,但她仍然每天會在窗口“監督”物流管理情況。

  23日晚上記者隨盧戈潤回到辦公室後,看到桌上疊著一摞材料。“今晚事情不多,正準備看點資料。之前領回來的居家消殺物品,明天要發放給各樓組長,開始消殺。我想再研究研究消殺步驟,明天給他們做培訓。”盧戈潤説。

  但仍有些問題始終沒能解決好。

  譬如物資分配不均。盧戈潤解釋:居委收到的物資往往是幾百袋油、幾百袋米,無法平均分給1600戶居民,只能大致估算價值後分發,存在一定的隨機性,“每次發物資都有居民到府質疑,我都要再解釋一遍”。此時記者才留意到,盧戈潤的喉嚨有些沙啞。

  又譬如核酸檢測安排不合理。曲陽花苑的“陽性樓”連續7天未出現陽性感染者,核酸檢測頻率仍然維持一天一次,居民們很不理解。盧戈潤只能一個個做工作,解釋現行政策,但居民未必接受這種解釋。記者從楊浦、寶山多個小區也了解到,目前仍存在核酸檢測時間安排不合理導致大量居民集聚、“陽性樓”居民被要求下樓採樣等情況,引發居民擔憂。

  三、紅碼血透患者能到醫院接受治療了嗎?

  家住徐匯區的余女士是尿毒症患者。疫情發生後,她家先是兒子感染病毒,再是自己和丈夫感染,不得不輾轉多地做血透。昨天(23日)下午,她和丈夫入住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北院,做了已斷2天的血透,兒子也在昨天從方艙出院回到家中。“我們一家三口總算熬過來了……”余女士不禁哽咽。

  上海這波疫情發生後,不少患者的血透治療遇到了難題:所在小區封控後,與陽性感染者密接或核酸檢測呈陽性後,他們如何前往醫院接受維持生命的治療?

  余女士今年72歲,長期在瑞金醫院接受血透治療,每週要做3次。浦西4月1日至4月5日封控的消息發佈後,她和丈夫、兒子一商量,立即叫計程車前往瑞金醫院總院附近的快捷酒店,打算在那裏住5天,解封後立即到瑞金醫院做血透。“沒想到封了這麼多天,昨天我和丈夫才退房去瑞金北院,住宿費花了近10000塊。”余女士嘆道。

  比經濟開銷更揪心的是隨申碼顏色的變化。在賓館住了一陣子後,余女士的兒子核酸檢測呈陽性。作為密接人員,她的綠碼變成了紅碼。根據有關規定,紅碼患者無法進入非定點醫院。好在瑞金醫院腎臟科主任陳曉農向這位“老病人”伸出援手,經輾轉聯繫,安排她到浦東新區人民醫院做血透。這家醫院的應急血透室有很多外地援滬醫務人員,他們服務熱忱,為上海尿毒症患者維持了“生命線”。

  然而好景不長,余女士在浦東新區人民醫院做了兩次血透後,和丈夫一起“中招”,核酸檢測呈陽性。“我之前向疾控中心申訴了好幾次,總算把紅碼變成黃碼。”余女士説,“核酸陽性後,徹底變紅碼了。”4月18日她做完透析後,原本應在4月21日再做,但因為核酸陽性,那天已無法進入浦東新區人民醫院。這可怎麼辦?焦急的余女士打電話給陳曉農醫生。陳醫生此前得知她兒子感染後,已考慮“後招”,立即聯繫黃浦區疾控中心等部門尋求幫助安排。

  人沒力氣,小腿腫脹,腳趾變粗……前幾天,沒有做透析的余女士感到種種不適。昨晚,余女士在丈夫陪伴下終於入住瑞金北院,把斷了2天的“生命線”接上了。

  “自己的孩子自己抱。疫情發生後,在我們醫院治療的300多名血透病人沒有一個掉隊。”陳曉農告訴記者,話語中透著欣慰。同樣令人欣慰的是,經過疫情初期的血透難,如今,普通血透室、應急血透室、陽性血透定點醫院各司其職,這一難題已有明顯緩解。

  據了解,此次疫情初期,上海每個區都設立了封控區定點應急血透室,然而這些血透室的專業設備不多,患者承載量很有限。當時,陳曉農提出“自己的孩子自己抱”,與瑞金醫院領導溝通後,3月16日在總院設立了與周邊環境隔離的應急血透室,供家在封控區的本院血透患者接受治療。

  3月29日,市衛生健康委發文,要求上海所有三級綜合性醫院或擁有30個以上血透機位的醫療機構均須在3月底前建立應急血透室。這份文件還對應急血透室的規模、場地和人員、防護標準提出了具體要求。上海疫情期間的血透難問題開始得到明顯緩解。4月16日,市衛生健康委再次發佈新政策,要求做好應急血透和陽性患者轉陰后健康觀察期血透工作,包括增設應急血透室、強化應急血透品質控制、建立完善的健康觀察期透析管理機制等。

  在陳曉農看來,這兩份文件都很及時,切中了多個痛點。然而她也直言,一些政策過於嚴格,需要醫務人員上前一步、主動破解。比如,一些血透患者因為是陽性感染者的密接人員,其隨申碼顯示紅碼,而根據有關規定,紅碼患者無法進入非定點醫院接受治療,連醫院大門都進不了。“我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推出了變通的辦法:做血透的紅碼病人到醫院後,出示24小時內核酸陰性證明,由瑞金醫院血液凈化中心派人到門口一對一接人。”

  目前,瑞金醫院已開通16路分機,接聽市民來電,除總機電話外,還有3月初為疫情開通的4006197000熱線。熱線電話負責人林婧介紹,線路擴容後,能同時接入300個市民來電。包括病理科、檢驗科、藥劑科在內的各個專科和行政職能部門,都派出人員提供電話諮詢服務。熱線電話還會語音提醒市民:“疫情期間,門診正常開放,急診24小時開放。”接聽熱線的醫務人員正努力爭取讓每一位病人“都不掉隊”。

  四、配藥難解決得怎麼樣了?

  “我患前列腺癌,急需兩種藥品:康士得和博恩諾康。家中庫存已告急,再不能配到藥,病情就無法控制。”

  “我是腎臟移植者,平日裏常用藥有14種,現在家裏都沒有了,能不能幫忙配到?”“我得了肝癌,常用的甲苯磺酸多納非尼片不夠了,能不能幫幫忙?”

  近來,此類求助資訊頻現。小小一顆藥,成了疫情期間人們的心頭大事。市民配藥到底難在哪?怎麼解決?記者來到醫院門診大廳、區域代配藥轉机站等點位,親身體驗“配藥難”。記者發現,部分地區已針對配藥難題探索新的工作機制,志願者幫忙跑腿代配藥的做法已從疫情之初的“首選項”變成“兜底選項”。

  治哮喘的布地奈德福莫特羅吸入粉霧劑,治系統性紅斑狼瘡的醋酸潑尼松,治抑鬱症的阿戈美拉汀,治肺癌的甲磺酸奧希替尼片……不少平日鮮為人知、不易記憶的藥品名字,近來常出現在各類求助平臺上。疫情期間,市民“配藥難”的確是個問題。

  家住崇明區三星鎮的孫仁洪是前列腺癌患者,平日用的比卡魯胺片(康士得)、醋酸亮丙瑞林微球注射劑(博恩諾康)無法在崇明配到,必須到市區三甲醫院配藥。“封控管理和交通管制下,村口道路被封攔,我出不去,就很難配到藥。”

  記者採訪發現,遠郊崇明的疫情雖保持持續低位,且于4月20日達到首日社會面清零目標,物資保供問題也不如中心城區突出,但居民配藥的需求、難度比中心城區更大:不少病患原先在市區動手術、確定診療和用藥方案,對一些重症患者來説,他們平日所需的藥品並非崇明區醫療機構的常備藥。

  “有的藥有進口和國産之分,進口藥只能在市區配;有的藥是市區三甲醫院的自製製劑,別的醫院沒有;有的腫瘤靶向藥物非常特殊,只有市區大醫院才有……”孫仁洪告訴記者。如果無法打通從崇明到市區近百公里的“配藥通道”,不少病患就得直面斷藥風險。

  目前,全市各區應對“封控期間居民不能出門、無法配藥”的對策,主要是讓社區幹部和志願者去醫院代配。不過,記者親歷代配藥過程後發現,這是一個非常考驗體力和腦力的任務。病患出不了家門配不到藥,有難處;代配藥的人,同樣有難處。

  4月21日15時,嘉定區中心醫院門診大廳,記者和嘉定工業區越華社區黨總支書記王韻一起,幫幾十位老年居民統一配藥。

  從越華社區到嘉定區中心醫院,開車需一刻鐘左右。為什麼不去更近的社區衛生中心配?“一方面,社區衛生中心雖有大部分常規藥,但有些藥配不到,必須去中心醫院;另外,社區衛生中心配藥有固定日期,每月逢五、逢十可配,對臨時、緊急的用藥需求,就要到其他醫院去配。”王韻説。

  每次去配藥,王韻都會拿個大塑膠袋,裏面放很多小塑膠袋——不少老年人習慣把社保卡、病歷本裝在塑膠袋裏,整袋交給志願者。至於收集的社保卡,每次去醫院她都要帶上厚厚一疊,少則幾十張,多則上百張,這也是出於效率和安全考慮:進出醫院有風險,一次能多配點就多配點。“我們已經儘量抓緊時間了,但總會有居民覺得慢——為什麼不收到一本病歷本就馬上去醫院?其實對我們來説,沒有這個人力,時間也不夠用。”

  配藥的第一步是門診掛號。嘉定區中心醫院專門設了兩條綠色通道,即便如此,王韻還是在掛號窗口排了很久——多數居民有新版社保卡,但有的老年人用的還是舊版社保卡,有時能用有時不能用,不能用的話就要重新自費建卡;有很多老年人是外地的,沒有本地社保卡,也要自費建卡,建卡資訊有的存在王韻的手機裏,有的是一張夾在病歷本中的小紙條,王韻要翻出塑膠袋、拿出小紙條、遞給掛號窗口的工作人員……

  完成全部掛號工序後,收拾好手裏如雪片般的單據,王韻快步走向醫院的全科診室——就算病人沒到,也需要醫生問診後開藥。從門診醫生那裏離開後,王韻帶著醫生開的單子回到掛號收費窗口去交費,費用由她墊付。交完費、取完藥,記者和王韻就在門診大廳的椅子上將所有藥品一盒一盒分揀,對照單子放到每一個對應的小塑膠袋裏,然後將小塑膠袋口子紮緊,全部放到大塑膠袋裏,裝了鼓鼓囊囊一整袋。

  “我們要在單據上把自費部分用記號筆圈出來,然後把單據用訂書機訂在塑膠袋外面,這樣一來居民就能直觀看到我墊付了多少錢,在社區取藥環節可以在不打開小塑膠袋的情況下儘快轉交相關費用。”王韻説。

  通過代配藥機制,已有不少病患解決了“配藥難”問題。

  奉賢西渡街道居民李阿姨服用的心臟病藥,線上上平臺買不到,於是向居委幹部求助。居委讓李阿姨寫了份委託書,連著病歷卡和社保卡一起遞交,她第二天就收到了藥。在青浦,白鶴鎮醫療救治服務組每天清晨趕到各醫院,排隊五六個小時才能拿全號,配藥時每位志願者都揣著數十本病歷本。在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目前已開設“社區代配藥一站式服務專窗”,代配藥志願者為社區內多名兒童配藥可在便民內科門診一站式完成。

  更完善、更科學的代配藥機制也在部分地區逐漸建立。4月23日22時,記者來到崇明區陳海公路振業路路口,感受“代配藥工作交接處”的緊張忙碌。

  深夜的陳海公路一片寂靜,路口處的兩個集裝箱房內燈火通明,兩個身穿“大藍”服的人正忙著分揀藥品。“這五盒二冬養心口服液,是廟鎮陳阿姨的;八盒富馬酸喹硫平片,是港西鎮張奶奶的,這個藥治的是精神分裂症,交接時一定要叮囑鎮裏的志願者儘快發下去;這些勞拉西泮片是新海鎮訂的,治焦慮障礙,也要快點下發……”

  代配藥志願組負責人沈漢春和志願者袁高鋮,兩人手腳麻利,對接迅速,將一本本病歷本、一張張社保卡根據名字資訊裝在對應的牛皮紙袋裏,再和藥品一起分裝在一個個不織布袋中。兩人身穿的“大藍”服,帽子和衣服本應同色,可帽子的顏色卻明顯更深些:頭上的汗浸濕了帽子。集裝箱房內溫度並不高,但空調卻一直在運轉,一旁還有個電風扇在呼呼地吹。“實在太熱了,不開電風扇不行。”袁高鋮一邊抹汗一邊説。集裝箱房內還放了個冰箱,裏面放的不是冰激淩、冰可樂,而是塞滿了各種藥品——很多藥需要冷鏈配送、低溫保存。

  為什麼設立這個“代配藥工作交接處”?崇明區醫保局副局長范莉莉告訴記者,崇明東西向狹長、往返市區路途遙遠,配藥志願者面臨駕駛時間長、活動範圍大的問題。“在G40陳海公路收費口附近設立一個‘轉机站’,讓往返市區和往返島內的配送員在這裡閉環交接、接力配送藥品,可讓藥品配送更高效、更安全。”

  幫市民配藥,有沒有更好的辦法?記者從崇明區了解到,志願者直接往返崇明和市區配送藥品,已從本輪疫情之初的“首選項”,變成了如今的“兜底選項”。在“兜底選項”之上,至少已有四項保障機制。

  首先,對於疫情期間特殊藥品的配藥需求,崇明區相關部門建議在醫生指導下優先使用可替代藥品。其次,若藥品確實不可替代,則可通過家庭醫生延伸處方配藥或者網際網路醫院線上就診配藥等辦法解決。還是不能滿足需求的,則可將藥品需求提交至村部、居委會,由崇明區內醫療機構啟動緊急零星採購。另外,如市民願意自費購買藥品,則可協調社區衛生中心和相關藥店,直接在區內進行閉環採購。

  “當以上途徑都無法滿足用藥需求時,市民可向村部、居委會提出需求,由鄉鎮志願者、代配藥工作交接處志願者接力,幫市民到市區三甲醫院配藥。”范莉莉説。

  日前,孫仁洪就向村部反映了自己的用藥需求,村裏第一時間將需求匯總到三星鎮,鎮裏轉交到崇明區醫保局。經區衛健委審核,崇明區醫療機構無相同廠家的相關藥品,於是相關藥品名單就被推送給區外助醫志願服務團隊,最終由志願者赴市區完成配藥。“當天下單,第二天藥就到了,比我自己去市區配都方便!全程我都沒出過村口,連家門都不用出,都是村裏、鎮裏和其他地方的志願者幫我辦的。謝謝他們!”

  (應當事人要求,文中病患為化名)

  五、120用車和急診綠色通道暢通了嗎?

  4月22日上午9時許,家住普陀區的葉女士突發急性嘔血,家人撥打近一個小時的120急救電話,並和社區申請報備。約45分鐘後,接上葉女士的120救護車閃爍著藍燈一路飛馳,開到了同濟醫院急診科。這裡也是上海市醫療急救中心同濟分站。

  經過預檢,葉女士被緊急送入“第二急診救治區”的搶救室,醫護人員對她的意識狀態、呼吸、氣道和血流動力學進行緊急評估,啟動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診治流程,並予以吸氧、監護、血管活性藥物應用等緊急處置。她的家屬告訴記者,從撥打120到救護車開進小區,等了約半小時,“現在特殊時期,沒辦法”。

  記者從上海市醫療急救中心了解到,自上海第一輪核酸篩查至今,“120”急救電話來電量持續在超高位運作。4月6日來電量更高達平時的12.3倍,突破歷史極值,目前來電量也基本保持在平時10倍左右。120實際發車訂單量達平時4倍以上,處於“人等車”狀態,市醫療急救中心優先滿足急危重症患者的用車需求。

  同濟醫院急診科擔負著救治上海西北片區危急重症患者的任務。醫務處處長王飛介紹,情況緊急確需現場急救的病患除了撥打“120”,還要向社區防控人員申請並聯繫定點醫院。“120”將優先滿足急危重症患者的呼救,急救人員到現場採取急救措施後轉運至定點醫院。

  據悉,不少120急救車第一時間抵達接診危急重症患者,曾碰到需要等待社區傳送相關證明的情況。120救護車本就不夠用,再加上相關流程缺失的時間損耗,送治患者的效率難以進一步提升。

  4月23日上午10時,記者抵達同濟醫院。剛走進醫院南門,就看到急診大廳外一塊紅色木製指示牌,“第二急診救治區”幾個大字很醒目。西側兩頂綠色充氣帳篷更顯眼。綠帳篷門口貼著紅底白字“預檢室”“搶救室”。

  走進預檢室的綠帳篷,三名醫護人員身穿防護服正在忙碌。搶救室的綠帳篷裏,氧氣鋼瓶、救治床位、心電監護儀等專業設備一應俱全。

  又一輛120急救車呼嘯而至,停在“第二急診救治區”預檢室門口,一位頭髮花白的阿姨在女兒陪同下下車,直接接受預檢。身穿“大白”的同濟醫院周海超醫生介紹:救護車把病人送達後,先在預檢室查看病人體徵是否平穩。如不平穩,就在隔壁搶救室治療,等體徵平穩後再送入急診室;如果患者體徵極端異常,不用再排隊進急診室,第二急診救治區開通“綠色通道”直接轉入。“在預檢室,我們也檢查核酸證明,如果老年患者沒有核酸陰性證明,現場提供抗原測試,陰性後再轉入急診室。”

  醫院急診白天是“閒暇時段”,深夜才是“黃金時段”,醫院急救任務更為繁重。謝壯麗醫生介紹,同濟醫院目前對120救護車送來的危急重症患者,分類分層提供服務:第一是緊急治療,如嚴重刀傷等,患者接受治療後可離院回家;第二是對一些危重症患者,納入醫院新建的“緩衝病房區”,留觀等待進一步治療;第三對於涉及生命的危急重症患者,醫院第一時間納入專科病房,確保患者接受進一步的專業治療。

  近期市級醫院的門急診業務量激增,擔負著救治上海西北片區危急重症患者任務的同濟醫院,于4月18日開設“第二急診救治區”。4月19日至23號,“第二急診救治區”接收、治療120急救送來的病患169人,未來會進一步保障急診急救服務供給,保障急救綠色通道暢通。

  同濟醫院甘泉樓外廣場上,記者又發現了第三頂綠帳篷,外形規模明顯更龐大。這個帳篷裏,建築工人們正忙著架設照明設備,醫護人員也在檢查各項細節。據介紹,儘管急診病房已完全飽和,但醫院依舊在收治特別危重甚至危及生命的危急重症患者。為此,醫院特別在院內搭建起這座“小方艙”,大概能放30個床位。

  同濟醫院黨委副書記吳登龍介紹,因有新冠陽性病人的間斷性出現,醫院必須對急診區域進行嚴格消殺。為維持對危急重症患者的救治活動不間斷,特別設立“第二急診救治區”,包括預檢室、搶救室和“小方艙”。一旦急診室進行消殺暫停診療,“第二救治區”可以繼續接受治療危急重症患者。同濟醫院疫情前院內有近2000人醫護人員,由於疫情封控、馳援方艙等因素,堅守在醫院崗位的只剩約900人。“雖然目前醫護人員只有平時的42%,但為確保更多急重症患者得到救治,我們責無旁貸。”

  據悉,包括同濟醫院在內,上海全市層面市級醫院的門急診業務量激增。相比4月初,36家市級醫院的急診量增長了65%。為滿足市民的就醫需求,36家市級醫院中開設了33個急診就醫點,保障急診急救服務供給,保障急救綠色通道暢通。近期,還通過增設專人接聽、設置語音提醒等方式,保障與市民溝通渠道的暢通。

  六、巡遊計程車推出後就醫交通難有緩解嗎?

  今天(24日)清晨6點,陳師傅的巡遊計程車出現在虹口區車站北路715弄文苑小區門口,比預定時間提前了半個小時。15分鐘後,居民王女士帶著裝有病歷本的手提包走出小區,出示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和健康碼綠碼後,她坐上了陳師傅的車,前往距此15分鐘車程的一家醫院。

  疫情期間,公交停運,市民就醫交通問題一度非常突出。從4月18日起,上海推出就醫保障巡遊出租汽車,供市民普通就醫和出院使用。有計程車作為運力補充,居民就醫用車情況改善如何?今天(24日)上午,記者與就醫市民一同坐上巡遊計程車體驗。

  “前段時間根本沒車可叫,小區封控出不了門,私家車也不讓出去,都不能看病。”王女士坐在計程車上,手上攥著從包裏取出的病歷本,向記者回憶起不久前出行難的情況。她説,由於不是緊急就醫需求,自己已在家忍了一段時間沒去醫院。“不知道需要血透、化療那些病人可怎麼辦,他們可等不起啊!”

  小區封控前,王女士去醫院動了一次手術,按照醫囑最近需復診,但她平時乘坐的地鐵和公交線路都已停運,只好求助居委會。她被告知有巡遊計程車可以安排她去醫院,但要提前一天預約。王女士提出就醫需求後,由居委會傳達給街道。發車前一天,王女士收到了街道的電話,確認其就醫資訊。

  當晚,大眾出租公司的陳師傅就收到了街道發來的短信,包括居民聯繫方式、地址和需要去的醫院,他隨即和王女士聯繫,確認醫院門診週日仍開放,約好次日一早6點半在小區門口等。“我們幾乎是24小時響應的狀態。”陳師傅告訴記者,目前接單範圍為整個街道,目的地包括全市醫院,這兩天接送的主要是需要血透的患者和孕婦。

  “確實幫了大忙了。”王女士説,現在封控時間較長,像她一樣亟需復查的病友不在少數,還有一些特殊患者更著急。“有了巡遊車,小區也給就醫居民開了出入證,問題得到了緩解。”但王女士也表示,目前配備的車輛未必能滿足所有人需求,希望今後有更多計程車加入。

  按照規定,巡遊出租汽車由區或街鎮統一調度、管理和使用。在採訪中,有市民告訴記者,目前公佈的政策仍不夠清楚,自己並不知道哪些街鎮可以提供這項服務,也不知道如何申請。市民建議,街道應把資源和政策主動明確告知居委會和市民,讓基層清楚相關的政策和流程。

  也有不少居民需要緊急就醫,不可能“提前一天預約”,那怎麼辦?據了解,居民可以和街道協商,再由街道告知司機。“如果情況緊急,我們可以立刻回去接。”陳師傅説,有一天夜裏1點,他已躺下休息,突然接到街道電話,有一名兒童突然胃痛,希望緊急送醫。他立刻爬起來趕過去,“類似的情況還不少,主要是老人和小孩”。

  路線規劃和車輛調配方面,相比這項服務剛推出時,已有所改善,運送效率也有提升。

  王女士是陳師傅今天的第一位乘客。6點45分送抵醫院後,陳師傅就地等待,並對車輛內外進行消殺,等王女士看病結束把她送回小區後,再去接另一位要到醫院做血透的乘客,按約定需8點抵達小區。“如果就診時間不長,可以等一會兒,如果做血透要等三個小時,這段時間我就會去接別的乘客。”陳師傅説。

  陳師傅從4月19日開始接單,他坦言,剛開始拿到居委會給的名單往往一頭霧水,接送路線混亂重復,浪費不少路上時間。“這兩天沒了之前的忙亂,路線協調優化了,街道提前一天給到名單,我們一個個打電話約時間,排出最經濟合理的行程,也減少了乘客等待時間。”

  隨著部分地區封控時間延長,最近,居民用車量有所上升。陳師傅剛開始接單時,每天接送乘客1-2位,現在每天穩定在5-6位,多的時候8-9位。“剛開始很多居民不知道有這項服務,現在很多老人也知道了,需求就上來了。”與以往的計程車服務不同,巡遊車要負責接送,一般上午送,下午接,所以每個病人司機要跑兩個來回。“一個來回得30-40分鐘,平均每個乘客接送要用去一個半小時左右。”陳師傅説。

  浦東地區的巡遊計程車服務推出更早。4月5日起,由大眾出租組建的50人送醫愛心保障車隊開始為浦東新區12個街道、24個鎮內需要就醫或遭遇突發的市民提供免費運送保障服務,首周即承接各類用車800余單。

  “4月初剛開始時,可能會遇到運力跟不上需求的情況。”大眾出租公司是提供巡遊車服務的公司之一,浦東地區車隊長張衛斌解釋,如果在需求集中的時間段,可能會需要等候較長時間,一般在上午7點30分至晚上6點之間會比較忙碌。目前,浦東地區運營車輛已從最初50輛增加至70輛。

  運營多日,巡遊車的服務流程也在優化。萬師傅是駐守在浦東地區的一名巡遊計程車司機,他告訴記者,剛上崗那幾天,曾有坐過他車的乘客直接打他電話反映,聯繫居委約車無人接聽。“後來經過和街鎮協商,遇到類似情況,乘客可直接聯繫司機,我們在群裏報備後,街鎮可直接派車。”

  針對駕駛員的保障也有增強。根據規定,駕駛員出小區後不再返回家中,他們的食宿問題要得到妥善解決,才能提供更好的服務。陳師傅告訴記者,目前他住在由街道和公司提供的酒店內,可洗熱水澡,三餐由街道送至酒店,如果中午不忙就趕回酒店吃飯,來不及就在路上吃點麵包。

  “遠郊的站點附近沒有酒店,一開始沒銜接好,駕駛員缺少洗漱休息的環境,後來經過協調都已安排落實,駕駛員有了可以充分休息的地方,更能安心工作。”張衛斌説。位於浦東的萬師傅就住在街鎮提供的辦公室內,但他有時晚上仍睡在車裏,因為“如果有緊急的單子來,這樣出車速度更快”。

  談及目前遇到的問題,張衛斌也坦言,按照規定,居民用車需提供48小時核酸陰性證明,但部分小區已不再每天做核酸,也有核酸檢測出結果滯後的問題,導致居民在用車時核酸已失效。“我們目前採取的臨時補救措施是做抗原檢測和要求出示綠碼,後續具體怎麼做,還要再進一步細化協商。”

[責任編輯:滕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