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多點發力打通制約大學生就業的瓶頸

2022-04-25 09:04:00
來源:工人日報
字號

  【前沿觀察】多點發力打通制約大學生就業的瓶頸

  每年的三四月份,都是應屆畢業生的傳統招聘旺季。但從今年的情況來看,“金三銀四”似乎並沒有如期而至。智聯招聘、前程無憂等大型招聘網站的分析數據表明,當前不少企業的招人意願不高,就業市場較為低迷。國家統計局最新發佈的數據也顯示,16歲至24歲城鎮青年調查失業率1、2月份為15.3%,3月份為16%,高於往年同期。

  近年來,大學畢業生已成為做好我國就業工作的重點群體。考慮到3、4月份是就業增長的關鍵月份,而今年“金三銀四”遭遇市場低迷,不可避免會影響全年就業增量。這意味著,要順利完成全年1100萬以上城鎮新增就業、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以內的就業目標,將有可能遇到更大困難,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導致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有多種。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不可避免地影響到勞動力市場的供求和預期。

  在需求方面,受疫情影響,外部發展環境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加,我國經濟增長面臨著下行壓力。與此同時,經濟增長拉動就業的能力也出現下降。據測算,2016年,我國城鎮就業彈性系數為0.376;到2019年,該系數下降到0.318。從産業來看,無論是製造業,還是服務業,都出現了需求下降的情況。特別是此次疫情中,服務業受到的影響尤為明顯,而服務業是吸納大學畢業生就業份額最大的産業部門。

  在供給方面,今年需要在城鎮就業的新成長勞動力近1600萬人,創多年來新高。其中大學畢業生比上年增長168萬人,總量增加到1076萬人,為歷史最高。與其他群體不同,大學畢業生走上勞動力市場的時間比較集中,短期對勞動力市場的供給衝擊明顯。

  在預期方面,由於不少大學畢業生對整體就業形勢預期偏弱,因而求職的求穩心態不斷加強,報考公務員、考研和偏向國企的現象較為明顯。還有部分大學生為找到合適工作崗位,“慢就業”“緩就業”現象也較為明顯。

  因此,破解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也要從需求偏弱、供給衝擊和預期偏弱三個方面著手,多點發力,打通制約大學生就業的瓶頸。

  首先,要堅持在穩增長中穩就業。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只有繼續保持適度的經濟增長速度,才能為擴大就業提供持續的動力,也對改善就業市場預期有積極作用。當前,我國的基本面並未發生根本性的改變,經濟發展潛力依然很大,增長新動能不斷涌現,這對實現穩增長和未來長期的可持續增長打下了良好基礎,也為實現更加充分更高品質就業準備了條件。

  其次,要堅持在保市場主體中保就業。保就業必須保市場主體,針對企業發展中面臨的多重壓力,要在財政、金融和社會保障政策方面繼續發力,持續為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減稅降費,不斷激發企業活力。只有市場主體搞活了,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才能得到有效緩解。

  再次,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解決大學生就業中的基礎性作用。在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各種因素中,專業不對口、供給與需求脫節是重要原因之一。要加快教育體制改革的步伐,在人才培養和專業設置等方面,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努力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人才,避免出現人才浪費、過度教育等問題。

  最後,要更大力度地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將大學生就業放到更加重要的地位,無論是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都要緊緊圍繞就業這個最重要的目標,構築促進大學生就業的鼓勵性支援性政策體系。不斷改善營商環境,激發大學生主動參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在解決大學生就業中的主體地位,不斷增強基層單位的吸引力,採取多種措施在戶籍制度、職業發展、就醫、住房等方面大膽探索,努力解決大學生就業的後顧之憂。這不僅是解決大學生就業的重要手段,實際上也為地方發展儲備了必要的人才資源,可謂是一舉多得的有效途徑。

  (作者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

  李長安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