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攝影師記錄亞洲第一個生態博物館20余載歲月變遷

2022-04-21 09:02: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貴陽4月20日電 (周燕玲)20日,《梭戛故事:一個村莊的影像史》楊安迪紀實攝影展在貴州省博物館開展,150多張影像作品記錄了亞洲第一個生態博物館——梭戛苗寨20余載的變遷。

  梭戛位於貴州省六盤水,那裏居住著的苗族被稱為“箐苗”,因其頭飾特點,又被稱為“長角苗”。1993年,法國《費加羅雜誌》週刊的記者經過3天徒步跋涉來到村寨採訪,讓那裏為世人所知。1998年,在中挪兩國的努力下,以村寨社區為單位的梭戛生態博物館建成,並被外界稱為“一座沒有圍墻的活體博物館”。

  “永遠也忘不了第一眼看到梭戛後的震撼,那種震撼不僅是生活上的艱苦,還有他們獨特的文化及對生活的樂觀。”楊安迪説,自1995年第一次踏進梭戛後便與那裏結緣,20多年的時間裏拍攝了上萬張照片。

  《梭戛故事——一個村莊的影像史》以人類學視角切入,從“漠陌上花開”“草寨土屋的記憶與生活”“花場紀事”“熊召珍婚禮”“新與舊之間”“時代凝視”6個部分,讓觀者從微小敘事中,觀察和領會地方民族族群文化的發展與變化。

  20世紀90年代的梭戛,因為石漠化嚴重,山上幾乎不長草,那裏的人們像是在山上舔食的岩羊,拿著鋤頭弓腰站在岩石上耕作。楊安迪在梭戛拍攝的第一張照片,是一個小女孩站在山坡上放羊,照片的背景就是一座光禿禿的大山,仔細看就會發現,苗族婦女們在山上種地的場景。

  正是因為梭戛獨特的文化和自強不息的精神,讓楊安迪産生用影像記錄那裏的人和事,“記錄是攝影最重要的力量,它讓我們的記憶有了一個有形的載體。”

  村裏修往外界的第一條公路、村裏的第一台電視機、移民搬遷修建的第一個新村……在楊安迪的鏡頭下,梭戛箐苗社區經歷了時代浪潮下的滄桑與巨變,從石漠化嚴重的貧窮落後山村逐漸發展成林深樹密的特色鄉村旅遊景區。

  “梭戛20多年來的變化可以用翻天覆地來形容。”楊安迪説,隨著梭戛生態博物館的建立,打通了與外面世界聯通的路,梭戛這兩個字更是名揚海外,八方湧來的目光為那裏帶來了新生。

  在攝影展現場,記者看到幾組照片的對比,照片裏孩子讀書的路變成了柏油馬路,曾經的土坯房變成了兩層小別墅,曾在破舊的茅草屋前留下合影的夫婦20多年後建起了新房子,襁褓中的小孩也已考上大學。

  多年來,楊安迪的照片也吸引不少海外攝影師和外國友人到訪梭戛,來自德國的“90後”青年羅伯特阿道夫就是其中之一。2021年,羅伯特阿道夫帶著錄影機來到梭戛,在他的鏡頭裏,寬敞的柏油馬路旁是一排排整潔的民居,村莊不僅乾淨整潔還綠蔭環抱。

  “非常欽佩中國為消除貧困所作的努力,讓梭戛從荒蕪之地變成美麗的村莊。”羅伯特阿道夫説,梭戛就像藏在大山裏的寶藏,村民還穿戴著自己特有的民族服飾,用他們自己的方式與自然和諧相處。

  “希望以本次展覽為開始,逐漸建立貴博多元文化基因庫,讓展覽資源多元化,在鄉村振興中貢獻博物館的力量。”貴州省博物館館長李飛坦言,關注少數民族影像記錄,為鄉村留下一部影像史,也是“文化救險”的一種方式。(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