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他們把夢想寫在太空

2022-04-21 08:57: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太空出差三人組”平安回家,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他們把夢想寫在太空

  本報記者 潘旭濤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2年04月21日 第 05 版)

  4月16日9時56分,在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的東風著陸場戈壁灘上,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

  開艙手面帶微笑,打開艙門:“神舟十三號乘組,歡迎你們回家。”神舟十三號航太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安全順利出艙,向迎接他們的人群揮手致意。

  這片廣袤無垠的沙漠戈壁,見證了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出征與凱旋。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在東風發射場發射升空。神舟十三號乘組在軌飛行183天,創造了中國航太員連續在軌飛行時間的最長紀錄。

  目前,3名航太員身體狀態良好,正在中國航太員科研訓練中心進行飛行後恢復。4月17日晚,王亞平發了凱旋後的第一條微信朋友圈:“感謝你們的日夜陪伴,回到地球回到家的感覺真好!”

  神舟十三號任務的圓滿成功,標誌著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的完美收官,中國空間站即將進入建造階段。

  突破

  在浩渺的太空中,神舟十三號乘組創造了許多“首次”,一次又一次刷新中國航太紀錄。

  航太員首次在軌駐留6個月,進行了為期最長的“太空出差”。

  駐留太空,困難不小。空間站在距離地球400公里左右的近地橢圓軌道上飛行,航太員所處的環境是微重力、高真空、溫度高低交替,還有空間輻射。空間站每90分鐘繞地球飛行一圈,這意味著空間站要頻繁感受冷熱交替,最高溫度達到200攝氏度,最低溫度達到零下120攝氏度。

  翟志剛坦言,在這次飛行任務中,最具挑戰性的是長達6個月的在軌駐留,“長時間的失重飛行,會導致我們肌肉萎縮、骨鈣流失,長期狹小密閉環境,會讓我們的心裏産生孤獨感、煩躁感。”為此,每位航太員每天需鍛鍊約兩個小時,並主動進行自我心理調節。

  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還邁出了中國女性艙外太空行走第一步。

  2021年11月7日,翟志剛、王亞平身著中國新一代“飛天”艙外航太服,先後從天和核心艙節點艙成功出艙,翟志剛時隔13年再次出艙,王亞平成為中國首位執行出艙任務的女航太員。在艙內的葉光富配合支援兩名出艙航太員開展艙外操作。

  出艙後,翟志剛説:“我已出艙,感覺良好!”王亞平接著説:“我一會兒出艙,感覺良好!”葉光富説:“我下次出艙,感覺良好!”航太員的話傳至地面控制中心,引來工作人員陣陣笑聲。神舟十三號“三人組”還因此獲得了“感覺良好乘組”的昵稱。

  約6.5小時後,航太員圓滿完成了機械臂懸挂裝置與轉接件安裝、艙外典型動作測試等出艙活動既定任務。翟志剛、王亞平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艙後,與艙內的葉光富激動地擁抱在了一起。

  此次“太空出差”,中國人首次在太空過春節。寫福字、貼春聯、挂燈籠……虎年春節,中國空間站裏喜氣洋洋、年味十足。

  1月31日,農曆除夕。航太員通過視頻向祖國和人民送上祝福。翟志剛展開一副對聯,祝大家“新春快樂,身體健康,萬事如意”。王亞平身著喜慶的服裝,祝福偉大的祖國“福虎生旺、繁榮富強”。葉光富手持“福”字,祝願全國人民“新春愉快、闔家幸福”。

  過年少不了吃年夜飯。在太空中,航太員能吃到三種餡的餃子——豬肉白菜餡、鲅魚餡、黃花菜餡。王亞平撥動勺子,餃子慢悠悠飄進嘴裏。葉光富把餃子輕輕拋起,一口咬住。翟志剛努嘴一吸,咽下小水球狀的湯汁。

  在軌飛行期間,航太員先後進行了2次出艙活動,開展了手控遙操作交會對接、機械臂輔助艙段轉位等多項科學技術實(試)驗,驗證了航太員長期駐留保障、再生生保、空間物資補給、出艙活動、艙外操作、在軌維修等關鍵技術。

  歷練

  航太員在太空中每一次自信的微笑、每一個嫺熟的動作,背後都是巨大的努力與付出。

  在黑色天幕和藍色地球的映襯下,航太員揮動鮮艷的五星紅旗,邁出中國人在茫茫太空中的第一步。2008年9月27日,這清逸飄然的一步,讓全世界記住了一位航太英雄——翟志剛。

  1966年10月,翟志剛出生在黑龍江龍江縣一個小鄉村。父親長年臥病在床,母親靠賣炒瓜子供他完成學業。翟志剛説,少年時代的艱辛,讓他變得堅強,在之後的飛天之路上,他從不言苦累,更不言放棄。

  1998年,翟志剛加入中國航太員大隊,成為中國首批航太員。為了一朝飛天、逐夢蒼穹,翟志剛開始了年復一年的刻苦訓練。

  在一次水槽訓練時,翟志剛沉到10米深的水下,不料,氣瓶突然漏氣。緊急時刻,他沉著冷靜,與潛水員交替共用一個氣嘴,從容遊出水面。

  大家松了一口氣。訓練負責人趕忙上前詢問翟志剛:“身體怎麼樣?”翟志剛自信地説道:“沒問題,可以繼續訓練。”更換新氣瓶後,他再一次沉到水下,完成了當天全部訓練內容。

  2008年,翟志剛如願入選神舟七號航太員乘組,成為首位太空行走的中國人。這次“太空漫步”, 翟志剛走了19分35秒,而接下來的登天路,他走了漫長的13年。這13年間,他先後成為神舟十號和神舟十二號任務的備份航太員,但均與飛天任務擦肩而過。

  直到2021年10月16日,隨著火箭尾焰點亮夜空,翟志剛再次征戰太空。這次,他擔任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指令長,與他一同飛向星空的是兩名“80後”——王亞平和葉光富。

  1997年,山東煙臺女孩王亞平走出生活了17年的小山村。高三那年,王亞平得知空軍招女飛行員,她果斷報了名,一路過關斬將,順利收到空軍長春飛行學院的錄取通知書。

  第一次飛行訓練,隨著飛機俯衝低飛,王亞平看到了地面上仰頭觀望的村民,看到了農戶家的雞飛來跳去,看到了大黃狗衝著天空叫喚……“神奇而歡樂的飛行讓我深深陶醉其中。”王亞平説。

  2003年,楊利偉乘神舟飛船首飛太空。電視機前的王亞平忽然閃過一個念頭:“中國什麼時候會有女航太員呢?”

  2010年,王亞平如願成為中國航太員大隊的一員。這時,她才發現,要面對的是超乎想像的艱苦訓練。

  初次接觸離心機訓練,王亞平感到既陌生又恐懼。遊樂場驚險刺激的過山車,過載只不過是自身體重的兩三倍,而航太員的超重訓練,承受的壓力要達到自身體重的8倍。每次訓練,因為強大的牽引力,王亞平臉部肌肉嚴重變形,眼淚控制不住地向外流,但她從未按下手邊紅色的暫停鍵。

  付出終有收穫。2013年,王亞平入選神舟十號航太員乘組,終於飛上太空,並成為深受青少年喜愛的“太空教師”。如今,圓滿完成神舟十三號任務,王亞平身上又增添了不少“標簽”:中國首個進駐空間站的女航太員、太空駐留時間最長的中國女航太員以及首個出艙的中國女航太員。

  相比翟志剛和王亞平,葉光富是“新面孔”。雖然是首次執行飛天任務,但他並非首次在公眾面前亮相。

  2016年7月7日,在義大利撒丁島,6名滿身泥土的航太員從探險6天6夜的洞穴中走出。其中,葉光富的東方面孔格外引人注目。

  洞穴訓練的目的是讓人類在未來踏上其他星球時,具備適應陌生環境的能力。葉光富作為中國航太員代表,與來自美國、俄羅斯、西班牙、日本的5名航太員共同參加了歐洲空間局組織的洞穴訓練。憑藉良好的綜合素質,葉光富在訓練中脫穎而出,成為擔當洞穴勘測與定嚮導航任務的重要角色。

  1980年9月,葉光富出生於四川成都。2010年,已是飛行員的他加入航太員隊伍。雖説“天空”與“太空”僅一字之差,但要完成從飛行員到航太員的轉變,卻是步步艱辛。

  除了要完成基礎理論學習、航太環境耐力與適應性訓練、救生與生存訓練等8大類上百門挑戰身心極限的科目訓練,航太員更要面對心理的煎熬和挑戰。與飛行員常態化的飛行任務相比,航太員在職業生涯中只有兩種狀態——飛行和準備飛行,有的航太員甚至整個職業生涯都未能實現飛天夢想。葉光富認為,“這個過程也是一種歷練,人生的精彩也體現在漫長而又艱辛的奮鬥過程中。”

  築夢

  空間站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一次次“天地對話”,激發一個又一個航太夢、科技夢。

  2022年新年第一天,“元旦京港澳天宮對話”拉開帷幕。神舟十三號乘組與來自北京、香港和澳門的約500名青年學生進行互動交流。

  青年學生踴躍舉手提問:“執行有風險的任務時,心情是什麼樣的?”“遇到突發情況時如何面對?”……

  航太員的回答聲情並茂:“航太員大隊的門楣上,有8個大字——‘祖國利益高於一切’,強大的祖國永遠是我們最堅強的後盾,愛國主義永遠是激勵我們飛天的動力源泉”“在太空中我們身體雖然失重,但是我們的心裏卻非常踏實”……

  清華大學航太航空學院學生譚祖瑋説,通過參加對話活動,深刻感受到航太員們對夢想的執著和對航太事業的熱愛,青年學子一定能從“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太精神中汲取精神力量。

  活動期間,航太員還為青年學生們直播了“太空畫展”。

  2021年10月14日,在神舟十三號航太員中外記者見面會上,一名來自新疆的小女孩告訴即將出征的王亞平:“小朋友們給您和乘組準備了一份‘神秘禮物’,已經送達空間站,希望您能喜歡。”

  2個多月後,3名航太員如約開啟了這份“神秘禮物”——20多幅由中西部地區青少年創作的太空主題繪畫作品。驚喜之餘,航太員們決定在空間站裏舉辦一場天宮畫展。

  畫作稚嫩但飽含真情。一幅名為《火星人到地球》的作品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作品説明寫道:“快看,火星人來到了十八洞村參觀!”這幅作品出自12歲的龍欣雨之手,湖南花垣縣十八洞村曾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經過精準扶貧,村民過上了富裕的小康生活。“我想讓航太員們看到我們家鄉的美。”龍欣雨説。

  在孩子們的眼中,3名航太員是和藹可親的“太空教師”。 在軌駐留期間,神舟十三號乘組進行了兩次精彩的太空授課。

  一個黃色陀螺旋轉著出現在直播畫面中,王亞平的聲音響起:“太空探索永無止境,隨著不斷旋轉的陀螺,我們已經從神舟十號任務,進入到了空間站時代。歡迎來到‘天宮課堂’!”2021年12月9日,“天宮課堂”第一課正式開講,這是時隔8年之後,中國航太員再次進行太空授課。

  在約60分鐘的授課中,3位“太空教師”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的細胞學實驗、人體運動、液體表面張力等神奇現象,講解了實驗背後的科學原理。

  2022年3月23日,“天宮課堂”第二課的“上課鈴”響起。“太空探索永無止境……”在鏡頭中,王亞平的面孔和聲音再次出現,3名航太員身著藍色工作服站成一排。

  3位“太空教師”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太空“冰雪”實驗、水油分離實驗、太空拋物實驗等,還介紹了在空間站的工作生活情況。

  太空授課傳播普及了空間科學知識,在億萬青少年心裏播撒下科學的種子。2013年6月20日,身為神舟十號航太員的王亞平,在航太員聶海勝、張曉光協助下進行了太空授課,這是中國首次太空授課。“那時,我看了王亞平老師的太空課堂,當時我在讀小學四年級,印象最深的就是陀螺實驗,很震撼!”湖北武漢六中學生張書鋮説。從那時起,他心裏埋下了一顆飛天的種子,後來,他報考了武漢六中航空實驗班,讓自己離夢想更近了一步。時隔8年後,太空課堂再次開講,張書鋮與同學們準備好了各種實驗器材,與“太空教師”同步實驗,探索“天地”差異。

  征途

  6個月的太空生活轉瞬即逝。航太員們整理艙內設備器材,分門別類歸置各類物品,對艙內環境進行全面清潔維護……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回家的準備工作。

  4月15日晚,3名航太員向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敬了一個莊嚴的軍禮,戀戀不捨地回到飛船返回艙。16日0時44分,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與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成功實施分離,“太空出差三人組”踏上歸程。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首次採用快速返回模式,使得航太員能夠更快更舒適地安全返回地面。“黑障區”是令人揪心的一段旅程。返回艙進入大氣層時,與周圍空氣激烈摩擦,形成一個高溫高壓的電離氣體層,這個氣體層包裹在返回艙表面,隔絕了返回艙與地面測控站之間的通信聯絡,形成通信“黑障區”。16日上午,返回艙成功穿越“黑障區”,進入著陸場上空,巨大的主降落傘迅速打開。

  16日9時56分,返回艙成功著陸。11時5分,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全部安全順利出艙,身體狀態良好。

  翟志剛首先出艙,坐上地面人員為其準備的航太員專用座椅。“感覺非常良好,向祖國和人民報告,我們圓滿完成‘神十三’飛行任務!”翟志剛在現場接受採訪時説。

  王亞平面帶微笑向大家報平安,並對著鏡頭告訴女兒:“摘星星的媽媽回來啦!”

  葉光富最後出艙,面對人群做了“點讚”“比心”的手勢。“我也實現了飛天夢想,可以自豪地向祖國報到!”葉光富説。

  太空浩瀚,征途漫漫,中國航太又站上了新起點。4月17日,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佈會上,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主任郝淳表示,中國空間站建造分為關鍵技術驗證和建造兩個階段實施,神舟十三號任務的圓滿成功,標誌著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的完美收官,2022年是完成空間站建造的決戰決勝之年。

  今年年內,中國將發射問天和夢天2個空間站實驗艙、神舟十四號和神舟十五號2艘載人飛船、天舟四號和天舟五號2艘貨運飛船,同時還將首次實現6名中國航太員同時在軌。中國將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作出更多開拓性貢獻。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