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救命絕不能停!華山醫院奮力撥亮生命燈火

2022-04-20 14:52:00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上海頻道
字號

  疫情下的上海,生命搶救從未停歇。

  4月18日下午,國家神經疾病醫學中心所在的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門診負壓手術室和醫院手術中心內,3台神經外科手術幾乎同時開展。腦血管、腦腫瘤、創傷重症三組專家“全副武裝”,在麻醉醫生、手術室護士配合下,為封控區轉運來的24歲小夥子、72歲孤寡老人和35歲快遞員工緊急手術,爭分奪秒搶救生命。晚10點,三位患者平安返回病房。焦急等候的家屬和各部門醫護人員都放下懸著的心,家屬一迭連聲地“感謝”。

救命絕不能停!華山醫院奮力撥亮生命燈火

  左顳腦出血的24歲小夥兒小韋的緊急手術正在進行中

  性命交關,三位患者病情同時告急

  18日淩晨,華山醫院醫務處處長王惠英接神經外科總院執行主任朱巍教授電話:16日因左顳血管畸形破裂出血,創傷重症組吳雪海教授收治入市神經外科急救中心39病區過渡病房的24歲年輕人小韋,因顱內壓增高導致部分腦組織被擠壓移位,壓迫周圍神經、血管和腦幹組織,病情危急。抗疫中的相關流程立即啟動,流調、評估、轉運、手術、病房準備、消殺,工作群中,各相關部門連夜確認流程,做好一切準備。

  當時淩晨4點半,35歲的快遞員劉師傅,因頭痛頭暈半月,加重至噁心嘔吐、行走不穩,同伴呼叫120救護車轉院至華山急診,CT提示:右側小腦4-5釐米巨大佔位。一大清早,神經外科腦膠質瘤中心副主任吳勁松教授與當日神經外科急診值班朱鳳平醫生至急診查房發現,患者顱內佔位導致脊液迴圈通路受阻、産生大量腦積水,明顯引發顱內壓過高,需儘快進行腦室外引流。

  幾乎同時,17日下午,一位從封控區至外院急診、又經120轉入華山醫院的72歲慢性硬膜下血腫靳老伯,入院時血腫壓迫已引起神經功能障礙、影響排尿功能,一側偏癱、行走困難,此刻雙側瞳孔變大,同樣面臨腦疝風險。

救命絕不能停!華山醫院奮力撥亮生命燈火

  急診特殊通道轉運

  風險評估,三台手術醫護都要“大白”上陣

  人命關天,三台手術都非開不可。怎麼做才對各方都安全?

  工作群裏,院感科主任楊帆教授、急診科主任助理楊敏婕醫生與神經外科專家組幾輪對談:緊急程度?感染風險?轉運路線?方案很快確定。

  劉師傅因病休息半月、入院前數日無核酸報告,靳老伯上一次核酸檢測後在外院急診停留過,兩人入院後僅有抗原和一次核酸快檢結果,存在較大感染風險,需經特殊通道在門診負壓手術室手術;小韋早一日入院,兩次核酸陰性,可經專門轉運通道轉至手術中心手術。

  三位患者都來自封控區,都是急診入院,轉運、醫護、消殺團隊均需著“大白”上陣,並實時對檢查、轉運及手術場所消殺。

  “線上”術前談話,三台手術順利完成

  方案確定,分頭執行。

  下午1點,小韋順利從過渡病房轉運至華山總院手術中心。“大白”朱巍教授主刀,在一助虞劍副教授、二助朱侗明醫生,巡迴護士陸小露、洗手護士李凡和麻醉醫生劉潔、史瑞珍配合下,歷時約3小時,順利完成腦內血腫清及血管畸形團切除手術。術後CT顯示:顱內高壓壓迫去除,轉危為安,有望徹底康復。從外地趕來的小韋父親激動得流下眼淚。

救命絕不能停!華山醫院奮力撥亮生命燈火

  朱巍教授在確定手術切口位置

  此時,靳老伯的術前談話“線上”進行。右臂缺失的他是獨居孤殘老人,一日三餐由居委照顧。近日,居委工作人員注意到老人腿腳不便、尿持續失禁,聯繫了他的姐妹,經家人聯繫轉運,最終由120送至華山醫院。沒有直系親屬在場,陪同的姐夫拿不定主意,提出術前談話可“雲”進行。

  5位家人“連線”,主治醫生王瀟文將朱巍教授團隊的手術方案詳細告知:考慮到老先生冠心病史,特意首選局麻手術下放置引流管,備以全麻,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盡可能縮短手術時間、降低風險。家屬在視頻會議上一一“表決”,全部同意。

  14:50,靳老伯被轉運至門診二樓負壓手術室,王瀟文醫生主刀,在范振醫生和沈寒沁、宋歡護士配合下,順利完成慢性硬膜下血腫的鑽孔引流。手術結束,轉回過渡病房,偏癱明顯緩解,語言功能明顯提升。激動的姐夫趕緊“連線”親人報喜。

救命絕不能停!華山醫院奮力撥亮生命燈火

  王瀟文醫生手術中

  經過一個半小時消殺,負壓手術室再次啟用。

  35歲的劉師傅來了。在吳勁松教授指導下,朱鳳平醫生開展了腦室外引流+Ommaya儲液囊植入術,使醫生在術中、術後可持續進行腦脊液引流,緩解顱內壓增高導致腦疝的生命危險。術後CT顯示,顱內高壓明顯緩解,臨床症狀明顯減輕,病人從死亡線上被救了回來!

  “順利!最後一位病人安全轉運至留觀病房。”

  晚上11點多,全程關注的華山醫院領導與參與統籌、指導與調度的各部門工作人員都松了口氣。

救命絕不能停!華山醫院奮力撥亮生命燈火

  吳勁松教授為患者制定手術方案,手術順利進行

  “生死救援”時時上演,再累也要“復盤”總結

  深夜,神經外科工作群開始線上討論。

  參與手術的醫生將三台手術一一“復盤”,結合此前華山醫院寶山院區新冠救治定點醫院、虹橋院區高風險負壓神經外科手術相關工作經驗,就特殊時期手術流程、經驗一一總結、梳理。華山醫院院長、神經外科常務副主任毛穎教授也在群裏為團隊點讚。

  華山醫院總院手術室科護士長李根娣介紹,封控期間的手術室,經常上演“生死救援”。當天就另有神經外科平診手術、腎病科手術同時開展。普外科、手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胰腺外科等,也經常開展急診、平診手術。為此,手術中心特意將六樓手術室單獨辟出,接受有新冠感染風險患者的緊急手術,工勤、保衛、後勤人員隨時待命,救援、消殺,確保手術室安全。

  家屬激動的淚水,醫生濕透的汗水,讓一場場生死救援格外動人。

  “特殊時期,很多患者將希望寄託在華山醫院,必須開的刀,即使再艱難,我們也一定開。醫者仁心,職責所在。”朱巍教授説。

救命絕不能停!華山醫院奮力撥亮生命燈火

  華山醫院放射治療中心醫護人員閉環管理服務患者

  就醫人數井噴式增長,“這只是我們常規的一天”

  “神經外科的綠色通道一直開放。這只是我們常規的一天。”毛穎説,包括以治療腦血管疾病、腦外傷和腦腫瘤突發變化等為主的華山西院區,每天都在接診。作為定點醫院的寶山院區,也每天在為突發腦溢血等疾病的陽性病人開刀。

  “神經系統疾病拖不起,生死往往就在幾分鐘、幾小時。碰到神經系統重症,120急救車都往華山送。作為國家醫學中心,把病人推到外面,等於徹底關閉了他們生的希望!”

  多院區運作的華山醫院,共有5000多名職工,要參與方艙、定點醫院和核酸檢測等多頭工作,維持各院區開診,加上一些醫護人員感染病毒或被封控在家,人手嚴重短缺。

救命絕不能停!華山醫院奮力撥亮生命燈火

  華山醫院寶山院區(定點醫院)普外科醫生為新冠陽性患者緊急手術

  毛穎介紹,各院區目前獨立管理,人員不相流動。人手少,醫務人員打破原來的作息制度。在方艙、定點醫院和急診工作的人員,都連續一個月在崗。病房裏兩周才換次防。原來,護士們分白班和大、小夜班,醫生值班24小時後第二天就能休息,現在都是連軸轉,白加黑。

  隨著城市“三區”劃分,一部分人走出封控小區就診,華山醫院就醫人數井噴。4月18日,虹橋院區急診人數甚至超過平時。華山總院緊急搭建第二急診室,嚴格按照防疫要求,為缺乏有效核酸報告的就診者提供獨立空間,先予診治,同時快速核酸檢測。陰性患者急診處置後會挪到緩衝病房,“緩”過潛伏期,再進普通病房。

  “急診病人都是焦慮的,而我們必須保證所有患者安全和醫護人員的休整。就診人多,環境消殺,都可能影響接診時間。”毛穎解釋説,“特殊時期,醫院有點像上海以前的‘星火日夜商店’,在街角亮著明燈,讓人有安全感。我們絕不能關門!”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