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人民財評:沉著應對風險挑戰,牢牢端住“中國飯碗”

2022-04-19 23:31:00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字號

  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先。

  一季度,農業(種植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8%。氣象條件總體良好,農業生産服務持續加強,春耕備耕平穩有序推進……4月18日,國家統計局公佈一季度農業生産情況。在一系列數據的背後,是農業工作紮實推進,是廣大農民辛勤耕耘,更是相關保障服務切實有效。這無疑給中國的發展和穩定吃下“定心丸”。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牢牢端住自己的飯碗從來都是中國的頭等大事。我國糧食産量已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不斷築牢中國飯碗裏裝中國糧的能力和底氣。但也要看到,受外部環境影響,國際糧食價格出現大幅波動;春耕時節,國內疫情散發,種種因素給穩住“糧袋子”帶來挑戰。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必須提高政治站位、層層壓實壓緊責任、千方百計克服困難,才能進一步把牢糧食安全的主動權。

  截至4月11日,全國已春播糧食1.41億畝、完成意向面積的15%,進度同比快0.9個百分點。全國早稻已栽插58.6%,進度同比快5.2個百分點。各地春耕未受不利因素的明顯影響,源於多部門、多地出臺多項措施,力保春季糧食生産。

  比如,農業農村部成立農資保供專班,設立熱線電話,及時幫助解決農資供應、農民下田、農機上路等堵點卡點問題。再如,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資訊化部等12部門聯合建立國家化肥保供穩價工作機制,切實保障化肥市場量足價穩。即便是疫情防控形勢較為嚴峻的地方,確保應種盡種也沒有半點含糊。吉林省將中央財政地力補貼、農機補貼、種糧補貼122億元,連同省財政31億元資金全部下撥,並在鄉鎮安排大型育秧場站進行儲備生産,保障育秧應急供應。可以説,各地各部門守土有責守土盡責、不負農時不負春。

  儘管守住天下糧倉的大勢是好的,但也絕不能有絲毫麻痹大意。從中長期看,我國糧食供求仍將處於一種緊平衡態勢。特別是面臨資源約束、自然災害、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等問題,糧食安全仍存在風險挑戰。此外,我國糧食産需也存在結構性矛盾,優質小麥、玉米、大豆等作物産量不足,還需要進口。所以,保障糧食安全仍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必須抓好生産、加工、儲藏、流通、消費等關鍵環節,建立長效機制,加強全産業鏈糧食安全管理,才能促進糧食産業高品質健康發展。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任何時候都是真理。不斷夯實糧食安全保障的基礎,使國家糧食安全有更高層次的保障,更是黨和政府“以人民為中心”的重要體現。

[責任編輯: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