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以全國統一大市場築牢市場經濟根基

2022-04-19 11:21: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我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在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方面已經取得了巨大進展,但還沒有達到完善的程度,還需要進一步加快建設,並以此築牢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基。

  市場經濟運作所依靠的兩個機制

  市場經濟的運作依靠兩個機制,一個是價格機制,一個是競爭機制。在這兩個機制的共同作用下,市場經濟能夠實現多種功能。

  首先,能夠使供求自動達成均衡。比如,在商品市場上,需求和供給狀況會決定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一旦出現生産過剩,生産者之間就會展開價格競爭,隨著價格的降低,消費者的需求量逐漸上升,而生産者願意供給的數量逐漸減少,其結果就是商品供求缺口越來越小,最終達到均衡狀態,生産過剩的情況就會被消除。相反,當出現供小于求的情況時,消費者之間的競爭會導致價格上升,促使生産者擴大生産,最後供需雙方達到均衡狀態。

  其次,資源能夠得到充分利用。比如,在勞動力市場上,真實工資的調整能夠自動均衡勞動力的供求。如果存在失業,工資就會下降,導致勞動力需求增加、供給減少,從而消除失業,最終保證勞動力資源的充分利用。企業為了利潤最大化,會想方設法節約成本,包括儘量選用便宜的投入品、提高技術水準等,這就促使資源的有效利用。消費者之間的競爭會使商品被最想得到因而出價最高的人買到,從而使得商品被配置到最有效用的方向。

  最後,能夠實現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一致。在自由競爭市場中,企業為追求自身利益,就得想方設法生産適銷對路的産品,滿足消費者的需要;同時想方設法降低成本、節約資源。這些就實現了社會利益的最大化。

  當然,上述觀點都是古典經濟學的觀點,是理想化的,在現實中,市場經濟的運作沒有這麼完美。市場經濟要完美運作,需要滿足一些條件,而要滿足這些條件的一個重要基礎,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

  市場經濟離不開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動、自由競爭

  市場經濟正常運作需要商品和要素能夠自由流動、自由競爭。當市場出現供大於求時,有些企業需要退出這個市場,這意味著企業雇傭的各種要素需要轉到別的行業或地區,雇傭的人員另找工作,機器設備和佔用的土地被變賣,資金被投入其他行業,等等;如果要素不能自由流動,企業就無法轉産,供給也無法下降,均衡便無法實現。同樣,如果供小于求,需要新企業進入這個市場,前提也是要素能夠自由流動。市場經濟需要自由競爭,當供大於求時,需要生産者之間的競爭;當供小于求時,需要消費者之間的競爭。如果沒有這種競爭,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均衡就無法實現。

  充分利用資源需要商品和要素能夠自由流動、自由競爭。如果一個行業出現了生産過剩,要把這些過剩要素充分利用起來,就得讓它們流動到別的行業、企業或地區。商品也一樣,如果一個地區某種商品供過於求,可以賣到其他地區甚至別的國家。如果要素和商品不能自由流動,商品會賣不出去,要素也無法充分利用。資源的充分利用需要自由競爭。當存在勞動力失業時,如果勞動者之間不能競爭,工資就降不下去,勞動力需求就上不來,失業就消除不了。如果存在勞動力短缺,企業間展開競爭,誰出價高誰雇到勞動者,最終會實現勞動力的有效利用。競爭逼迫企業提高自身技術水準,想方設法降低成本;也迫使勞動者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提高自己的技術水準和生産效率。

  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最大化也要求要素和商品能夠自由流動、自由競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長,但其專長可能在本地或目前所在行業不能得到最有效發揮,如果能在外地或別的行業找到機會,就有助於實現他的個人利益最大化,如果他的行為不違法,就同時實現了社會利益最大化。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最大化離不開自由競爭。在很多行業或地區,都存在一些限制競爭的準入條件。比如有些崗位要求高學歷,這可能使學歷低但能力強的人不能最大限度實現自己的利益,企業也因過高的人力資本成本沒有實現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再比如,一個醫術高明的民間中醫師可能因種種原因拿不到行醫證,導致他不能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同時,本來可由他治好的患者也因他不能行醫而失去治療的機會,導致社會利益不能最大化。

  市場越大,市場機制越有效

  市場經濟的核心是分工和交換。分工和交換是同一經濟事件的兩個環節。市場機制直接體現的是交換環節,而交換的前提是分工。一般而言,分工越細,生産者的專業化程度就越高,生産效率就越高。

  分工的精細程度取決於市場規模的大小。市場規模足夠大,一些小眾的産品和服務才能盈利。比如,在一個只有幾百人的小村子開個飯館,大概無法盈利;但如果在一個上萬人的小鎮開飯館,可能就能盈利;在一個幾百萬人的城市裏,就可以開很大的飯館甚至開連鎖店。

  市場規模越大,意味著企業的原材料和其他投入品的來源也更廣泛,得到物美價廉的原材料和其他投入品的可能性就越大,企業可以在保證投入品品質的同時實現生産成本最小化。

  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

  為了讓市場經濟更有效地運作,首先需要商品和要素能夠自由流動、自由競爭。這就要求在經濟中不存在市場分割,同時使商品和要素流動的成本最小化。任何形式的市場分割都不利於市場經濟的正常運作。比如戶籍管理制度,導致外來務工人員無法享受到與本地人一樣的公共服務,包括醫療保險、保障房的購買資格或商品房貸款比例等,這些都限制了勞動力的自由流動。此外,地方保護主義和行業壟斷現象,也是不利於自由競爭的。

  其次,市場經濟的有效運作要求市場規模越大越好。對於一個國家來説,最大的國內市場當然就是全國市場。因此,如果打破了地方保護,建設了良好的交通通信基礎設施,在各行各業以及各地區之間實現了充分競爭,從而形成了一個全國性的統一大市場,那麼各種資源就可以在全國範圍內實現最優配置,就能夠使得我國的市場經濟實現最有效的運作。

  總之,全國統一大市場就是實現了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動、實現了充分競爭、實現了交易成本最小化並且覆蓋全國的大市場。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需要在全國範圍內打破地區間、行業間的各種市場壁壘,促進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動;盡可能降低壟斷程度、鼓勵充分競爭,在無法完全消除壟斷的領域對壟斷進行嚴格監管,儘量降低其負面影響;完善交通、通信等硬基礎設施和法律、標準等軟基礎設施,盡可能降低交易成本。

  (作者:蘇 劍,係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