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福建三明:林票加碳票,青山變“金山”

2022-04-19 11:12: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老區新貌】

  走進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常口村,白墻黛瓦的樓房錯落有致地排列在金溪河畔,兩岸山清水秀、風景如畫。村裏的林下種植基地裏,倣生態種植的黃精冒出了嫩芽。

  “林下種植的黃精品質良好,可謂是深山‘黃金’。這片黃精再過一年就可以采收,今年我們計劃再種500畝。”常口村黨委書記張林順開心地對記者説。2021年3月,常口村發展林下黃精基地120畝,帶動周邊林農就業及種植,將常口村豐富的森林資源轉化成致富新路徑。

  4月15日,在三明市沙縣區農村産權交易中心,不少林農趕來辦理農村産權交易、抵押貸款等業務。工作人員積極引導、耐心解答,為群眾提供“一站式”服務。

  作為全國林改的先行區,三明這座老區蘇區山區城市,有著與生俱來的改革創新基因。一年來,三明市探索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進一步推進碳票、林票等制度創新,推動林改再出發。

  “現在,許多村民都開始拿碳票做嫁粧了。”站在寫著“飲水思源、牢記囑託、綠水青山、金山銀山”等內容的村規民約碑前,張林順向記者説起林業碳票給村裏帶來的新變化。2021年5月18日,張林順代表全村領取了一張編號為“0000001”的林業碳票,這也是全國首張林業碳票。碳票上清楚標記著:常口村3197畝林地,在過去5年期間,林木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為12723噸。

  張林順介紹,碳票就是林地林木的碳減排量收益權的憑證,相當於這片林子的固碳氧功能可以作為資産、進行交易的“身份證”,好處多多。“村裏沒砍一棵樹,去年光靠賣碳票就收入了14萬多元。”張林順説。

  如何讓生態産品的價值得到實現?林業碳票是三明深化林改的一個重要內容。近年來,三明率先營造全國首片碳中和林、率先設立全省首個碳匯專項基金、率先成立全省首家碳匯服務機構,進一步破解生態産品難抵押、難交易、難變現等難題。目前,全市林業碳匯經濟價值逐步顯現,實現交易金額1912萬元,林業碳匯産品交易量和交易金額均為全省第一。

  在三明,和碳票形成互補的,還有林票制改革。三明推出的這項林改創新舉措,在全國亦屬先例。

  林票是個什麼票?三明市林業局林改科科長謝錦斌介紹,林票是一種股權憑證,國有林企與村集體共同出資經營集體林場,投資份額按股計算,村民也可認購。林票推行以後相當於把集體的股份分到村民個人身上,村民可直接用來抵押。通過林票制改革,當地實現了資源資産化、股權林票化、林農股東化。

  “有了永安國有林場的專業技術幫我們經營好林子,我們又能憑藉林票獲得收益,太好了!”近日,三明永安市燕東街道新橋村村民李忠麟接過“場村合作”林票,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三明沙縣夏茂鎮梨樹村村民樂培桂從事林業經營10多年,手中的林票讓他看到了商機:“林木價值肯定是逐年遞增,就像原始股一樣,如果有人願意出售,我還想多收購一些。”

  目前,三明市205個村開展了林票實踐探索,制發金額1.63億元,涉及林地面積13.25萬畝,惠及村民1.57萬戶6.57萬人,所在村村集體收入每年可增加5萬元以上。一張張林票,讓過去難以流通的林權實現證券化,成了林農們獲得收益權的“定心丸”。

  “隨著林票、林業碳票改革的試行,三明市林權市場流轉日趨活躍。”謝錦斌介紹説,截至2021年年底,全市辦理林權抵押登記1.7萬宗,抵押金額86.8億元,累計發放各類林業信貸174.33億元,佔福建省一半以上;全市農民每人平均涉林純收入達6000多元,佔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超30%。農民每賺4元錢,就有1元多來自林業。

  (本報記者 高建進)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