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新華全媒+|塞上新農事:這裡的田地不像“田”

2022-04-19 11:17: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華社銀川4月18日電 題:塞上新農事:這裡的田地不像“田”

  新華社記者張亮、冷瑞潔

  “‘田’字怎麼寫?一塊耕地阡陌縱橫為‘田’,可我們村的田地卻不像‘田’啦,田裏的溝溝埂梗沒有了,‘田’變成了‘口’。”寧夏平羅縣渠口鄉宏潮村村支書韓新明蹲在地上劃拉了一個“田”字,又抹掉了字中間的那一橫一豎。老韓這一動作比喻的正是村裏今年搞的“一塊田”改革。

  平羅縣地處賀蘭山以東,黃河穿流而過,得“父親山”和“母親河”庇祐,這裡自古便是河套平原沃野千里的魚米之鄉。而隨著現代農業不斷浸潤這片古老灌區,傳統農業碎片化的土地劃分模式成為規模化、機械化種植的“攔路虎”。

  “我家33畝承包地,分散在24塊不同的地方,大的有幾畝,小的只有幾分地。年年開著拖拉機東犁一塊,西推一塊,費工費力又費油。”平羅縣姚伏鎮曙光村村民段建雲説。

  平羅縣宏潮村實施“一塊田”改革時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受訪者供圖)

  看似一馬平川的耕地被分包給農戶後,家家戶戶的土地你中有我,犬牙交錯,鄰里間為淌水、修渠不知道鬧了多少矛盾。“村裏幾年前就有計劃把土地流轉出去搞規模經營,幾個種植大戶來村裏一看搖著頭就走了,嫌土地太碎。”韓新明説。

  作為全國首批24個農村改革試驗區之一的平羅縣,近年來針對農村土地關係制約鄉村振興的堵點和障礙,不斷用改革探索破解之道,“一塊田”就是其中一項改革舉措。“我們在不改變原有家庭承包經營關係的基礎上,通過互換調整,使零散的‘巴掌田’變成連片成方的大田塊,實現田塊成方,溝渠成網,便於機械化耕作、現代化管理。”平羅縣農改中心副主任馬曉芳説。

  互換耕地,有村民擔心地力、位置不同怕吃虧怎麼辦?在實際操作中,平羅縣將“一塊田”改革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大規模土地流轉一體推進。平羅縣宏潮村村民以外出打工為主,今年年初經過全體村民表決,全村5500畝土地流轉給專業合作社規模化種植,土地的平整、溝渠的修建統一由流轉方負責。得益於“一塊田”使土地連片成方,宏潮村的土地流轉費最終成交價比掛牌價高出了近10%。

  “經過統一的建設,這5500畝土地的地力不再有差別,村民們只要知道他家裏有幾畝地就行,具體耕地在哪兒就不重要了。”韓新明説。

  宏潮村“一塊田”改革後種植大戶在進行機械化耕作。(受訪者供圖)

  當然,“一塊田”的調整要在農民自願的情況下開展。如果有村民不願意集體收儲土地後流轉,村集體既不能強行流轉,也不能因為個別地塊而影響流轉土地的整體性。因此,村集體為選擇自行耕種的村民劃定了自行種植區。宏潮村村民高鳳祥今年58歲了,年齡原因他不再外出打工而選擇自己在家種地。為了避免高鳳祥家的自留地影響全村流轉土地的集中連片,村裏把高鳳祥家零散的地塊置換到專門留出來的自行種植區。

  見到高鳳祥時,他正在跟流轉土地的種植大戶協商換地的事。“集中置換到一起也挺好,我家34畝地原本散成二十多塊,現在換成一塊田,流轉的大戶説只要在種植品種上跟他保持一致,莊稼打藥他就用無人機一趟子幫我也免費打了。”高鳳祥計劃今年跟著大戶一起“稻改旱”種植大豆。

  截至目前,平羅縣已經在5個鄉鎮11個村推行“一塊田”改革,涉及4100名農戶的5.7萬畝耕地。“散田變整田,小田變大田,‘一塊田’改革有效破解了土地規模經營的‘攔路虎’,目前全縣59%的土地實現了流轉後的集約化、規模化經營。”馬曉芳説。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