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全國統一大市場為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堅強支撐

2022-04-19 11:20: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什麼是全國統一大市場

  《意見》公佈後,有不少人士産生了如下困惑:統一市場是不是那種在大數據支撐下,以國家統一計劃管理或主導的市場,是不是市場中的一切事務都要由中央政府來進行管理和決策?這種理解是完全誤讀了統一市場的概念,更談不上對《意見》重要價值的深入把握。

  “統一市場”的英語名稱是integrated market,歐盟、東盟、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統一市場或一體化市場,用的都是這個詞,都是指由市場機製作為資源配置的決定性機制或者主要機制的一种經濟體系。根據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要求,全國統一大市場是由市場主體根據競爭性價格信號進行分散決策、同時便於政府進行宏觀管理的大市場。按照《意見》的提法,這裡的“統一”,指的是國家層面的政策、規則和執行上的統一,所謂統一大市場,是指在提高政策的統一性、規則的一致性、執行的協同性的基礎上,由更加充分的市場競爭所形成的無歧視、公平競爭的大市場。這是對統一大市場這個範疇最重要、最基本的理解。很明顯,如果政策、規則、執行都不統一,市場何來公平和正義?營商環境怎麼能降低企業的交易成本?另外,政府在政策、規則、執行等方面的統一性和一致性,正是其彌補市場外部性的主要職能,體現了“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改革要求。

  全國統一大市場與國際大迴圈的關係

  有人提出,提倡搞全國統一大市場或建設國內強大市場,是不是對外迴圈就不重要了?其實,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就是為了助力在新發展階段實現新一輪高水準開放,促進基於內需的經濟全球化。建設這個統一大市場,必然涉及對外開放、參與外迴圈、進入國際市場、嵌入全球産品內分工等問題。

  《意見》依據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要求,提出了立足內需、暢通迴圈的謀劃。過去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主要立足於外需,採取的是出口導向戰略,以外迴圈帶動內迴圈。在當時,中國主要是加工製造出口平臺,國內市場是不是統一大市場對於擴大出口並不是十分重要。但是,進入新發展階段,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戰略目標的提出,使建設國內統一大市場成為亟待解決的現實而重要的問題,因為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國內統一大市場,有助於我們以龐大的內需市場引領和推動外迴圈,積聚資源培育國際競爭合作的新優勢。總之,以國內大迴圈和統一大市場為支撐,有效利用全球要素和市場資源,使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推動世界經濟增長,進而增強中國在全球産業鏈、供應鏈、創新鏈的影響力,提升國際經濟治理話語權。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對深化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

  從實踐看,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障礙來自縱橫兩個維度。橫向維度,一是來自地方政府,因為他們可以行使分割市場的行政壟斷行為;二是來自具有市場勢力的壟斷企業。縱向維度,主要是一些政府部門如果實施有違競爭政策的條例、規定、措施等,可能對統一大市場産生分割效應。

  此次《意見》的公佈,就是要求深化改革,提出的基本原則是從完善市場的基礎制度做起,立破並舉。所謂“破”,就是加快清理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破除各種封閉小市場、自我小迴圈,如地方保護和區域壁壘、妨礙依法平等準入和退出的規定和做法等。所謂“立”,就是建設統一市場的基礎制度、高標準聯通的市場設施、統一的商品與服務市場、公平監管體系,以及對不正當市場行為進行干預。這些制度的落實、落地和落細,需要進行實質性的政府職能改革。從中長期來看,重點在於改革和優化地方政府職能,以實現高品質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為目標,淡化地方政府的經濟增速目標,消除市場分割、地區封鎖和利益藩籬。為此,必須進行包括政績評價考核體系、中央與地方財權事權重新劃分、機構設置和優化等在內的一系列的系統性配套性改革。

  改革開放以來,地方政府競爭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來源之一,是中國體制優勢的體現。利用政策優惠和各種補貼來吸引投資是地方政府獲取競爭力的主要手段。應該看到,這些手段在強化地方政府發展主體地位、給中國經濟發展注入巨大動力的同時,也帶來了債務風險加大、産能過剩、發展粗放等副作用。尤其是,原本應該是一體化的大市場,出現了一些政策“洼地”,不僅龐大國內市場的優勢如規模經濟、範圍經濟沒有得以充分發揮,而且企業面對的競爭環境也不能完全均等。如果按照《意見》所提出的那樣,建設全國統一市場,強化統一的基礎制度、建設高標準聯通的市場設施、形成統一的商品與服務市場、進行公平監管、規範不正當競爭行為,那麼隨著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各地競爭政策的條件將趨於均等,地方政府間的增長競爭也會逐步轉向高品質發展競爭。從這個意義上看,《意見》將重塑中國經濟基本格局,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巨大政策紅利。

  把握好中央政策與地方政策、産業政策與競爭政策的關係

  依據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要求,中央政府必然要實施中央主導性産業政策。全國統一大市場既是中央主導性産業政策實施的前提,也是它實施的結果。在實施中央主導性産業政策的條件下,産業內所有企業的競爭條件是平等的,但由於不同産業的企業在競爭條件方面存在重要差別,由此會誘導或推動資源在産業間進行轉移,進而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改革開放以來很長一段時間,地方政府的經濟功能在放權讓利改革中不斷做大,從而産業政策的實施主體主要是地方政府。這種各地相互競爭的産業政策,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會導致出現市場分割現象,如競相比拼政策優惠。未來在中央主導性産業政策的條件下,地方政府運用優惠政策的空間將受到一定抑制,但是其改善營商環境、提供市場公共品、執行競爭政策和反不正當競爭政策等方面的動力會增強。如《意見》提出,要結合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實施,鼓勵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以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長江中游城市群等區域,在維護全國統一大市場前提下,優先開展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工作,建立健全區域合作機制。積極總結並複製推廣各地政府推進市場一體化發展的典型經驗和做法,將有助於形成區域統一大市場,並在此基礎上通過區域間開放最終形成全國統一大市場。

  在全國統一大市場下,産業政策與競爭政策或反壟斷政策是什麼樣的關係?其實,通覽《意見》全文,從頭至尾就是一份確立競爭政策在國家經濟政策體系中的基礎地位的宣言書,表明中國將以更加健全的公平競爭制度框架和政策實施機制,建立起公平競爭政策與産業政策相協調的保障機制,同時優化完善産業政策的實施方式。眾所週知,産業政策講究效率、追求經濟增長,而競爭政策追求公平、講究平等競爭,是市場經濟體制健康運作的最基本規則。進入高品質發展階段,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要求我們以公平競爭來糾偏經濟失衡。只有堅持在政策、規則和執行上對各類市場主體一視同仁,才能做到優勝劣汰、鼓勵先進,不斷優化市場營商環境。

  (作者:劉志彪,係南京大學長江産業經濟研究院院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本文係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1ZDA007〕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