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高度的文明”

2022-01-14 17:43: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讀經典 學理論】

  作者:賈麗民、趙天淼(均係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師範大學基地研究員)

  《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在總結概括中國共産黨百年奮鬥的歷史意義時指出,“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和人類文明新形態作過相關論述,指出“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之間的關係,一直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重要範疇。列寧在發表于《真理報》上的《迎接國際勞動婦女節》一文中談道:“只有無産階級專政,只有社會主義國家才能夠達到而且真正達到了高度的文明。”這裡所説的“高度的文明”,內在包含著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辯證統一。

  

  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中,“文明”是人民群眾物質生産實踐活動的成果,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標誌。馬克思説,“物質生活的生産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這是對物質文明的基礎性作用的最好概括,指明瞭物質文明對精神文明起到基礎性作用,為精神文明提供必要的物質前提和條件。恩格斯在致康施米特的信中指出:“物質生存方式雖然是始因,但是這並不排斥思想領域也反過來對這些物質生存方式起作用”,這闡明瞭精神文明對物質文明的反作用,指明瞭精神文明能夠為物質文明建設提供有力且必要的智力支撐,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物質文明的發展方向。由此,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緊密聯繫、互為條件,它們都是人的物質生産實踐活動的産物,並統一於人的具體實踐活動。

  在具有“高度的文明”的社會,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必然是協調發展的。把握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辯證關係,在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的基礎上實現二者協調發展,是中國共産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經驗。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就指出,“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準,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順利向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不僅要求物質生活水準提高、家家倉廩實衣食足,而且要求精神文化生活豐富、人人知禮節明榮辱,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

  

  一個社會的物質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標誌著這個社會所處的歷史發展階段。不可否認,資本主義作為一種社會形態,有其特定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並且在人類社會歷史上起到過巨大的推動作用。馬克思曾説:“資産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産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産力還要多,還要大。”但資本主義有其歷史局限性,資本主義現代化發展模式有著自身無法克服的先天性弊病——資本對整個社會的主宰和控制。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是經濟社會運轉的引擎,整個社會的財富、文化都在資本的“指揮棒”下發揮作用,並由此帶來以下矛盾:生産能力的擴大與市場容量有限之間的矛盾,個別企業生産的有組織性與整個社會生産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無産階級與資産階級之間的矛盾,等等。雖然當代資本主義在其現代化進程中實施了一些改良措施,暫時緩和了尖銳的社會矛盾,但是在無法擺脫資本邏輯的挾制這一根源性問題的背景下,這些變化並不能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也無法克服其基本矛盾,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等只能週期性上演。

  資本邏輯下利益至上的價值取嚮導致人的現實性(自由全面平衡)的喪失。在資本主義現代化發展模式中,個體的人生目標就是掌握盡可能多的物質財富以體現人生價值。資本邏輯導致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間産生巨大的不平衡,致使人的價值取向和自我評價都以資本為導向,帶有深深的“逐利性”色彩。強大的物質基礎並沒有給人們帶來自由、全面、平衡的發展,相反,對物質的極度追捧使人的發展單一化、偏激化。人的價值不是體現在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中。這種形態的精神文明及其服務對象實質上仍然是資本,它並沒有為人類帶來文化需要的滿足和精神世界的充盈。

  如何克服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先天性弊病?如前所述,列寧給出的藥方是:“只有無産階級專政,只有社會主義國家才能夠達到而且真正達到了高度的文明。”在中國共産黨帶領下,社會主義中國以其創造性實踐,開拓出一條實現“高度的文明”的新道路。一方面,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有助於克服資本主義生産關係中社會化大生産與生産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最大限度解放和發展生産力,使國民經濟得到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另一方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打破了資本邏輯對人類社會的宰制,在制度和政策層面駕馭資本使其成為現代化建設的手段工具,在思想觀念層面強調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人民樹立正確價值取向和價值追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實現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雙飛的發展過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始終強調“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在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繁榮發展,使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人民精神力量不斷增強。開啟新征程,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要統籌規劃、齊頭並進。

  大力發展物質文明為精神文明建設打下雄厚基礎。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要繼續推動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增強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大力發展物質文明,就要堅持新發展理念,解決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激活各類主體活力,更多更好地利用全球資源和市場,形成以創新為第一動力、協調為內生特點、綠色為普遍形態、開放為必由之路、共用為根本目的的物質文明建設格局,進而為實現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生態更加美好提供有力支撐。

  建設高度精神文明為物質文明發展提供動力支援。沒有高度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精神文明建設要反映社會主義制度下人們的精神面貌、社會風尚。這就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廣泛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勇往直前、無堅不摧的精神力量,激發人們開拓進取的積極性、創造性。

  增強科學思維能力,把握“兩個文明”的辯證關係。實現“兩個文明”協調發展,需要我們增強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能力。從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的關係和相互作用出發,總結我國“兩個文明”協調發展的歷史經驗,把握當前我國進行現代化建設的時代要求,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總體歷史進程中,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輔相成、協同發力,以“高度的文明”推動中國社會整體躍升、行穩致遠。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14日 11版)

[責任編輯:張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