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秉承先驅遺志 共築復興偉業——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辛亥革命110週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激勵社會各界攜手奮進新征程

2021-10-10 20:46: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北京10月9日電 題:秉承先驅遺志 共築復興偉業——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辛亥革命110週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激勵社會各界攜手奮進新征程

  “我們要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繼續擔當歷史使命,掌握歷史主動,不斷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偉業推向前進。”

  9日上午,紀念辛亥革命110週年大會在京隆重舉行。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深刻總結孫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驅為中華民族建立的歷史功績,動員呼籲海內外全體中華兒女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攜手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繼續奮勇前進,引發社會各界熱烈反響。

  大家表示,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秉承先驅遺志,砥礪奮進,凝心聚力向著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昂首進軍!

  銘記先驅功勳,汲取奮進力量

  “辛亥革命永遠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現場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愛國將領馮玉祥的孫女馮丹龍難掩激動,“習近平總書記對辛亥革命歷史意義給予了如此高的評價,作為辛亥後人,我們由衷欣慰。”

  馮丹龍表示,百餘年前,先輩們為了“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廣泛傳播革命思想,連續發動武裝起義,推動了革命大勢的形成。如今,自己也將傳承先輩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在紀念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孫中山先生歷史功勳的精準概括,讓暨南大學歷史學系副主任朱文亮深以為然。

  “孫中山先生高揚反對封建專制統治的鬥爭旗幟,提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政治綱領,率先發出‘振興中華’的吶喊,對早期中國共産黨人思想理論的形成産生重大影響。”朱文亮表示。

  近日,在北京宋慶齡故居內舉辦的“孫中山宋慶齡與辛亥革命”文物圖片展上,遊客們在孫中山先生為湖北革命黨人題寫的“天下為公”橫幅複製品前頻頻駐足。

  “孫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義政治綱領與中國共産黨人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一以貫之。”宋慶齡故居管理中心主任艾多感觸良多。

  110年前,武昌城頭槍聲一響,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今天,辛亥首義文化不僅成為了武漢珍貴的文化遺産,也成為凝聚中華兒女的情感紐帶。

  “在中國人民正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的重要時刻,我們緬懷孫中山先生等革命先驅的歷史功勳,就是要學習和弘揚他們為振興中華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激勵和團結海內外全體中華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共同奮鬥。”聽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辛亥革命博物館館長曹波非常振奮,“我們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盤活現有文物資源,講好辛亥革命故事,讓先驅們的偉大精神感染和影響更多人。”

  秉承先驅遺志,共擔歷史使命

  “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關於三峽大壩、青藏鐵路、南水北調等的宏偉設想,已經化為今日中國現代化圖景中的標誌性工程。”第一時間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孫中山先生曾侄孫孫必達心潮澎湃。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説,中國共産黨人是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最堅定的支援者、最忠誠的合作者、最忠實的繼承者。今天這充滿活力的華夏大地就是最好的證明。”孫必達表示,中國共産黨領導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繫、命運所繫。

  “新征程上,只要我們繼續堅持和加強中國共産黨的全面領導,孫中山先生振興中華的夙願就一定能實現。”孫必達話語堅定。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是最根本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讓北京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楊才林深有感悟。在他看來,中國共産黨人歷經百年艱苦奮鬥,讓民族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關鍵就在於找到了符合中國實際、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道路。

  “方向決定前途,道路決定命運。”楊才林説,“作為理論研究工作者,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立足本職工作,做好理論闡釋解讀,為增強廣大幹部群眾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決心作出自己的貢獻。”

  “不斷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不斷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上擲地有聲的宣示,讓湖南省瀏陽市鄉村振興事務中心主任羅永志覺得渾身充滿幹勁。

  近年來,在瀏陽市黨員、幹部的共同努力下,瀏陽市實現了“國貧縣”到“百強縣”的跨越。“脫貧攻堅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羅永志表示,將繼承和弘揚辛亥革命先驅“天下為公”的精神,在鄉村振興的新戰場上,為讓人民群眾過上更幸福的生活而不懈努力。

  始終團結奮鬥,邁步復興征程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依靠中國人民自己的英勇奮鬥。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帶我們回顧了辛亥革命110年來波瀾壯闊的歷史,仁人志士們勇舉旗幟、振臂高呼的場景仿佛就在眼前,作為一名青年黨員,生逢其時更當奮鬥其時。”河北大學學生張夢迪本科畢業後就加入了學校的研究生支教團,來到條件艱苦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支教,貢獻著自己的青春力量。

  隨著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的臨近,張夢迪又如願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冬奧會儲備志願者。在他看來,傳承是最好的致敬,只有青年一代扛起歷史的使命與責任,才能讓先驅們開創的光輝事業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必須同舟共濟,依靠團結戰勝前進道路上一切風險挑戰。

  “從辛亥革命先驅們振興中華的夙願到如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愛國主義精神這一思想內核穿越時空、歷久彌新。只有全體中華兒女團結起來、共同奮鬥,不斷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才能不斷取得新的更大勝利。”9日上午,民革貴州省委秘書長李雲霞準時坐在電視機前,聆聽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

  李雲霞表示,作為一名民革黨員,自己將積極推動海峽兩岸、黔臺兩地交流交往,在為助推貴州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貢獻力量的同時,也為祖國統一大業作出應有貢獻。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以和平方式實現祖國統一,最符合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中華民族整體利益。”臺灣“中華兩岸經貿投資文化教育協會”創會會長、香港恒豐集團主席黃紫玉表示,作為臺商,她將繼續組織並資助臺灣基層民眾與大陸的往來和交流,為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貢獻力量。

  民族復興、國家統一是大勢所趨、大義所在,也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心願。

  從博士求學到參加工作,閩南師範大學臺籍教授施沛琳已在大陸生活了10年,研究閩臺文化傳播的她對於海峽兩岸間無法切割的歷史文化淵源與血肉聯繫有著深刻體會。“無論身在臺灣還是大陸,我們都不能忘記血脈中的根與魂。”施沛琳説,“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兩岸同胞都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共同創造祖國完全統一、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偉業。”(記者高蕾、孫少龍、范思翔、任沁沁、洪澤華、羅鑫、喻珮、趙旭、陳鐘昊、劉良恒、杜一方、李黔渝、鄧倩倩)

[責任編輯:王思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