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劃重點!什麼是《生物多樣性公約》?“愛知目標” 中國履約成績如何?來聽專家解讀→

2021-10-10 18:14:0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字號

  10月11日到15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第一階段會議,將在雲南昆明舉行。大會旨在倡導推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目前,大會場館已經佈置完成,新聞中心也於今天(9日)上午正式對中外媒體記者開放。

  從《生物多樣性公約》到“愛知目標

  《生物多樣性公約》是一項保護地球生物資源的國際性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是什麼時候簽署的?中國又是什麼時候加入的公約?

  在昨天(8日)國新辦舉行的《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新聞發佈會上,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國“愛知目標”執行的總體情況好于全球平均水準。那麼,“愛知目標”又是如何確定的呢?來了解一下。

  早在上世紀70年代,國際社會就逐步意識到自然資源對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性以及保護自然資源的迫切性。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的聯合國人類環境大會上通過了環境宣言,著重提出了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主題。1987年聯合國規劃署組織專家組探討在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制定國際公約的可能性。1992年5月22日,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協議文本在肯亞內羅畢獲得了通過。1992年6月5日,在巴西裏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生物多樣性公約》向所有的國家開放簽署。中國于6月11日簽署了這份公約,成為最先簽署的國家之一。截至目前,生物多樣性公約一共有196個締約方,是全球簽署國家最多的國際環境公約。

  生態環境部南京所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劉燕:公約的締約方大會它是公約的最高議事和決策機制,它每兩年召開一次。在2010年10月日本名古屋召開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10次會議上,就通過了“愛知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這也是全球第一個以10年為期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

  “愛知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分為5個戰略目標和20個行動目標,呼籲各國要採取有效和緊急的行動來阻止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它為各個締約方制定和更新本國的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和行動計劃提供了指導,同時也促進了國際社會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合作和交流,為中長期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設定了框架。

  “愛知目標”履約 中國成績最好

  “愛知目標”是2010年至2020年間國際社會為應對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嚴峻形勢,而制定的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在2020年9月,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發佈了報告,其中提到,2010年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中的20個行動目標,沒有一條完全實現,僅有6個目標部分實現,因此全球正處於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一個十字路口。

  而中國作為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開展了一系列生物多樣性保護措施,履約情況好于其他國家。

  中國有高等植物3500種以上,哺乳動物接近700種,它們的特有率超過了20%,排在全球前列。可以説,中國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稟賦。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首先從頂層設計上,增加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政策和規劃,國家層面上的意志對全社會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起到了引領作用。

  生態環境部南京所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劉燕:國家的“十四五”規劃裏面就提出了要繼續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全面構建生物多樣性保護網路的任務。從保護體系上來講,我們推動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我們現在全國有1.18萬個自然保護地,各類的自然保護地佔到了陸域國土面積的18%,提前達到了“愛知目標”所提出的到2020年保護17%的陸地目標。

  此外,我國還開展了眾多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包括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修復,退耕還濕、退耕還草、天然林保護等,從2009年到2019年之間,全國造林面積超過了7000萬公頃。在地球復綠的貢獻中,中國的貢獻排在全球首位。截至目前,中國已有3項目標進展超越了“愛知目標”:分別是恢復和保障重要生態系統服務,增加生態系統的復原力和碳儲量,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中國實施“愛知目標”的總體情況高於全球平均水準。

  生物多樣性保護新目標即將制定

  全球總體來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效果不理想,很多國家也對即將到來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充滿希望。

  這屆大會的主題是什麼?

  會標是如何設計的?

  大會上又將通過什麼新的決議呢?

  來了解一下↓

  2019年9月3日,中國生態環境部與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聯合發佈,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15次會議的主題是“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這是大會首次將生態文明作為主題,彰顯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鮮明的世界意義。

  生態環境部南京所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劉燕:確定這個主題就是要強調人與自然是一個生命共同體,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體現了中國與國際社會一道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共同遏制生物多樣性喪失,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信心與決心。

  2020年1月份,中國政府與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聯合發佈了大會的會標,會標的設計理念來源於中國傳統的剪紙藝術和印章文化,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生態環境部南京所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劉燕:會標以不同的元素構成了一滴水滴,它也是一粒種子,水滴意味著萬物之源是生命之源,它包含著身穿民族服裝的一個小女孩,還有大熊貓、孔雀、蝴蝶、梅花,還有浪花等元素,反映了生物多樣性和文化的多樣性,表達出生物多樣性公約2050(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願景。種子代表著2020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在各方的共同培育下,未來10年將要開出絢麗的花朵,結出豐碩的果實。

  本次大會將發佈“昆明宣言:邁向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呼籲各方要採取行動,響應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號召,遏制生物多樣性喪失,增進人類福祉,實現可持續發展。更重要的是,在後續的會議中,還將制定“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對未來十年乃至更長時間的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作出規劃。

  生態環境部南京所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劉燕:正因為全球面臨著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全球性危機和挑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正站在一個十字路口上,國際社會期待著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能夠像氣候變化領域的巴黎峰會一樣,成為扭轉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關鍵節點。能夠形成一個新的雄心勃勃的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

  (編輯 王洪禹)

[責任編輯:王思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