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孫澤洲:歡迎香港同胞參與國家星際探索事業

2021-06-26 13:52: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時代精神耀香江】

  6月25日,航太科學家團隊進校園暨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活動在港持續進行,科學家分赴校園與學生們近距離互動交流。當天,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一行來到香港拔萃男書院,以“‘天問一號’的探‘火’之路”為主題進行交流,活動現場氣氛熱烈,多位同學熱情參與並提出問題。

  “滿腔熱血傾情注入祖國航太事業”

  “祝融號火星車形似蝴蝶。”據孫澤洲介紹,在祝融號火星車設計初期,團隊做了很多種方案,用時3個月左右進行比較認證,經過不斷的自我否定後,一名年輕工程師提出了現在所使用的四片太陽翼的方案。

  “這一方案非常高效、展開簡單、面積規整,而且符合審美的要求,最終被選用。”孫澤洲表示,之後的實踐也證實這個方案非常有效,“可以説,它是工程實用和審美兩個維度的一次完美平衡。”

  在互動環節中,有同學提問,在探索火星的過程中,天問一號的團隊如何應對與其他國家的競爭和比較?

  為了方便同學們理解,孫澤洲打了個形象的比方:“各國航太事業的競爭就好比大家各自在操場上的運動,大家不約而同地來到了一個場,同場就會存在比較,在比較中才能不斷進步,超越自己,如果只是一個人的運動,往往缺乏動力與目標。”

  “回顧29年的職業生涯,我把滿腔熱血傾情注入祖國航太事業發展中。”孫澤洲説,“天問一號任務的圓滿成功不是偶然,是中國航太發展的必然,是根基於中國航太65年積澱的技術基礎、物質基礎、人才基礎和精神財富,數千家單位、數萬名科技工作者10多年堅守初心、不懈奮鬥。”

  孫澤洲表示,在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探“火”過程中,正好有3個國家正在執行相似的計劃。“這就像我們考試,另外兩位同學成績已經出來,我們還沒交卷,這是壓力最大的時候”。孫澤洲認為,對於行星探測來講,世界多國的共同參與有利於各國相互促進,有利於人類更好地認知宇宙星辰大海。

  “香港在國際科技交流、基礎研究領域有獨特優勢”

  在講座中,孫澤洲詳細介紹了人類火星探測的主要階段、中國火星探測的目標及主要過程,並向在場參與活動的學生和香港同胞發出邀請:“天問一號點燃了中國星際探測的火種,熱切歡迎香港同胞參與國家星際探索事業。”

  “天問一號翻開了我國星際探測新的篇章。”孫澤洲説,“未來我們還將通過小行星探測、火星取樣返回、木星系環繞和行星際穿越等航太重大工程的試驗,實現技術上新突破、科學上新發現,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更多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目前已有香港科技同行諮詢如何參與國家星際探索事業。”孫澤洲表示,航太涉及的專業非常廣泛,香港在國際科技交流、基礎研究領域有獨特優勢,相信兩地通過交流能找到更多合作的切入點。“我和我的團隊將用我們的努力,使我國的航太器飛得更遠、飛得更穩,為國家深空探測領域的發展以及航太強國建設貢獻力量。”

  “青年人已經成為推動航太事業發展的生力軍和中堅力量”

  “‘天問’象徵著中華民族對求索宇宙真理的亙古之愛,對探索與創新的熱切渴望;‘祝融’寓意點燃中國星際探測的火種,指引人類對宇宙未知的接續探索和不斷超越;而火星之旅則將神話變為了現實。”孫澤洲説。

  據孫澤洲介紹,天問一號團隊非常年輕,團隊中35歲以下青年佔比60%以上,主任設計師平均年齡不到37歲。

  “青年人已經成為推動航太事業發展的生力軍和中堅力量,航太事業的迅猛發展也為青年提供了自我成長的舞臺和機會。”孫澤洲表示,他所在的團隊建設就非常注重團隊梯度的培養和發展。“可以説,天問一號、航太事業,為年輕人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和平臺,年輕人可以去展示才華、實現夢想。”

  講座現場有學生提問,我國航太領域曾經面臨人才培養不足的問題,但現在人才濟濟,如何去評價這種轉變?

  “年輕人的成長除了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平臺。中國航太領域‘傳幫帶’的培養方式對年輕一代的成長極其重要。”孫澤洲説,“言傳身教,手把手地教,遇到問題耐心指導,對於年輕人來説就是‘扶開工送一程’。而制度化的人才培養方式,則能夠給予青年人更多發展的機會。”

  孫澤洲表示,技術的快速發展給人才的培養帶來方便。“年輕人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經歷一個完整的過程,在實踐中獲得快速成長。當然技術更新週期的縮短也會增加強度,這就需要個人更多的付出和努力。”孫澤洲説。

  (本報香港6月25日電 本報記者 張亞雄)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