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物價平穩運作具有堅實基礎——大宗商品價格上漲面面觀(上)

2021-05-26 12:04:00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字號

  今年以來,部分大宗商品價格持續大幅上漲,一些品種價格連創新高,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本輪價格上漲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主要是由於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全球流動性寬鬆以及市場預期等因素疊加影響。同時,一些過度投機炒作行為也對價格上漲産生了推波助瀾作用。

  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對我國的輸入性影響,主要體現在工業品價格上。今年以來,工業生産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呈持續上行態勢,4月份漲幅比上月擴大2.4個百分點,同比上漲6.8%,漲幅創2017年11月以來新高。從未來走勢看,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傳導效應及去年同期低基數等因素影響,二季度PPI同比漲幅可能繼續走高。但是,此輪PPI漲幅回升是階段性、暫時性的。一方面,這在相當程度上是“低基數”下的“高讀數”,下一階段基數影響對PPI漲幅擴大的抬升作用將會降低。另一方面,隨著價格信號對原材料生産流通的引導作用持續釋放,大宗商品價格將逐步回歸供求基本面。預計全年PPI將呈現“兩頭低、中間高”的走勢,同比漲幅在下半年將有所回落。

  社會普遍擔心的是,PPI上漲是否會傳導至CPI,從而引起全面通脹。應該看到,這種傳導效應是客觀存在的,但無論從經濟基本面、政策層面、傳導機制還是CPI構成來看,我國通脹受外部因素的影響總體可控,全年CPI漲幅較為溫和,物價平穩運作具有堅實基礎。

  從經濟基本面看,我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明顯成果,産業迴圈、市場迴圈、供求迴圈明顯改善,新發展格局正在加快構建,有利於物價平穩運作的因素不斷增多。

  從政策層面看,我國擁有充足的宏觀政策空間。去年我國在應對疫情時堅持實施正常貨幣政策,堅決不搞大水漫灌,經濟發展穩中向好,保持了總供求基本平衡,不存在長期通脹或通縮基礎。今年以來,國務院多次召開會議部署大宗商品保供穩價工作,要求遏制其價格不合理上漲,努力防止向居民消費價格傳導。近期,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又聯合約談提醒大宗商品重點企業。精準調控之下,大宗商品價格近期已有所降溫。

  從傳導機制看,我國工業行業門類比較齊全,産業鏈長,工業消費品市場競爭激烈,上游向下游傳導效應會逐步衰減。

  從CPI自身構成看,食品和服務在CPI中的佔比較高,且受國際因素影響相對較小,食品中糧食和主要農産品價格有望保持比較穩定的態勢,尤其是豬肉價格隨著生豬産能恢復逐步回歸正常水準。此外,服務業的供給數量和品質也在不斷提升。綜合來看,全年CPI將處於溫和上漲區間。

  儘管全年物價將保持總體溫和,但市場主體尤其是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現階段面臨的成本上升等生産經營困難是現實存在的,而且可能還將持續一段時間。因此,對於大宗商品價格攀升帶來的不利影響必須高度重視,對大宗商品漲價給不同行業、不同企業帶來的差異化影響要保持密切關注,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突出重點綜合施策來保供穩價、助企紓困。(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熊 麗)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