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彭士祿院士:中國核動力事業的拓荒牛

2021-05-26 11:09: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他是中國核動力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曾主持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的動力設計與調試工作,參與指揮大亞灣核電站和秦山核電站二期建設,引領我國核工業實現從無到有、由弱變強的歷史性跨越。

  這位核動力事業的拓荒牛,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彭士祿。

  作為我國農民運動的先驅彭湃烈士之子,彭士祿繼承先輩遺志、傳承紅色基因,以身許國、科技報國。哪有危險,哪有困難,他總是衝在最前面。但在名利面前,他卻總是藏著、躲著。有人送他“核潛艇之父”的稱號,有人説他是“中國核電站創建人”,他卻謙虛地回答:“我只是核動力領域的一頭墾荒牛。”

  童年經歷過常人難以想像的苦難,卻磨煉了不怕困難艱險的性格

  彭士祿的童年經歷過常人難以想像的苦難:1928年,他3歲時,母親被反動派槍殺;第二年,父親彭湃也在上海犧牲。為了躲避國民黨的“斬草除根”,黨組織安排他輾轉到20多戶百姓家裏寄養。那段時間,彭士祿見到年紀大的就喊爸爸媽媽,年紀小的就喊哥哥姐姐。

  8歲時,由於叛徒出賣,彭士祿被捕入獄。出獄後,由於生計無著,他又淪為“小乞丐”……回憶起這段經歷,彭士祿説:“坎坷的童年經歷,磨煉了我不怕困難艱險的性格。父母把家産無私地分配給了農民,直至不惜犧牲生命,給了我要為人民、為祖國奉獻一切的熱血。”

  1940年,周恩來找到彭士祿,並把他送到延安。彭士祿常對延安中學的同學們説:“我們的父母經過殘酷的鬥爭,有的流血犧牲了,要不好好學習,怎麼對得起自己的父母親,怎麼對得起黨?”

  1951年,品學兼優的彭士祿被選派留學蘇聯,前往喀山化工學院化工機械系學習。1956年,陳賡大將到蘇聯訪問,把彭士祿召到中國駐蘇大使館。“中央已決定選一批留學生改行學原子能核動力專業,你願意改行嗎?”陳賡問。“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願意。”彭士祿語氣堅定。從此,他便與核動力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留學那段歲月裏,彭士祿從未在晚上12點前就寢。“我們要學的東西太多太多了,一頭扎進去,就像沙漠中的行人看見了湖泊。”他清楚地記得,當時蘇聯教授每教一節課,中方要另付80盧布的報酬。“80盧布啊!這是老阿媽用血汗錢供孩子上洋學堂,我們能不努力嗎?”

  主持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的動力設計與調試工作,引領我國核電發展歷史性跨越

  1958年6月,彭士祿學成回國,被分配到北京原子能研究所工作。1962年2月,他開始主持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和主要設備的前期開發。然而,當時中國在核潛艇建造方面的知識近乎為零,一無圖紙資料、二無權威專家、三無外來援助,包括彭士祿在內的所有人,誰都沒見過真正的核潛艇到底長什麼樣,不得不全靠“自教自學”。

  國家經濟困難,但彭士祿和同事們士氣高昂。“困難時期,我們都是吃著窩窩頭搞核潛艇,有時甚至連窩窩頭都吃不飽。糧食不夠,挖野菜、白菜根吃……那時沒有電腦,就拉計算尺、敲算盤。”彭士祿説。

  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成功後,加緊研製核潛艇的任務進一步提上了日程。1965年,中央專委批准研製核潛艇,並要求1970年建成潛艇陸上模式堆。於是,彭士祿等一大批科技人才從祖國四面八方匯聚到四川西南部大山深處的一個代號叫“909”的基地。

  在擔任第一任核潛艇總設計師期間,彭士祿主持了核動力裝置的擴大初步設計和施工設計,親自建立了核動力裝置靜態和動態主參數簡易快速計演算法,解決了核燃料元件結構型式和控制棒組合型式等重大技術關鍵。“每天晚上,彭士祿辦公室的燈總是最後一個熄滅。”熱功專家黃士鑒回憶。

  “核潛艇項目的初期研究要演算大量數據,彭士祿的計算結果總是最精確。”黃士鑒説,等到自己當了核動力院的總工程師,已經退休的彭士祿還不忘叮囑他,“不管你現在的位置有多高,重要的數據一定要親自算一遍,這樣你心裏才能踏實!”

  1970年8月30日,核潛艇陸上模式堆順利達到滿功率,發出了中國第一度核電,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自主核動力技術的國家。而彭士祿卻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彼時他已經連續五天五夜沒有合眼了。

  1970年12月26日,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艘核潛艇成功下水。值得一提的是,艇上零部件有4.6萬個,需要的材料多達1300多種,沒有用一顆外國螺絲釘。

  和平運用核能,將核能服務於社會,是彭士祿畢生的心願。1983年,他被任命為我國第一座百萬千瓦級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建設總指揮,為我國核電事業發展做出了開創性貢獻;1988年,彭士祿擔任核電秦山聯營公司董事長,成功實現了我國核電由原型堆到商用堆的重大跨越。

  從核潛艇到核電站,彭士祿從事的工作都是拓荒。他説,自己非常敬仰“孺子牛”的犟勁精神,不做則已,一做到底。49歲時,彭士祿在一次核潛艇調試工作中突發急性胃穿孔,胃被切除了3/4。手術後他僅僅住院一個月,就繼續撲到了核動力事業上。

  公事上一點都不馬虎、私事上一點都不計較

  雖為英烈之後,但彭士祿一直很低調,“我從沒背過這個包袱,更不會以此自居。我只是一個普通黨員”。

  工作中,彭士祿既嚴謹細緻,又“敢於拍板”。有人問他:“為什麼敢拍板?”他回答:“其實有個秘訣,一定要用數據説話。”牢牢掌握實驗數據,是他大膽決策的科學依據。他曾這樣要求自己:“凡工程技術大事必須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中有數,一點兒也不能馬虎。但人總不完美,對事物總有幾分模糊。這時就要不恥下問、調查研究、收集資訊,通過試驗等來搞清楚。”

  在公事上,彭士祿一點都不馬虎。在私事上,他也一點都不計較。他夫人患風濕性心臟病,但為支援他的事業,也來到常年潮濕的山溝裏為模式堆的啟動運作而奮鬥;女兒8歲患病住進了醫院,而日夜都在核動力堆上拼搏的彭士祿夫婦卻不能守護;兒子10歲時一個人去洗澡,不慎被碎玻璃瓶扎破腳……

  彭士祿這樣看“明白”與“糊塗”的關係:“做一個明白人談何容易?他要有超前意識,對問題有新思路、新見解;對工程技術能親自計算主要技術經濟數據;對工程進度能説出某年某月應辦哪幾件關鍵事;對技術攻關能親自挂帥出征,出主意,給點子……但當一個糊塗人則更難,難得糊塗。凡對私事,諸如名利、晉陞、提級、受獎等,越糊塗越好。”

  彭士祿的病房中,始終挂著一頂海軍軍帽,帽子上繡著中國的核潛艇。彌留之際,他已無法進食,只能靠輸液維持生命,卻仍然關心著我國核動力事業的發展。彭士祿曾在自述中這樣寫道:“我雖姓‘彭’,但心中永遠屬姓‘百家姓’。如活著能熱愛祖國、忠於祖國、為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

  短評: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

  彭士祿曾説,自己一輩子幹了兩件事:一是造核潛艇,二是建核電站。這兩件事,無不是驚天動地的大事業——核潛艇是大國重器,于無聲處壯國威;核電則是戰略性高科技産業,事關國計民生。彭士祿用自己堅挺的脊梁,賦予國家自立、民族自強無窮的力量。

  大國重器,心血鑄之。回顧彭士祿的一生,始終與祖國同行、與科學共進。童年時期的苦難,培養了他堅韌不拔的品質,以及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奮鬥不息的高尚精神境界。彭士祿曾説,“如活著能熱愛祖國、忠於祖國、為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新中國成立以來,以彭士祿為代表的廣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國大地上樹立起一座座科技創新的豐碑,也鑄就了獨特的精神氣質。現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越是前行,越離不開創新;越是發展,越需要一大批優秀的科研工作者;越是艱難,越是需要不斷凝聚起新時代科學家精神。

  記住歷史,是為了更好地出發。學習“時代楷模”彭士祿的光輝事跡,將更加激勵我們從黨的百年奮鬥中感悟信仰的力量,為國家強盛、民族復興再添薪火。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