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新華全媒+|烈士陵園裏,為何安葬著一位外國記者?

2021-04-17 08:29:00
來源:國際線上
字號

  春日的山東臨沂華東革命烈士陵園,綠意盎然。在眾多的英烈紀念碑中,一座外國人雕像引人注目。

  他鼻梁高挺,眼眸深邃,兩臂交互放在胸前,右手拿著鋼筆,左手握著採訪本,目光注視著遠方。

  ↑4月13日,遊客在山東臨沂華東革命烈士陵園瞻仰漢斯希伯墓。新華社記者 王凱 攝

  “這是著名記者漢斯希伯的墓。在中國抗戰困難時期,他不遠萬里來到中國,記錄抗戰的真實場景,最後犧牲在抗日戰場。”華東革命烈士陵園講解員杜伊霏説。

  漢斯希伯1897年生於波蘭,在德國上學期間加入德國共産黨,並在中國危亡時刻支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他用手中的筆,向全世界揭露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野蠻行徑;生命最後一刻,他同敵人英勇戰鬥,犧牲時手中緊緊握著槍。

  1925年,作為記者的漢斯希伯第一次來到中國,報道中國工人爭取生存解放的鬥爭。

  1928年,漢斯希伯在《從廣州到上海:1925-1927》一書中,講述他在中國的經歷。他在前言部分寫道:“這本書獻給中國革命和中國的英雄的無産階級革命的先鋒——中國共産黨。”

  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在美國的報刊上發表《中國正越戰越強》等文章,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暴行。他和夫人盧秋迪曾化裝成醫生和護士,把藥片送給在敵佔區的新四軍。

  抗戰期間,漢斯希伯去延安採訪毛澤東和周恩來等人,並寫了一本約8萬字的書稿《中國團結抗戰中的八路軍和新四軍》。為進一步了解八路軍在敵後的活動情況,他提出去山東採訪的要求。

  1941年秋天,漢斯希伯從蘇北來到山東。他換上魯南特有的鞋子,穿上八路軍的灰棉布軍裝,白天採訪,晚上寫作,並參加夜襲戰鬥。戰士們和當地群眾親切地稱他“洋八路”。

  ↑這是漢斯希伯曾經使用過的指南針(4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凱 攝

  1941年11月,日軍集中5萬多兵力,妄圖將山東抗日根據地的領導機關和主力部隊消滅在沂南縣,漢斯希伯和抗日軍民一起參加這次反“掃蕩”戰鬥。在羅榮桓的指揮下,八路軍依靠熟悉的地形和準確的情報,一槍未放,從留田突圍,順利到達費縣。

  漢斯希伯不顧奔波的勞累,坐在一塊大石頭上,立即寫出文章《無聲的戰鬥》,讚揚突圍的戰士勇敢機警。

  1941年11月30日,漢斯希伯隨部隊與日寇遭遇于大青山,戰鬥異常慘烈。在警衛員犧牲的情況下,他拿起警衛員的槍,與敵人決戰,不幸犧牲。

  “為國際主義奔走歐亞,為抗擊日寇血染沂蒙。”1944年,山東軍區這樣評價漢斯希伯的一生。

  1981年5月,漢斯希伯的夫人盧秋迪來臨沂時説:“無數先烈在中國人民的解放鬥爭中獻出了他們的生命。希伯同志作為共産黨員盡了自己的義務。我們將永遠銘記所有的先烈。”盧秋迪1997年1月病逝于北京後,與漢斯希伯合葬于華東革命烈士陵園。

  青山處處埋忠骨,捐軀曾有異域人。

  幾十年來,漢斯希伯在中國的事跡,感動了無數來烈士陵園的祭奠者和參觀者。英烈們為信仰獻身的精神,在沂蒙這片紅色熱土代代相傳。

[責任編輯:李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