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強國中堅 高品質發展看國企】礪匠藝、鍛精品,聆聽“國企工匠”的初心故事

2021-04-01 17:29:00
來源:光明網
字號

  強國中堅 高品質發展看國企

  文/圖 光明網記者 李政葳 孔繁鑫 曾震宇

  3月30日上午11點多,在中國一重水壓機鍛造廠車間裏,世界領先的1.5萬噸自由鍛造水壓機正錘鍊著一根通紅的“鐵柱”。

  站在距離“鐵柱”十幾米遠處,熱浪和轟鳴依舊迎面撲來。“經過四個半小時的捶打鍛造,電機轉子成品便可以脫穎而出了。”這臺水壓機的操作者、2019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劉伯鳴説。

  寒來暑往,從事鍛造工30年以來,劉伯鳴與這臺1.5萬噸自由鍛造水壓機“鍾情陪伴”,獨創40種鍛造方法,開發31項鍛造技術,攻克90余項重大産品鍛造工藝難關,填補國內行業空白40項。

【強國中堅 高品質發展看國企】礪匠藝、鍛精品,聆聽“國企工匠”的初心故事

  劉伯鳴指揮鍛造水壓機操作

  器物龐大,手下卻是“繡花”的活;力有千鈞,心中卻係“毫釐”之事。劉伯鳴所在的鍛造工序在裝備製造行業中的地位十分重要,特別是大型鍛件製造技術,是衡量一個國家工業實力的重要標誌。

  劉伯鳴深知鍛造在整個工藝流程中的重要性,也深知“卡脖子”之痛。“憑藉多年經驗比對各部尺寸,我們破解了超大鋼錠中心壓實、超大截鍛件面晶粒細化、機械性能均勻性等技術瓶頸。”劉伯鳴説。

  一次次測量輔具和封頭,精細調整水壓機控制變形,在百噸鍛件上做足“繡花”功夫。憑藉嚴謹精細的工匠精神、豐富紮實的經驗積累和鍛造技術,他指揮鍛造的核電鍛件産品全部一次合格,每一件都是精品,提高了我國核電産品20年使用壽命。

【強國中堅 高品質發展看國企】礪匠藝、鍛精品,聆聽“國企工匠”的初心故事

  “一重大工匠”隋毅

  與劉伯鳴所在的車間相鄰,被譽為“一重大工匠”隋毅正在重型裝備製造廠車間作業。有23年黨齡的隋毅,將自己的從業經歷劃分為“兩個十年”。

  “入黨的第一個十年,參與裝配完成了1.5萬噸自由鍛造水壓機,先後解決千噸級底座組裝調整、超長超高立柱吊裝及橫樑的安裝精度校驗等難題;第二個十年,製造了國內首套筒節成型機,通過自製量具,反覆校驗,解決了換輥精度難題……”隋毅告訴記者,在今後工作中,他與所在團隊將最大限度發現新課題、挖掘老課題,在創新、創業、創優、創效的道路上不斷進取。

  同樣作為“一重大工匠”桂玉松,有一個響亮的綽號——“刀客”。65年前,桂玉松的祖輩來到這片莽莽荒原,始建這座萬人大廠。這些年來,桂玉松參與了715噸整鍛低壓轉子的研製,負責為鋼鐵鍛件鑽孔打槽。

  “對它的加工,難度是什麼?”桂玉松介紹,一是其上槽多且既窄又深,現有刀具無法滿足加工要求;二是需要鑽通17米長孔,現有機床無法滿足進口刀具的精度。

【強國中堅 高品質發展看國企】礪匠藝、鍛精品,聆聽“國企工匠”的初心故事

  桂玉松介紹低壓轉子加工過程

  經過桂玉松等人反覆分析刀具損壞原因並修復改進、再次試驗,最終成功使新改造刀具與機床性能相符,8小時鑽進7.8米深,相較老式刀具效率提升6倍。“刀鋒所至,磨礪著匠人、匠心和匠造。”桂玉松説。

  國之脊梁,重中之重。從最初的“傻大黑粗”鑄鍛件,到今天的特種材料“高特精尖”,劉伯鳴、桂玉松、隋毅等一批批一重的工匠,見證了中國製造不斷更新換代,也見證著一代代人初心不改。

  “作為新時代的産業工人,不僅要有匠心和匠藝,還要有愛黨愛國愛企之心。衡量一個人價值的,要看自己能回報給企業、社會和國家什麼,能為建設製造強國做多大貢獻。”劉伯鳴這樣闡述自己的初心。在中國一重,他們“以一為重”,在火熱鋼爐中淬煉、“繡花”重器上成材,多年來開發研製新産品400余項、填補國內工業産品技術空白400余項,不僅帶動我國重型機械製造水準整體提升,還有力支撐國防與國民經濟發展。

[責任編輯:張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