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我們的傳家寶丨老西藏精神

2021-04-01 16:53:0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字號

  從拉薩河谷到羌塘草原,從阿裏高原到綠海林芝……今天的西藏,風景優美,人民幸福,被稱為“雪域天堂”。

  “雪域天堂”的人民有一個共同心聲——沒有共産黨,就沒有社會主義新西藏。

  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幾代駐藏部隊官兵、援藏幹部等同西藏各族群眾一道,在和平解放西藏、建設西藏的偉大歷程中,孕育傳承了“老西藏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大力弘揚“老西藏精神”。這為“老西藏精神”注入新的時代內涵。

  “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在工作中不斷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增強能力、錘鍊作風。”2020年8月28日至29日,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召開,習近平在座談會上為 “老西藏精神”作出新的時代注解。

  “堅決把五星紅旗插上喜馬拉雅山,讓幸福的花朵開遍全西藏。”1950年3月,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為主力的進藏部隊,在進軍西藏誓師大會上發出鏗鏘誓言。為解放深受封建農奴制壓迫的百萬農奴,十八軍指戰員背上裝備,爬雪山、涉激流、忍饑寒,歷時一年零九個月,勝利進藏。

  △進入拉薩的十八軍官兵風餐露宿。

  進藏的路途,既險又苦。“我們從昌都到拉薩,走了一年,在食物嚴重匱乏的條件下,戰士們克服重重困難,主要靠野菜充饑,一人一年要挖400公斤的野菜。”進藏部隊老戰士、84歲的吳晨老將軍回憶説。

  十八軍進駐西藏後,全軍積極響應軍委“向荒野進軍、向土地要糧、向沙灘要菜”的號召,立足高原,在拉薩河畔的荊棘林中、沙石灘上開荒種地,全心全意為藏族人民辦好事、辦實事,很快得到群眾認可。

  十八軍將士與西藏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在勝利完成進軍、築路、生産等任務的過程中,孕育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老西藏精神”,增進了民族團結,演繹了魚水之情。

  70年來,西藏的變化翻天覆地,“老西藏精神”歷久彌新。

  年僅49歲就因公殉職的張貴榮將軍;主動請纓援藏,填補了西藏生態學植物學空白、培養出西藏大學第一位植物學博士的復旦大學教授鐘揚;幾十年如一日,全心全意為官兵和藏區群眾服務的“雪域高原好軍醫”李素芝……一代又一代援藏幹部、一批又一批駐藏官兵捨棄常人所擁有的、放棄常人所享受的,紮根雪域高原,矢志艱苦奮鬥,不斷為“老西藏精神”注入新的時代內涵。

  △援藏專家和日喀則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醫生探討病人術後康復情況。

  近年來,根據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提出的加強人才和技術援藏的要求,“組團式”醫療人才援藏工作深入開展,多批援藏醫療隊相繼奔赴西藏。

  高寒缺氧讓醫療隊員們時常感到不適,很多醫護人員剛開始查房時從病房一頭走到另一頭就要歇好幾次,大口喘氣以儘量保持聲音平穩。艱苦的自然環境、與家人分離的憂傷,考驗著隊員們的意志力。他們坦言,在西藏工作苦,但一點都不後悔。

  發揚“老西藏精神”,援藏幹部和駐藏官兵給西藏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帶來了新的氣息。

  20多年來,17個對口援藏省(市)及16家對口援藏央企,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從給資金、建項目,到培育産業、經濟合作、技術支援,推進西藏與全國同步發展,為西藏基本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交出經得起檢驗的高原脫貧答卷,注入動力。

  “十三五”期間,教育部直屬系統選派幹部120多人次,選派援藏教師2400余人次,支援西藏逐步建立起較為完備的現代教育體系。北京、上海、廣東等17地的援藏教師帶來了先進的教學理念和管理經驗,為雪域高原播下了優質教育的種子。

  從巍峨高聳的喜馬拉雅山到一望無垠的藏北草原,從千溝萬壑的藏東鄉村到遙遠壯闊的“天上阿裏”,電網一米一米延長,生活一天一天改變。在海拔5000多米的電力天路建設現場,在條件艱苦的農村電網應急搶險一線,處處都有援藏“供電人”忙碌的身影。

  援藏“通信人”在雪域高原上默默奉獻,為資訊“天路”保駕護航。如今,西藏99%的行政村已經用上4G網路和寬頻。5G通信技術也正在雪域高原普及,在醫療、旅遊等多個行業實現應用。

  從“用上電”到“用好電”,從拉水、挑水到用上乾淨衛生的自來水,從曲折泥濘小路到越織越密的高原路網,西藏百姓親歷了發展跨越。

  經過一代代人的傳承與弘揚,“老西藏精神”不斷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幸福的格桑花在西藏遍地開放。

  

  監製丨王姍姍 張鷗

  製片人丨興來 吳璇

  主編丨寧黎黎

  編輯丨程昱

  視覺丨江雨航

  校對丨楊彩雲

[責任編輯:張亞靜]